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时五千年的字体演变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从汉字出现至今,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尽管汉字在字形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甲骨文:殷商时代的流行体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和标记,用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说起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些趣闻。

据传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阳的一位村民患了疥疮,浑身瘙痒,久治不愈。一日,他在村头河沿耕种之时,疥疮发作,痛痒难忍,情急之下,他随手捡起一块散落的龟甲,碾碎涂抹在身上,居然奇痒即止,仔细一看,疮脓也被龟甲粉末吸干了。他随即将河边的龟甲、兽骨都捡回家,如法炮制,几次之后顽症竟然治愈。这一奇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说这是龙骨显灵,此后,这些不起眼的龟甲、兽骨便以龙骨之名入药。

1899年深秋,一位名叫王懿荣的人身患疟疾,药方中需要龙骨这味中药,在验看药物之时,他发现龙骨上有人工刻痕。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人发现龙骨上有奇特的符号,但大多认为是龙骨的奇异,并未深究。王懿荣对文字颇有研究,他大量收购药铺中的龙骨,经仔细识别研究,确认这些刻痕就是商代使用的文字。因这些文字刻于甲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而王懿荣亦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是用金属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通行于殷商时代的文字,其主要特点是:笔形为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个。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并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勇敢正直的龙夫妇,感情非常好,他们共生下九个儿子,但这九个儿子外貌都不像龙,性格、脾气、爱好也不大相同。其中第七个儿子叫饕餮,它的外形像老虎,威风凛凛,很有生气,仇恨恶势力。饕餮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因此它又是贪欲的象征。

商周时期,青铜器已经被大量使用。人们将这个有头无身的贪食怪兽的形象铸在青铜器上,这种青铜器上的花纹,就叫饕餮纹,亦称兽面纹,是西周早期的钟鼎彝器的常见饰纹。

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其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与甲骨文十分相近。商周金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吉祥、勉励和庆功的话。金文的出现,对文字的完善和改革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篆书:体现画圆功夫的字体

相传,北宋书法家章友直,擅长写篆书,当时无人能及。有一次,章友直被召到京师。听说章友直来了,有几位翰林院的篆字待诏去见他。这些篆字待诏都是术有专攻,虽早已听说章友直的大名,可耳听为虚,还不太相信。这些篆字待诏对章友直说:“您的绝妙技艺我们很早就知道了,愿意当面领教领教您的笔法。”章友直让人用数张小纸粘成两张大纸,他提起笔饱蘸墨汁,在一张大纸上纵横各画十九画,成为一张围棋盘;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十个圆圈,成为一个箭靶。那笔道的粗细疏密全都一样,丝毫不差。几位篆字待诏一看,心悦诚服,惊叹不已。

这些篆字待诏为何对章友直的技艺惊叹不已?这是因为篆书讲究横平竖直,多半为圆或圆形的笔画,需有善于画圆的功夫。章友直正是通过画圈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篆书技巧。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字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大篆通常以籀(zhòu)文、石鼓文等为代表。狭义的大篆指籀文而言,一般认为这是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字。大篆较之金文,只是作了某些省减或改变,笔画更加线条化,字形更加匀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改大篆为小篆。小篆与从前的字体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线条圆匀,笔画粗细大体一致;字体结构趋于定型,大大减少了异体字;文字的图画意味减弱,字成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的基础。

从甲骨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从秦朝小隶程邈而来

相传,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官吏,曾当过县狱吏,负责写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为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求赦免罪过?

此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当时政务多杂,文书日繁,而小篆不便于速写,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曾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繁重的公务,若能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能快速书写的新字体,不是更好吗?

