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生命中的贵人

到了唐代,有一位刘汉宗室后裔,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当时制度规定,他这个级别的官员住宅标准是三间三厢,可知县见他被贬失势就有意刁难,安排他住到城南,他毫无怨言,反而很高兴。

知县很生气,吩咐衙役把他的住处搬到城北,面积减少一半,此人仍不计较,整天过得怡然自得。知县更生气了,又命人把他搬到城里,只给一间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间。此人终于忍不住,写了一篇名叫《陋室铭》的文章,请人刻碑立于门前。

这个人就是刘禹锡,当他提笔写这篇文章时,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500年前襄阳城西的隆中,想到的是诸葛亮和他的草庐。他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有没有来过隆中不得而知,即使他没来过,这种种场景,也特别契合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的生活状态,徜徉田园,躬耕自足,读书弹琴,悠然自得。

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居生活。汉末时节,隐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种风尚,得时则行,不得时则退而息意,面对社会动荡和人身无法保全的时势,一部分士人自动地退居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但是,诸葛亮显然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他来隆中只是看中了这里幽静的环境,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他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于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广泛地拜师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期间所做的主要事情。

当时的荆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刘表本人又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建学校,援引名师,博求儒术,培养人才。当时洛阳残败,太学被废,刘表在襄阳设立的学业堂,无疑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学府,吸引了各方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当时的著名学者有宋忠、庞德公、颍容等人,他们多年致力于延续文化和学术,形成了一个有名的荆州学派。

一心致力于求学的诸葛亮,哪能放弃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但是,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毫无知名度,要接近这些学者也不那么容易。幸运的是,诸葛亮得到了贵人的帮助。

贵人相助,高人开悟,通常是一个人快速成长的捷径。青年诸葛亮也有生命中的贵人和高人,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庞德公和司马徽。

庞德公是他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后汉书》有庞德公的传记,说他是襄阳人,家住襄阳城南的岘山一带,从未到城中居住。他是本地知名的学者,刘表多次请他出来做事,他都没答应。

庞德公不出来做官,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说:“有一种叫鸿鹄的鸟,筑巢于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栖;有一种叫鼋龟的动物穴于深渊之下,使其夕而得所宿。人们的趋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

刘表不死心,亲自去请,庞德公正和夫人耕田,见到刘表来了,就停下耕作,站于垄上,而他的妻子继续耕耘。刘表指着庞德公的妻子说:“先生苦居畎亩不肯官禄,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世子孙?”

庞德公答道:“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毛病,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安居乐业的生活,怎能说没留,只是所留不同罢了(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刘表听罢,叹息而去。

诸葛亮仰慕庞德公的学问和人品,经常借着探望二姐的机会到庞家。《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每次到庞家,都要去拜见庞德公,对庞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礼(独拜床下)。

庞德公逐渐对这个晚辈产生了好感,通过交谈,他发现诸葛亮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他志存高远,又踏实勤奋。经过庞德公的介绍,诸葛亮又拜著名学者司马徽为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司马徽字德操,中原地区的颍川郡人,避难来到荆州。他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与庞德公志趣相投,二人关系很好,庞德公称其为水镜先生。

《襄阳记》记载,司马徽比庞德公小10岁,称之为兄。一次,司马徽去看庞德公,恰巧庞德公到汉水对面为先人扫墓去了,司马徽径直来到内室,叫来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告诉他们:“徐庶说今天有重要客人来找我和兄长交谈,你们准备准备。”庞德公的妻子和儿女们一个个跟司马徽见礼(皆罗列拜于堂下),之后奔走忙碌,准备饭菜。庞德公回家,还跑到司马徽跟前问候,闹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不知何者是客也)。

司马徽终生未仕,所以史籍对他的记载有限,似乎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但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并且早在中原时他就已经很知名。《世说新语》记载,有人慕名前来请他,被他坚拒,有人想让他帮忙出谋划策,他一律说“好”“好”,这也好那也好,他的妻子忍不住说他:“人家问你事,你怎么一律都说好呢?”司马徽答道:“你这样说,也很好(如卿之言,亦大好)。”

这就是“好好先生”典故的由来。其实,司马徽这个好好先生不是糊涂,而是装糊涂,他和庞德公一样,都不愿意介入世事纷争。

后来被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向朗,《三国志》说他自小就拜司马徽为师(少年事师于司马徽门下),还有曾经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参谋处长(军谋祭酒)的学者尹默,也曾经拜司马徽为师,学习古文经学(远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受古学)。综合这些来看,与本地大族庞德公在家躲耕闲居不同,司马徽在襄阳避难期间主要以开馆授徒为业。

当时朝廷和州郡办的学校是官学,一些学者开馆授徒称为私学,汉末时节,随着今文经学的兴盛,私学也得到大力发展,卢植在北方开私学,教出公孙瓒、刘备两个著名的学生,当时最有名气的私学是郑玄,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名气大的,如崔琰、国渊、郗虑、刘琰以及长期追随刘备的孙乾等。

