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汉末的“80后”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是公元2世纪的“80后”。

这一年曹操27岁,已经当过好几年县级官员,目前在朝廷是品秩六百石的议郎;刘备21岁,刚刚结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关羽和小两岁的张飞,在家乡涿郡一带伺机而动;周瑜6岁,司马懿2岁,孙权还没有出生……

与“50后”的曹操、袁绍和“60后”的刘备、吕布等人相比,“80后”的诸葛亮出生得有些晚,但与同辈人司马懿、孙权相比还不算太迟,总算赶上了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其时,天子名叫刘宏,即汉灵帝,东汉倒数第二任皇帝。他的前任是汉桓帝刘志,他的后任是汉献帝刘协。这三位都是倒霉皇帝,在历史上的名声都不太好,尤其是前两位。

多年后诸葛亮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他每次与人聊起桓帝、灵帝来都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莫不痛恨),在他看来,后汉之所以倾颓以至灭亡,主要缘于桓帝、灵帝两位当权者亲小人、远贤臣。

的确,这不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宦官当权,奸臣阻道,正义得不到伸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民变频起,国家风雨飘摇。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恐怖的时代,延续数百年的两汉政权正日薄西山。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阳都,琅琊是郡国的名称,阳都是个县城。东汉全国分为13个州,今天苏北、鲁东南一带那时归徐州,琅琊本是徐州下面的一个郡,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京为琅琊公,建立琅琊公国,后来刘京晋爵为琅琊王,建立琅琊国,这个“国”相当于郡,治所在开阳县,下辖琅琊、诸县、阳都等13个县。

有两条大河从琅琊国穿境而过,一条叫沂水,一条叫汶水,两河交汇之处就是阳都县城,其故城遗址仍在,属山东省沂南县。

汝颖多奇士,山东出大汉。古代山东为东夷之地,据考证,东夷人可能是介于白种人与黄种人之间的一类人,他们普遍身材高大。诸葛亮成年后就是个大高个儿,史书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代一尺合今0.235米,照此计算诸葛亮身高约1.88米,在平均身高低于今人的汉末,诸葛亮往人群里一站,显得非常突出。

唐代有本名叫《姓源韵谱》的书,里面有对诸葛亮相貌的进一步描写,说他身材很好,如松柏挺拔,皮肤有点粗糙,但文理很清晰(形细如松柏,皮肤枯槁,但文理润泽)。《姓源韵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学者张九龄,尽管他距诸葛亮时代也有几百年了,但应该不至于瞎编,可能他看到了某些我们现在已无法看到的史料。一般公认的是,成年后的诸葛亮个子挺高,不胖,身材修长,喜欢穿流行于汉末士人中的那种便装,有风度,有气场。

两汉时期琅琊国一带绝非穷乡僻壤,受沂水、汶水的滋养,此地十分富足,且文化昌盛,名儒经师辈出,它是黄老之学的发祥地和全国知名的易学中心,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重镇。儒家思想对人们影响至深,形成了厚道直爽、重仁信义的民风。

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爱夸自己家乡好,一是山西人,爱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再一个就是山东人,爱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如果有人说山东不好,山东人就会跟他急。齐鲁也出好汉,《水浒》一出,无人争锋。

齐鲁不仅崇儒学,还兴兵家,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等著名兵家均出自这里。宋代官修《武经七书》作为兵家的必读经典,其中《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等四部最重要的兵书的作者都来自齐鲁地区。

诸葛亮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虽然早年事迹大都不可考,但山东汉子身上共有的自然基因和齐鲁文化留下的人文基因对他无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为他的成才和性格形成都打下了基础。

据《吴书》记载,诸葛亮的祖籍本是同郡的诸县,即今山东省诸城市,后来迁移至阳都。秦末,葛婴随陈胜吴广起义屡立战功,但是被陈胜听信谗言后杀害,汉文帝时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就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但这只是阳都县诸葛姓氏起源的一种说法,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们出于葛姓,在伯夷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来居住在琅琊郡诸县的葛氏一支迁往同郡的阳都县,因为阳都县已有葛姓,为了区别就把后迁来的葛姓称为诸葛氏;二是说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的,总是被读为诸葛,以后干脆改称诸葛氏。

