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花鸡”又称黄泥煨鸡,是江苏常熟的传统名菜,也是闻名四海的佳肴。关于它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明末清初,江苏常熟的虞山一叫花子,一天,一位好心肠的老太太送给他一只老母鸡,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但他除了手中的破碗,没有别的炊具,怎样才能把这只鸡做熟呢?突然,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就近找了一户人家,向主人借了把刀,将鸡宰杀,除去内脏,到山上挖了些黄泥涂于鸡的表面,取来枯树枝叶点起火,将用黄泥包好的鸡放在火堆中焖烧,待泥烧干,他估计鸡也熟了,就用棍子敲去泥壳,鸡毛也随泥脱落,顿时香气四溢。
叫花子十分惊喜,抱起鸡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正当叫花子吃得起劲时,明朝大学士钱牧斋散步路过此处,闻到鸡的香味,并看到叫花子吃鸡的情景,便差人上前打听叫花子是如何做出这样美味的鸡的。差人打听了一番,并取了一小块鸡肉给钱牧斋,钱牧斋品尝后,觉得味道确实很好。回到家中,他让家厨按照叫花子所说的方法制作,并在鸡肚子里加进肉丁、火腿、虾仁及香料等各种调味品,用荷叶包着,涂上黄泥,在火中烘烤,并取名“叫花鸡”。
趣味链接
“富贵鸡”的由来
“叫花鸡”,又名“富贵鸡”,这个截然相反的名字的得来据说与乾隆皇帝有关。相传,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江南,因某些原因流落街头,一叫花子看他可怜,就把自认为美味的“叫花鸡”送给他吃。乾隆饥饿交加,觉得这鸡非常好吃,便急问其名。叫花子不好意说“叫花鸡”,便胡吹说是“富贵鸡”。乾隆听后,大赞“富贵鸡”好吃。“富贵鸡”一名由此而来。
佛跳墙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烹饪界列为福建菜谱的首席菜。据福州老字号聚春园人称,佛跳墙这道菜前后共改换过三个菜名,它最初叫“坛烧八宝”,后易名为“福寿全”,传至后来才叫“佛跳墙”。关于“佛跳墙”一名的得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清道光年间,有一次,福州官钱局请布政使周莲到家里吃饭,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于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吃起来相当美味,使周莲难以忘怀。回去后,周莲便命家厨郑春发试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莲就带着郑春发到官钱局求教。郑回去后精心研究,增加了数种水陆之珍,终于做出了香味更浓、风味更佳的菜肴。
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厨职务,在东街口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将此菜以海参、鱿鱼等十八种原料加陈酒、桂皮、茴香等作料,放入陶制瓦罐中煨制,味道鲜美绝伦,品尝者络绎不绝。一次,几个秀才慕名到聚春园品尝此菜,菜上桌后,打开坛盖,顿时满室飘香,秀才们吃过后赞不绝口,当席赋诗咏之,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因诗句生动、有说服力,这道菜名就被改称为“佛跳墙”。几百年来这道菜一直风靡全国,饮誉海外。
趣味链接
佛跳墙小知识
佛跳墙这道菜用料比较珍贵,将鱼翅、鲍鱼、鱼唇、海参、鱼肚及鸡鸭鸽蛋等荟萃一锅,食物众多,烹制费时,是一道价格昂贵的菜肴。成菜特点香味浓郁,肉质软嫩,滋味异常鲜美,回味无穷,其卤汁醇厚,汁浓味鲜,被誉为“天下第一汤”。
饺子史称“娇耳”,据说是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架起大锅,施药救人,深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经过家乡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十分难过,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尽管求医的人很多,但他仍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苦百姓。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穷人施药治病。此药方叫“祛寒娇耳汤”,即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入锅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食用。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喝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食用数日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施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着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
趣味链接
饺子馅的寓意
不同馅的饺子,有着不同的寓意呢,且看下面几种馅代表什么意思。
白菜馅——百财之意;
香菇馅——鼓财之意;
韭菜馅——久财之意;
荠菜馅——吉财之意;
芹菜馅——勤财之意;
野菜馅——野财之意;
