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是”?“是”可以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从古至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是”这种状态。“是”是如何被古人创造出来的?
《说文解字》云:“是,直也。从日正。”如图所示,金文的“是”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正”,“日”下加一直画,像立竿之形,合起来表示日正则竿影直。小篆的“是”字,从金文演变而来,只是去掉了“日”下的一直画。“是”的本义是直,引申为正确,与“非”相对,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是”亦可假借作代词,相当于“此”、“这”,如:《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还可作语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确指行为的对象,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正”有追求正确目标之义,“是”字从日,从正,有学者认为:“是”字的创造受到了从上古时期就广为流传的夸父逐日神话故事的影响。据《山海经》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夸父为何追着太阳跑,典籍中未作交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夸父是在追求一个目标,也可以说是对光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