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日升日落,斗转星移,这些自然现象启发人们产生了最早的方位意识。中国大多数山川是东西走向,人们总是看见太阳照在朝南的山坡上,古人以此现象为依据,造出了“阳”字。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阳”字,左部的符号表示山,右部的符号是“易”,表示太阳和阳光,整个字形表示太阳照在山的南面,这就是“阳”的本义,引申指太阳、日光;又引申为凸出的、表面的、外露的等义。如果参照物是河流,人们在峡谷中总是看见阳光照在北岸,河流的北岸就是“阳”。
“阳”和“阴”是相对的古代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天和地、日和月、男和女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以用“阳”和“阴”来比附。阴阳不但相伴而生,而且相互转化,彼此消长。
在现代社会,“阳”字最常用的用法是组成“太阳”一词,为什么称为太阳呢?在古代,起初“太阳”一词并没有日光的意义,“太阳”是表示极盛的阳气。古人认为,世界万物分为阴阳,柔软的、黑暗的、不明显的东西叫做阴;阳刚的、正直的、热烈的东西叫做阳。阴阳还有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分。在这个世界中,最能代表“阳”的就是日光,于是便称为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