酸菜馅——算财之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这种风俗在我国流传已久。据说,元宵象征着合家团圆,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元宵,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尽管各地元宵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但都有团圆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元宵始于宋朝,那时民间流行着一种新食品,其做法是用各种果做馅,外面裹上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所以,人们叫它们“浮元子”。
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一心想当皇帝,又恐遭到人民反对,终日忐忑不安。由于“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所以,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叫法。
趣味链接
品种繁多的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球形食品,从种类上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人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芝麻、胡桃,丰富了月饼的馅料,继而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制作胡饼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之名不雅,杨贵妃见皓月当空,十分陶醉,便将“胡饼”改称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流传开来。
趣味链接
月饼的分类
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地域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从馅料分,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老寿星月饼等。
茅台酒是我国的“国酒”,它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甚至更早。传说在远古的大禹时代,居住于赤水河畔的人们就已经非常善于酿酒了。据《遵义府志》记载:“蒟酱,酒之始也。”由此可见,茅台在早期被称为“蒟酱酒”。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受命出使南越的唐蒙,品尝到了当地产的“蒟酱酒”后,他曾专程绕道取“蒟酱酒”再返回长安献给汉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下了“唐蒙饮酱而使夜郎”的传说。随着时光流转,“蒟酱酒”的名字就开始频频地出现于各类历史文献和相关记载中。《仁怀厅志》中有古诗曰:“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蒟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元代的宋伯仁更是在《酒小史》中记载了“南粤唐蒙蒟酱酒”的历史典故。西晋咸宁三年(227年)犍为郡的陈瑞发动农民起义时,就曾以“始用酒一斗、鱼一头”作为奖励来吸收义民。这一历史细节,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酿酒业已经小有规模。
唐宋时期以后,“蒟酱酒”已更名为“咂酒”,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指定贡酒,并且开始经由南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而绘制于明代的茅台村《邬氏族谱》上已标有酿酒作坊。一直到1704年,“偈盛烧房”终于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趣味链接
美酒与圣人
古时候,我国有把美酒比做“圣人”的说法。其由来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一段历史故事。据说,时任尚书侍郎的徐邈在家喝得酩酊大醉,正值此时,曹操派人召他入朝议事。他来不及躲闪,就借着酒劲儿说:“回禀丞相,臣正与圣人议事,不得工夫。”来人一听是“圣人”,便没敢多言,就复命去了。而曹操也听得糊里糊涂,于是也就没有再追问。事后,徐邈与友人谈起此事时说:“不想‘圣人’二字竟救了我的命。”从此,“圣人”便成了美酒的别称。
北京有句谚语说:“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意思是说吃了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就该准备还赊清欠,而吃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关东糖,年近岁末,债主就要上门讨债了。
腊八粥历史悠久,腊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的佛日,据说古代印度佛教僧徒,鉴于佛祖未成道前,六年的苦行修持每天只吃一麻一素,佛弟子为了永志佛祖成道前一麻一素的苦厄,所以每年腊月初八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永矢弗忘,而且说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从佛教传入中土,各大禅林寺院都在腊月初八那天拂晓熬粥供佛。