于是,他在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字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逐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存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程邈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赦免了程邈的罪,还请他出来做官,擢升为御史。由于此前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在汉字发展史上,人们把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字形结构变化的一大飞跃,是古今汉字的一个分水岭。与篆书相比,隶书的变化有:删除烦冗,使笔画进一步简化,有助于辨识和书写;实现了汉字笔画化,即把小篆不规则的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了平直方折的笔画;摆脱了汉字象形的特点,使汉字成为符号化的方块字,奠定了近两千年来的今文字的基本字形。

一般将“隶变”的特点归纳为形变、省变、讹变三种。形变,指字体的结构基本不变,但发生了从小篆的线条形状到隶书笔画形状的变化;省变,指在形变的同时,对小篆的繁复字体到隶书字体的简化;讹变,指隶书的字形较之小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楷书:一种可作典范的字体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是可做典范榜样的意思。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时期。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纷纭。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

相传,汉代上郡(今陕西榆林)人王次仲,从小倾心于研究文字,志向不一般。皇帝无意中发现了王次仲改造的简易实用的楷书,认为王次仲是个奇才,要召见他。可是召见了三次,却不见王次仲前来。

王次仲日夜不停地研究汉字,专心致志,根本不在意皇帝的召见。皇帝大怒,认为王次仲对自己大不敬,就下令用囚车把他押到京城。在押送的路上,王次仲的头颅突然滚落在地,变成一只大鸟,振动着翅膀直往远处高飞而去。飞远时,两只翅膀掉落在一座山上,因此这座山的两个山峰就被后人叫做大翅峰和小翅峰。押送王次仲的官吏,把掉下的两只翅膀进献给了皇帝。

王次仲作楷书的神话传说,过于离奇,不足为信,但由此可知,他应是始作楷书的人,并且为变隶书为楷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小楷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

楷书与隶书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在字形和笔画上存在着区别:隶书成“八”字扁方形,楷书成“永”字长方形;隶书笔画有波磔,楷书笔画平稳、尖细,或停顿回旋,或带硬钩;楷书字体更趋于简单、固定、明确,易认、易写。基于上述特点,故而成为官定字体,自流行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约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草书:最简练、随意的字体

相传,有个姓杨名叫永鸣的人,想吃黄杏,便在当地四处寻找,没有买到,于是写信给他的岳父,请求代买。

杨永鸣自认为能写一手草书,写起字来随意着笔,字迹潦草,岳父收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的是:请代买“否”和“汤水鸡”。

老汉到处打听,也没找到卖“否”和“汤水鸡”的。后来,他仔细辨认,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而“汤水鸡”只不过是女婿杨永鸣的姓名。于是老汉买了几斤黄杏,又回信一封,托人带走了。回信的内容是:

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姓名变成汤水鸡,画虎不成反类狗。

以上当然只是滥用草书的一个笑话。草书是创自汉初,由隶书草化、简化、连笔快书而成的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仍保留着隶书的波磔,笔画的界限比较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今草是楷书的快写体,它一笔到底,字字相连;狂草兴于唐代,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没有规律。草书把方块字的结构和笔画高度简化,以达到快速书写的目的。

草书的特点也正是它的弱点。由于草书难学难认,于是逐渐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仅仅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行书:把王羲之推上书圣宝座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在《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至今还未发现刘德升留下的墨迹。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简化了部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行书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行书发展至王羲之手中,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最突出的代表,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其好友谢安等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饮酒赋诗,各情抒怀,所作诗赋辑成一集。王羲之为本诗集写了序文,即《兰亭集序》,此帖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笔法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劲有力,自然精妙,字体上富于变化,匠心独运,文中有二十多个“之”字,七个“不”字,虽重复出现,笔法却无雷同。传说,唐太宗特别喜欢《兰亭集序》,为了得到这本字帖的真迹,派人到处寻找,得到后如获至宝,珍爱无比,甚至在死后还一再嘱咐后人将这本真迹殉葬。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字帖都是别人临摹的。

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虽有连笔,但各自独立;比楷书书写快,比草书易于辨认。正因如此,一千多年来,行书已成为人们日常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

综上所述,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等字形的演变有以下规律:

第一,笔画线条化。笔画有一个形成过程,从甲骨文到篆书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第二,字形符号化。汉字历史上有六书,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由来和理由。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字形演变的来龙去脉,从而发现其意义的根据。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这种理由逐渐被破坏和丧失,最大的一次字形系统演变是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

第三,结构规范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由不规范变得整齐规范、大小一致、造型美观。 5m+oCpVYRBE6ditOwpFlZfZJ/Zrrmj6QOpegjOdI8Fi9r4XYjqYPFc494edr2O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