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积画为数”,同“一”字一样,古人通常用两个筹码或画的两道来表示“二”字。
如图所示,从甲骨文到金文和篆文,“二”字的字形没有变化。“二”为指事字,本义为数字“二”。“二”字还表示序数,有“第二”的意思,又可引申出“副”的意思,如《礼记·坊记》:“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二”还有“再次、两次”的意思,如《宋史·吴璘传》:“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在实际使用中,“二”字还有一个大写的“贰”字,其实“贰”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云:“贰,副益也。”段玉裁作注:“当云副也,益也。”可见,“贰”的本义为“副”,并不表数目,“贰”作为表数目“二”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
汉字中十个数字的大写,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任命郭桓为户部侍郎,郭桓与地方官吏勾结,贪污政府的钱财,其数目达2400万石精粮,数目之大相当于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数。此案牵涉十二个朝廷大臣及上万地方官吏。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涉案的朝廷大臣及上万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财务上的混乱情况,朱元璋在财务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在记账时改成“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堵塞财务上的漏洞。由此,“贰”始作为“二”的大写。
相传,唐代有位法号圆泽的高僧,他有个好友叫李源善。二人一起在外散步之时,突然见到一个妇女正在河边打水,圆泽停住脚步对李源善说:“我一直想躲开这个女人,现在躲不开了。我见到她后,自己就要死了。”李源善看了看那个妇人,是个怀孕的女子,并没什么特别。为什么看到她之后,圆泽和尚就要圆寂呢?圆泽接着说:“这女人已经怀孕三年,专等我去投胎托生。你三日之后去这女人家看望我,如果她的新生儿子对你一笑,那就是我圆泽了。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去找我,我们可以再次见面。”说完,圆泽回寺坐化。
过了三日,李源善去拜访那位妇人,他半信半疑地想,这就是好友圆泽的母亲吗?等到真的见到她刚刚生下的孩子,又见那初生婴儿奇怪地对自己一笑之后,他相信了。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李源善去杭州天竺寺,刚到庙门就听到一个十多岁的牧童在唱歌,他深信不疑,这真是三生的缘分。
三生的说法最初来自佛教,佛教中“三生”的说法指的是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有幸”是形容人十分幸运。
如图所示,“三”是一个表示数目的字,在甲骨文中是以三横画表示数目,是“三”的原始记数符号。“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说文解字》中云:“三,天地人之道也。”人们观察天地、日月星辰及人类社会,常“以三为法”,来描述自然与社会,如“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日、月、星;“三星”指福、禄、寿;“三友”指松、竹、梅。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对“三”情有独钟。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的最高神称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宇宙划分为上界、地界、水界三部分,将时间划分为无极界、太极界和现世界。佛教将世界分为天堂、人间、地狱三部分。佛教的经典分为三藏:经、律、论。佛教对信徒提出了“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还将精于佛教经典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古希腊人把“三”视为最完美的数字。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历开始、中期和终了三个阶段,因而认为“三”具备神性。在古希腊神话中,称整个世界由三位神主宰,他们是手执霹雳的主神朱庇特、挥舞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手牵三头狗的冥神普路托。他们认为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即大地、海洋和天空;大自然包括三项内容,即动物、植物、矿藏;人体有三重性,即肉体、心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