不管怎么说,阳都诸葛氏都是有来历的大姓,而《三国志》里提到的诸葛丰,就是这个家族的骄傲之一。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初年人,以刚直著称于世,在汉元帝时担任过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很显赫,相当于清代的直隶总督。两汉时期历任司隶校尉中当数诸葛丰名气最大,因为他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深得百姓尊重。所以,诸葛丰仅仅凭着担任过司隶校尉的资历就在《汉书》里有了自己的传记。

曹操年轻的时候在洛阳、顿丘和济南等地当地方官,他想有一番作为,也干了一些实事,某些方面就是受诸葛丰的影响。曹操统一河北后邺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曹操曾经为找不到合适的官员而苦恼,感叹道:“到哪里能找到像诸葛丰这样的人才呢?”

虽然诸葛氏出于名门,但还算不上望族。汉末是一个门阀渐起的时代,像汝南郡袁氏、颍川郡荀氏、弘农郡杨氏、太原郡王氏那样威名显赫、几世几公的巨族纷纷涌现,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左右时局,与他们相比,诸葛氏家族要逊色多了。

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郡丞,品秩六百石,是品秩二千石的郡太守的下属。东汉的一个郡介于现在的省与市之间,大郡相当于一个省,小郡相当于现在一个或若干个市。汉末之前,郡太守地位很高,当时朝廷里部长级的九卿品秩也是二千石,所以郡太守相当于“省部级”官员。

郡太守一般有两个助手,郡丞和长史。郡丞是太守的副手,相当于“副太守”,长史相当于郡政府秘书长。诸葛亮的父亲虽然品秩不高,但地位也不算低,至少相当于“副市长”。

不过,郡丞的职守很重要,其政治地位却很一般。因为严格地说,郡丞并不算“官”,而只是“吏”。在古代官僚政治中,官和吏有着严格的分野。官是那些通过国家选拔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吏是官府聘任的协助长官办事的人员。官由朝廷考核,决定升迁;吏由长官考核,决定去留。

诸葛珪能做到郡丞,说明他有才干,就像先祖诸葛丰那样是个实干型人才。而他只做到了郡丞,说明他虽然有才干,却缺少背景,或者缺少飞黄腾达的机遇。

泰山郡不属于琅琊国所在的徐州,属于相邻的兖州,不过泰山郡与琅琊国相邻,由泰山郡郡治奉高到阳都县并不太远,只有100多公里。史书并没有记载诸葛亮幼时是否随父亲到泰山郡生活,但两地路途不远,即使诸葛亮一直生活在故乡,父亲也可以经常回来探望。

诸葛珪的长子诸葛瑾,少游京师,对《毛诗》《尚书》《左氏春秋》有研究。作为诸葛氏家族的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唯一的目的只能是求学,目标很有可能是太学。

太学是朝廷官办的最高学府,来这里求学不仅是拿张文凭和找寻一条晋身官场的阶梯,而且也是为了自己得到深造和提高,因为这里是各路精英荟萃之所,据史书记载,袁绍上过太学,曹操也是从这里毕业的。

诸葛珪把长子送到洛阳读书,说明他有眼光,也说明他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如果天下没有大乱,如果家里没有出现后面的那些变故,诸葛亮长大后想必也会到太学求学,成为一名学者,或者由此走向仕途吧。

可是,乱世改变命运,家庭的变故也会重新规划人生。

据史料记载,诸葛瑾长诸葛亮8岁,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名字和年龄均不详,弟弟名叫诸葛均,小诸葛亮3岁。

诸葛亮的母亲去世得很早,为了照顾他们姐弟的生活,远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续了弦,这位继母姓氏不详,但孩子们对她都很孝顺,尤其是诸葛瑾,因为孝顺继母而为人称道(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不幸的是,诸葛亮8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原本幸福的一家接连遭到如此打击,这些都深深烙在了少年诸葛亮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性格的形成。 ok+pRULX4QQd3wV12N/vyJho1glzV4DTMmzBnsT5jgeAE5e8KBuWcSgEO/zPcK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