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成为乡村青年

大约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这一年他16岁,这与《献帝春秋》所载的时间不太相符。

刘表对老朋友的到来十分欢迎,把他们一行接到襄阳居住。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形成了多次难民潮。为躲避战争,人们开始向边境地区大规模迁移,起初,只要没有战事的地方都成为迁移的目的地,后来战火越燃越广,大家只好拼命往远处跑,包括辽东、益州、荆州以及更远的交州,其中逃往荆州的人最多,因为相对而言这里与内地的交通最为便利,而且刘表主政后,荆州很少再起大规模的战事,相对安宁。

荆州气候适宜农业发展,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这些都吸引着大量逃难的人来此定居,其中包括大批的士人和官吏。人力资源历来都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国力、军力的重要体现,没用几年时间,刘表就发展成为“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割据势力。在当时,其综合实力仅次于袁绍集团,比早期的曹操集团还略胜一筹。

如果把“治世能臣”的称号给刘表应该没有问题,刘表在地方治理方面确实有一套,他来荆州之前,这里并不是一片净土,人多好斗,贼寇作乱,到处不安定(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经过他的治理,这里变成了“万里肃清”之地,俨然是东汉帝国最后一片乐土。

《后汉书》说,刘表在荆州的治理很有成效,做到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官民们都很高兴而且感到佩服(大小咸悦而服之),这应该不是溢美之词。

诸葛玄到了襄阳,并没有在老朋友刘表手下任职,推测起来,最大的可能是他的健康出了问题,因为就在一年之后,他病逝于此。

诸葛玄的去世,对诸葛亮姐弟四人又是一次新的打击,诸葛亮那时不过17岁,弟弟诸葛均才14岁,他们的哥哥诸葛瑾携继母去了江东,由于通信艰难,也不知道他们那里的具体情况。下一步将何去何从,诸葛亮面临着新的人生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叔父临终前对他们姐弟的生活已作了精心安排,在叔父的主持下,诸葛亮的两位姐姐分别完成了婚事,她们所嫁的对象,都是荆州本地赫赫有名的家族。

荆州有七大家族,分别是蒯氏、蔡氏、庞氏、黄氏、马氏、习氏和杨氏,这些家族是刘表占有并稳定荆州所依赖的主要对象,诸葛玄为两位侄女挑选的婆家,都是七大家族成员。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祺。蒯祺出身于襄阳附近中卢县蒯氏家族,有个说法是,蒯祺与蒯越是兄弟关系,但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刘表占有荆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员多在刘表手下任职,至刘表死时,蒯祺任房陵郡太守。

蒯越在洛阳与刘表是挚友,诸葛玄也是在洛阳结识的刘表,可能诸葛玄与蒯越也相识,诸葛亮大姐这门亲事,就是在诸葛玄撮合下完成的。

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出身于襄阳本地的庞家,其父是荆州名士庞德公。山民疑似诸葛亮这位二姐夫的字,其名为何,不详。

接下来,诸葛亮可以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他可以和弟弟依附两个姐姐生活,以两位姐夫随便哪一家的实力,他们的生活肯定都不会差。或者,也可以利用两位姐夫家的影响力到刘表手下谋一份职,诸葛亮已经17岁,可以出来做事了。

襄阳城南有一所学业堂,据考证其遗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湖宾馆一带,在当时这里北靠城墙,南面是西南诸峰,山、水、城相环绕,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襄阳,便在学业堂读书。

经过认真思考,诸葛亮作出了决定,他既没有随姐姐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也没有到刘表手下谋一份差事,他决定继续读书。为了静心学习,他还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

诸葛亮心中的这个地方应该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最好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

这个地方还不能离襄阳城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想随时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按照这些条件,诸葛亮终于在荆州城西北20里处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叫隆中。

这是一处山村,山的名字叫万山,不高,冈峦起伏,其间风景优美,四季松柏常青,鸟语花香,水声潺潺,周边山形环绕,势若盘龙,登临高处,可以远眺汉水,在这里读书耕种,是再好不过了。

在当时这里还有点偏僻,襄阳城里的权贵或大户人家,习惯把别墅盖到城南顺着汉水往宜城的方向,那里被称为冠盖里,这个襄阳以西的偏僻山村,平时人烟比较稀少。

这正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他不想到冠盖里那种地方凑热闹,他喜欢这里的安静。于是,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二人来到隆中,在这里修建了一处简单的草庐,整理出十来亩耕地,住了下来。

隆中距襄阳城西门20里,汉代一里合现今0.7里,20里相当于7公里。隆中虽然远离尘嚣,但充其量也只是襄阳城的西郊。然而,在当时隆中却不隶属于襄阳管辖,甚至也不属襄阳所在的南郡,它属于南阳郡的邓县。襄阳城北,沿着古城墙是流经此地的汉水,古称沔水,汉水流过襄阳,突然掉头向南,在其拐弯处,有一条叫淯水的河流与其交汇。

今天的邓县称邓州,归河南省,襄阳(1949年以后与隔江相望的樊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归湖北省,两地相距70多公里,合汉代200里。而在汉末,邓县与襄阳的距离却非常近,其县治与襄阳仅隔汉水一条河。

《元和郡县志》载古谚“襄阳无西”,说的是襄阳往西几乎没有边界,一出城就到了邓县的地盘。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襄阳城以西20里处,是邓县的管辖范围,也就是南阳郡的地面。

南阳郡虽然也属于荆州,可从未被刘表控制过,先是袁术据此,袁术之后是凉州军旧部张绣,曹操三征张绣未果,后来张绣主动投降了曹操,南阳郡是曹操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隐居隆中是在建安二年(197),此时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张绣控制之下。当然,张绣的势力范围并未到达襄阳城下,靠近襄阳城的地区,包括汉水对面的重镇樊城,以及邓县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刘表手中。

隆中属南阳郡,但它离襄阳不远,而离南阳郡的郡治宛县却远得很。诸葛亮后来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是泛指,是南阳郡而非南阳城。但是,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南阳城,而非襄阳城,这就是所谓的襄阳、南阳之争。

大约在元代之前,这个争论并不存在。到了元代,南阳修诸葛书院和武侯祠,一个叫程钜夫的人代皇帝撰写了《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提出诸葛亮躬耕地应该在南阳城,康孔高首修《南阳府志》,把这块碑记收录其中,明确说道:“南阳城西七里,有冈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

康孔高也是个学者,所以谨慎地用了“相传”两个字。然而,到了明嘉靖年间,嘉靖突然来了兴致,以皇帝的名义正式确定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躬耕地,刻碑:“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冈’,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地也。”

皇帝说话,争论暂休,南阳说影响力逐渐大起来。清代以后,两派学者又经过不断考证,发现的线索越来越多,事情越扯越复杂,两派互不相让,争论至今。这种争论时常夹杂行政力量的介入,以致这个问题变得敏感起来,许多学者在公开场合都不愿明确表态。

客观地说,诸葛亮隐居之所不可能离襄阳那么远,而东汉并无“南阳城”,南阳设郡,治所为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那里已不在刘表控制之下,且战事连连,没有特殊的原因,诸葛亮不应该跑到那儿居住吧。 O5I9sEsbkcPE5ylWDmnkqP2sf/+mCi8NZUwftObNwEVCEpXgUJ7P0t6p2+3iGE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