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排箫与“和”字由来

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排箫的乐器,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在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常见的乐器,据说在三皇五帝时代便已有了这种吹奏乐器。排箫在吹奏时,会发出“和和”的声音。“和”字的产生,便与排箫有关。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和”字,左边像多条竹管拼接而成的排箫之形,表示它的本义;右边的“禾”则是声符,表示读音。由此可知,“和”字的本义是指乐声的调和、和谐,引申为温和、柔和等义。

关于“和”字,有一个成语为“曲高和寡”,意思是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此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楚人宋玉的《对楚王问》:宋玉是战国时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说:“请大王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异乡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有好几千人都跟着他唱。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有好几百人跟着他唱。后来,他唱起了比较高雅的《阳春》和《白雪》,跟他唱的就只有几十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点点头说:“我明白了!” VfMdxQk47GRpJjY7RgWAUiBZ1BYkrmFz4o/GQ1xADeOHw8jWVJJ7n52QunvkKY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