中国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始于汉朝。到了盛唐,唐太宗崇信佛法,并且有玄奘法师西去天竺求取真经,过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风气更加盛行。清朝也是信仰佛教的,康熙年间太平已久,有一年康熙皇帝一高兴,把大内供佛的腊八粥赏赐给有功的臣僚,从此成为常例。
趣味链接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腊月初八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这种腊八面是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拌在面条里而成。
浙江有一道家喻户晓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的名菜,叫“东坡肉”,流传已近千年,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时,常为民排忧解难,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尤其是他曾带领20万人疏浚西湖,将挖掘出来的湖中淤泥筑成贯通南北的长堤——苏堤,从而大大改善了民生。更重要的是西湖增加了蓄水量,消除了水灾,并利用湖中水灌溉良田,使杭州地区年年获得丰收,这一带的老百姓都十分感激他。
人们私下相议,用什么来报答自己的恩人呢?有人打听到,太守喜欢吃猪肉,还写了一首关于猪肉的诗呢!于是人们为了报答苏东坡,每逢过年时,老百姓都抬着猪肉给他拜年。这样一来,苏东坡每年都收到许多猪肉,面对如此多的猪肉该怎么办呢?他叫人将所有的肉切成方块并烧得红酥软烂,按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给每家发送一份。当地老百姓都感激不尽,便将这种肉称为“东坡肉”。有位老板便挂出“东坡肉”的牌子专卖这种做法的肉,生意很兴旺。后来“东坡肉”就成了杭州的名菜。
趣味链接
好吃的东坡肉
“东坡肉”的特点: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后被浙江省把其列为杭州名菜之一。
老婆饼是潮汕地区的风味名小食,皮酥脆醇香,馅软嫩香甜。关于“老婆饼”民间流传着两个说法:
其一,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感情甚好,为了给家翁治病,媳妇甘愿卖身为奴。丈夫不仅没被生活的磨难击倒,还用心研制出一种味道独特、口感奇佳的饼,最终用卖饼挣来的钱赎回了妻子,小两口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老婆饼便流传开来。
其二,源于广州名店莲香茶楼。
清朝末年,莲香茶楼的潮州师傅带了点心回家探亲。岂料他妻子吃完莲香茶楼的点心后十分不快:“这点心还不如我炸的冬瓜角呢!”这位师傅听了妻子的话很不服气,就让妻子把冬瓜角拿出来跟他的点心一较高下。
次日,妻子用冬瓜茸、白糖做馅儿,再用面粉包成小角,然后下锅炸成金黄色。点心师父尝过后称赞道:“果然味道奇佳!”后来,师傅将冬瓜角带回了莲香茶楼给大家品尝,老板吃过后也赞不绝口,忙问:“这好吃的点心叫什么名字?”点心师傅一时想不出来,另一位师傅就接着说:“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做的,就叫潮州老婆饼吧!”
如今,老婆饼仍然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点心之一。
趣味链接
老公饼
点心中和老婆饼相对的还有老公饼。老公饼形状比老婆饼稍微大一些,味道不同于老婆饼的细腻,而是有些像面包的感觉,大大咧咧的,有点像个大男人。
四喜丸子是鲁菜里面的招牌菜,四喜寓意福、禄、寿、禧四件喜事,丸子意即团团圆圆,一般常把此菜作为喜寿宴席的压桌菜。
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发榜当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皇帝赏识其有才华,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杳无音讯。成亲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余,便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金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后开怀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子’吧。”自此以后,逢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趣味链接
对“四喜”阐释
后人对“四喜”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把喜庆、吉祥、幸福、长寿称为四喜;而南宋文学家洪迈《容斋随笔》中“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言的四件喜事,更是尽人皆知,一直被百姓视为人生最大的理想。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
油条,在粤语和闽南语里又称“油炸鬼”,它是很多人爱吃的早点食品。说起它的来历,与奸相秦桧有关。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此消息传开后,南宋军民无不义愤填膺,一时间,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