庞德公向司马徽推荐诸葛亮,一来是敬佩司马徽的学识,二来缘于司马徽办有私学,诸葛亮除了在学业堂学习外,还可以在司马徽的私学里得到系统性的学习。

庞德公不仅推荐了诸葛亮,还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庞统一块去学习。

庞统字士元,生年不详,年龄应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看上去并不聪明。庞统去拜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二人树上树下随意交谈,谈了一阵,司马徽觉得他很不简单,一口气竟然谈到天黑,于是大为惊异,说荆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南州士之冠冕)。

大家认为司马徽不仅学问大,而且善于知人,他对庞统的评价一传出,庞统逐渐被世人所知。

有庞德公的指点,加上司马徽的进一步教导,诸葛亮学业进步很快,由于没有官学程式化的教育束缚,诸葛亮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很灵活,除当时读书人必不可少的经学之外,诸葛亮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其中对于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也与众不同,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显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读书只是为了成为一名寻章摘句的儒生,他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

后人视诸葛亮为奇才,对他的成长过程十分好奇,对他读了哪些书、研究了哪些学问抱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年代久远,这方面的情况已经无法具体考证,但可以推测的是,如果没有隆中这十年的积累,没有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没有他广泛的涉猎和科学的读书方法,他也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就。 OgD5pkmBfE0reGmO3W0S3IDu0sQY0hpJgsE3Wk7zif8nftCsceQ6q+ETWlpDec4v



5

往来无白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刘禹锡在《陋室铭》里的话,也是隐居隆中的诸葛亮真实生活场景之一。除得到名师的指点,诸葛亮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世人把诸葛亮比为卧龙,把庞统比为凤雏,他们二人都是庞德公的亲属,也都是司马徽的学生,自然相识相熟。只是关于他们二人早年的交往,史书没有进一步记载,只能推测。从后来二人的关系以及所走的道路来看,他们在这一阶段应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还有前面提到的向朗和尹默,作为同学,诸葛亮和他们可能也有不少接触。向朗有个侄子,就是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提到的那个向宠,是蜀汉时期的高级将领,诸葛亮对他很信任,告诉后主自己出征在外,军营里的事无论大小事情,都可以问他(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除了这几位,史书上明确记载的诸葛亮这一时期交往的几个挚友,分别是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

崔州平不是荆州本地人,他是博陵郡人,博陵郡属冀州,在今河北省一带。崔州平名不详,州平应该是他的字,唐代有一本史书,上面说他叫崔均,但也有人认为崔均当过西河太守,而崔州平没有仕宦的记载,崔均是的他哥哥。

崔州平的父亲非常有名,叫崔烈,当过汉朝的太尉,时凉州军阀挟持天子于长安,崔烈滞留于此。大约在认识诸葛亮的前不久,崔烈死于乱兵,崔州平到荆州定居,可能也是避难。

石韬字广元,颍川郡人;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他们二人从北方来荆州,也是为了避难。

在这几个人中,前面司马徽提到过的那个徐庶的知名度最高。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人,本名徐福,爱击剑,尚侠义,替人鸣不平,杀人后改名徐庶外逃。此后弃刀剑,寻名师,刻苦学习,成为一代名士。从《襄阳记》的记载看,徐庶与司马徽、庞德公的关系十分密切。

诸葛亮和徐庶等人都是客居荆州的外地人,他们很有才华,也有一定的志向,诸葛亮和这些朋友在一起交往、切磋,是他学业精进必不可少的部分。

诸葛亮求学的对象主要是庞德公、司马徽,但可以想象,对于这些好学的青年,除了这几位名师,他们必定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其他名师请教。《魏略》的记载印证了这一点:“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所谓“游学”,就是走出去求学,在读万卷书之余还要行万里路,没有固定目标,没有教条束缚,广泛汲取学问营养。

而荆州丰厚的文化氛围和名师云集的环境,也为他们的游学提供了可能。

襄阳的南面是岘山,根据史料记载,庞德公即居住于此山中。岘山是个风景优美之地,尤其是沿汉水两岸,风光更是逶迤而秀丽。

出襄阳城,沿汉水向南,一直到宜城这100多里的一段,是汉末名士聚集之所。据《荆州记》记载,岘山到宜城,依山傍水,到处是名士和权贵们修建的别墅,一个个修得很漂亮,绵延不绝(雕墙峻宇,阁阖添列)。最多时,其中住的担任过九卿、刺史一级品秩二千石的高官就有数十家。人们路过这里,看到朱轩辉、华盖连延,掩饰于山峦之下,无不由衷赞叹,称之为“冠盖里”。

西晋史学家习凿齿曾在此为官,他著《襄阳耆旧记》对此也进行了记录,据他详细考证,汉末冠盖里最多时曾同时住着四位郡太守、七位都尉、两位卿、两位侍中、一位黄门、三位尚书、六位刺史,这些大都是“省部级”高官,人数多达25人。