在众安桥下,有两个吃食摊:一家卖芝麻葱烧饼,老板叫王二,一家卖油炸糯米团,老板叫李四,这一天,两人议论起此事,很是激愤,就做了两个面人扔到油锅里,表示对秦桧夫妻的愤恨,并称这是“油炸桧”。
原先,“油炸桧”是背对背的两个人。但面人要一个一个捏起来,做一个“油炸桧”,确实很费工夫。后来,将面切成许多小条,然后拿两根,扭在一起,放到油锅里炸,仍旧叫它“油炸桧”。这样,制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老百姓当初吃“油炸桧”是为了解恨。一尝味道不错,价钱也便宜,于是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食物了。
趣味链接
吃油条的注意事项
吃油条时应注意:
1.不宜经常吃油条。
2.恢复期病人和老年人不宜吃油条。
3.孕妇及儿童不宜吃油条。
吃年糕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步步高升,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在我国,年糕由来已久。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有“稻饼”“饵”“糍”等称呼。古人还记录了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了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黏黏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黏黏糕”谐音而来。
据说,年糕最早是年夜祭神、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正如清朝的一首诗云:“人心好多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趣味链接
年糕的种类
年糕的种类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还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鸡尾酒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闲暇时在酒吧喝杯鸡尾酒,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此酒口感新奇,色彩缤纷。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两个故事:
其一,19世纪,美国人克里福德在哈德逊河边经营一间酒店。他有三样自豪的宝贝,即一只能争好斗的大公鸡,珍藏多年的美酒以及美若天仙的女儿。有个年轻船员叫阿普鲁恩,他爱上了克里福德的宝贝女儿,克里福德说:“等你当上船长,我就把女儿嫁给你。”几年后,阿普鲁恩终于当上了船长,再次来提亲。克里福德很高兴地拿出了珍藏的美酒,并在精心调制后把雄鸡尾巴上的漂亮羽毛插入酒杯以做装饰。因此,这种被称为“鸡尾酒”的新酒逐渐流行开来。
其二,也是大家熟知的传说:一艘英国船只驶入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坎佩切港,船只停靠后水手们来到一家酒吧喝酒。水手们看到酒吧的酒保手拿一根漂亮的鸡尾形无皮树枝正在调制一种混合饮料。水手们好奇地向酒保询问这种饮料的名字,酒保却以为他们在问树枝的名称,便随口答道“考拉德·嘎窖”,就是西班牙语中的“公鸡尾”。于是,“鸡尾酒”的名称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趣味链接
有新意的广告
从前,有一个人开了一间酒铺。他为招揽生意,特意在铺前挂了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月挂半边天,嫦娥伴子眠,酉时天下雨,读书不必言。
自从招牌挂出以后,顾客络绎不绝,买卖兴隆。原来招牌上的四句话是隐含四个字的谜语:有好酒卖。真可谓匠心独具、别有新意。
白兰地是英文brandy的音译,它源于拉丁语Aguavitae,意思是:“生命之水”。用它作为酒的命名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大约在15世纪时,荷兰有位船长往家乡运送葡萄酒,因路途遥远,船载重量有限,他将葡萄酒用蒸馏浓缩后使液体减少一半的方法,原打算到达目的地后再兑水,这样就可多运一倍的酒。出人意料的是,经过浓缩后的葡萄酒味道更加醇美。当地人把这种经过蒸馏的葡萄酒叫白兰地,荷兰语的意思是:浓缩过的葡萄酒。16世纪前后,荷兰就开始用葡萄酒蒸馏的办法生产白兰地了。
另一种传说是:15世纪在意大利有个卫士叫霍夫曼,他把自制的葡萄酒储存在木桶里。有一年发生战争,他就把酒桶藏入地窖内,战争中霍夫曼被敌军击毙,酒就无人知晓了。十年后,有人无意中发现了地窖中的酒,由于时间已久,酒蒸发了许多,剩下一半左右金色、酒味醇厚的酒。人们为了纪念死去的卫士霍夫曼,为酒取名为“白兰地”,意思是“生命之水”。
如今法国生产的白兰地最负盛名,夏德朗省人用当地产的葡萄酒酿制而成的科涅克白兰地被公认为最佳白兰地。
趣味链接
三星白兰地
民国初年,重庆有一个酒家,在门口放一瓶“三星牌”白兰地,并出一上联征对:三星白兰地
对者非常多,最后中奖的是一位青年的下联:
五月黄梅天
这是一副绝妙对联。上联与下联内容上毫不相干,但字面上字字绝对。五六月间为梅雨季节,叫“黄梅天”。
有好事者将这副对联上下颠倒,联尾停顿,各加一字,成为如下一联:
五月黄梅天,湿
三星白兰地,干
以“干”对“湿”,反义词相对。同时,“干”字双关,又是“干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