中原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无论你曾经是高官显贵还是富可敌国,在战乱中,朝夕之间生命都将会陨落。为了保全性命,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随着大批避难的人们来到荆州,他们有着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在汉水两岸修建了豪华住宅,过起了悠闲且富足的生活。

这似乎与大家印象中避难的场景有所不同,但这是在史料中有据可查的事实。《荆州记》还记载,能在这一带修建起别墅的富贵之家,生活很奢华。南阳郡有一种菊水,水源附近满地芳菊,此菊很特别,花枝短,花朵大,食之甘美,边上的水也都很甘馨。生活在这里的30多家,没有井,平时即饮此水,高寿者能活到120岁以上,中寿的也有100多岁,若只能活到70岁就算短寿了。王粲的爷爷王畅、袁绍的叔父袁隗等担任过南阳令,天下太平之时,县里不忘每月送30石水到京师,做饭、洗澡都用这种水(饮食澡浴悉用之)。京师那边现在没法送了,离该地更近的襄阳郡冠盖里,成为这种水最大的消费者。

《襄阳耆旧传》也有记载,这一段的汉水里出产一种鳊鱼,头项短粗,弓背,身体扁平而宽,鳞细而银白,味道极其鲜美,但产量有限,官府便禁人采捕,以槎断水,捕上来的鱼供少数权贵们享用,人们称之为“槎头鳊”。

喝着菊花水,吃着槎头鳊,没有战火,不担心杀戮,住在豪华别墅里,悠然自在地生活着,令很多人趋之若鹜。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既是高官也是学者。综合各种史料记载,在此时期由中原一带前来避难的北方知名学者,包括王粲、和洽、杜袭、赵俨、裴潜、韩暨、司马芝、繁钦、梁鹄、傅巽、邯郸淳等人,他们的研究专长,不仅涉及传统经学和儒术,还有诗赋、艺术,当时天下最知名、最顶尖的书法家、音乐家都在其中。

当然,这些人是否集中居住于冠盖里已无法考证,但这冠盖云集之处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他们除了观山看景,也读书弹琴、聚谈雅集,使汉水两岸成为百里文化走廊。

诸葛亮没有把家安在岘山以南的这个走廊地带,不是没有这个物质能力,而是他更喜欢安静,不愿凑这个热闹。但是,如果他想游学访名师,此处无疑是必去之所,何况他的老师庞德公也住在这里。

入蜀后诸葛亮手下有一个人叫习祯,曾在蜀汉任太守,虽然事迹较少,但《襄阳记》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的才能虽然不如庞统,但却在马良之上(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

习祯的先祖习郁,称臣于光武帝刘秀,被刘秀封为襄阳侯。据《襄阳记》记载,习家就住在襄阳城南至宜城之间的冠盖里一带,家里有一处很大的鱼池,是习郁效仿范蠡养鱼所筑,池边有高堤,种有竹子及长楸、芙蓉等,是名士们饮宴的佳处。

习祯的妹妹嫁给了庞统的弟弟庞林,庞统是诸葛亮二姐夫庞山民的从兄弟,论起来习祯跟诸葛亮还带点转弯的亲戚关系。

荆州七大家族还有黄氏、蔡氏、马氏、杨氏。黄家的代表人物是黄承彦,诸葛亮娶的妻子就是他的女儿,这件事后面再讲。

诸葛亮与蔡氏虽然没有直接亲戚关系,但由于岳父黄承彦又是蔡家的女婿,所以诸葛亮与他们也有间接关系。

马氏也是一个大族,襄阳一带有句民谣:“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说马家有五个俊才,他们的字里都有一个“常”字,其中眉宇间有一撮白毛的那个最优秀,此人叫马良。

马良字季常,比诸葛亮小六七岁,和习祯一样,也是宜城人,出身于大族,他与诸葛亮很早便相识,诸葛亮曾在信中称他为“尊兄”。“尊兄”常用来称呼同辈中比自己年长者,裴松之由此推断,马良可能与诸葛亮结拜为兄弟,或者有某种亲戚关系(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马良有个弟弟叫马谡,也是“马氏五常”之一,就是后来被诸葛亮挥泪斩掉的那个。

杨氏家族至少有两位与诸葛亮有关,一个叫杨颙,一个叫杨仪,入蜀后他们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诸葛亮当丞相时,杨颙当过他的办公室主任(主簿),杨仪更有才华,诸葛亮一度想把他当接班人进行培养。

深居于隆中的诸葛亮,眼界一点儿都不闭塞,他可以经常向庞德公、司马徽两位名师求教,平时与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等挚友聚会切磋,或者到岘山一带拜师求学,平时还可能与庞统、庞林、马良、习祯、杨颙、杨仪、向朗、尹默等一批本地才俊有广泛联系。

正是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开放的学习方式,加上诸葛亮过人的天赋,才最终成就了诸葛亮的丰厚学识和过人眼界。而良好广泛的人脉关系,也助力了诸葛亮日后事业的腾飞。 OgD5pkmBfE0reGmO3W0S3IDu0sQY0hpJgsE3Wk7zif8nftCsceQ6q+ETWlpDec4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