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言语第二

【原典】

边文礼见袁奉高 ,失次序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文礼答曰:“明府初临 ,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注释】

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东汉陈留浚仪(今属河南)人。②失次序:指举止失措。③颠倒衣裳:把衣服穿颠倒了。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

【译文】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您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原典】

徐孺子年九岁 ,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 ,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徐孺子:徐稚。②若令:如果。物:传说月亮中有嫦娥、玉兔、桂树和三条腿的蟾蜍。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原典】

孔文举年十岁 ,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 ,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②李元礼:李膺。③司隶校尉:官名,西汉武帝设。④俊才清称:杰出之士有高雅的名望者。中表亲戚:泛指内外亲戚。⑤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⑥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议论政事。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但凡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内外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应声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想必是非常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原典】

孔融被收 ,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 ,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①孔融被收:指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②中外:指朝廷内外。③琢钉戏: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大人:对父亲的敬称。⑤寻:不久。

【译文】

孔融被曹操批捕,朝廷内外众人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仅八岁,两个孩子仍然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人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够得以保全性命。”这时,儿子不慌不忙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专程来逮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原典】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 ,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 ?”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 ,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 ,亲亲之义也 。《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注释】

①荀慈明:荀爽。②因:依靠。③国士:全国推崇的才德之士。④文:周文王姬昌。⑤亲亲:热爱亲人。

【译文】

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阆见面时,袁阆问荀慈明颖川郡都有哪些有才德之士,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便嘲讽他说:“难道才德之士只能倚靠亲朋故旧来扬名吗?”慈明说:“您责备我,可有什么依据?”袁阆说:“我刚才问的是国士,你却只谈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你呀!”慈明说:“从前祁奚在推荐人才时,对内不忽略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认为他是最公正无私的。又如周公旦作《文王》时,不去叙说远古帝王尧和舜的德政,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符合爱亲人这一大义的。《春秋》记事的原则是:把本国看成亲的,把诸侯国看成疏的,再说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的人,岂不是违反了道德准则吗?”

【原典】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 ,故二千里候之 。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 ,焉有屈洪流之量 ,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 ,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 ,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注释】

①南郡:郡名,辖境内有今湖北襄樊、荆门、洪湖等地,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东北。庞士元: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司马德操:司马徽(?—208),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善于知人,有“水镜”之称。②故:特,特地。③带金佩紫:佩带金印紫绶带,汉时只有相国、列候等才能带金佩紫。④洪流之量:比喻才能、气度之大如同浩大的水流。⑤原宪:春秋时鲁国人,一说宋人,字子思,孔子学生。⑥窃秦之爵:指吕不韦以计谋窃取秦国的爵位。

【译文】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颖川,专程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那里,碰上德操正在采桑叶,士元就在车里对德操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做大官,办大事,哪有压抑住自己长江大河的度量,去做蚕妇专门做的事情!”德操说:“您赶紧下车来。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自己会迷路。从前伯成宁愿回家种地,也不羡慕做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换住达官的住宅。哪里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十个婢妾侍候,然后才能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缘由之所在。就算有吕不韦那样的官爵,有齐景公那样的富有,这样的人也是不值得尊重和羡慕的。”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大钟、雷鼓,那真是就不知道它的音响究竟有多大啊。”

【原典】

刘公干以失敬罹罪 ,文帝问曰 :“卿何以不谨于文宪 ?”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

【注释】

①刘公干: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罹罪:遭受罪罚。罹(lí),遭受。②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③文宪:法规。④纲目:法网。

【译文】

刘桢因为失敬受到判罪。魏文帝问他:“你为什么不注意法纪呢?”刘桢回答说:“臣确实平庸浅陋,但也是由于陛下法网严密。”

【原典】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①钟毓(yù)(?—263):字稚叔,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钟会(225—264):字士季,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官至司徒,为司马昭重要谋士。②钟繇(yáo)(151—230):字元常,东汉末为黄门侍郎,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③敕:皇帝的命令。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原典】

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 。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名?”侍中缪袭曰 :“陛下圣思齐于哲王 ;罔极过于曾、闵 。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

【注释】

①魏明帝:曹叡(205—239),字元仲,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②侍中:官名,皇帝近侍。③圣思:圣明的思虑。哲王:贤明的君主。④罔极:无穷无尽。

【译文】

魏明帝在甄家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住宅。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并且问随从的人:“这所住宅应该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呢?”侍中缪袭说:“陛下的思虑和贤明的君主一样周到,报恩的孝心超过了曾参、闵子骞。这处府第的兴建,感情专注于舅家,应该用‘渭阳’来做它的名字。”

【原典】

何平叔云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注释】

①何平叔:何晏(190—249),字平叔,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

【译文】

何平叔说:“服食五石散,不只是能治病,而且人也会觉得精神很清爽。”

【原典】

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 ,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 ,不足多慕 。”王大咨嗟

【注释】

①文王:即司马昭。引进:指召见向秀。②狷介:洁身孤高。③多慕:赞许仰慕。④咨嗟:赞叹。

【译文】

中散大夫嵇康被杀以后,向子期呈送郡国账簿到京都洛阳去,司马文王召见了他,问他:“听说您有意隐居不出,为什么到了京城?”向子期回答说:“巢父、许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称赞、羡慕。”文王听了,大为叹赏。

【原典】

晋武帝始登阼 ,探策得“一” 。王者世数 ,系此多少 。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

【注释】

①晋武帝:司马炎。②探策:即求签。③世数:世代相传的数目。④系:关联。

【译文】

晋武帝刚登位的时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因为只得到一,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这时,侍中裴楷进言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一听,高兴了,群臣都赞叹而且佩服裴楷。

【原典】

满奋畏风 。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 ,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注释】

①满奋:字武秋,晋高平(今山东微山西北)人。②琉璃屏:琉璃做成的屏风。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体矿石。

【译文】

满奋怕风。一次在晋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很严实,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满奋就面有难色。武帝笑他,满奋回答说:“臣就好比像那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原典】

诸葛靓在吴 ,于朝堂大会。孙皓问 :“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释】

①诸葛靓(jìng),字仲思,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少子。②孙皓(242—283):字元春,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孙权之孙,三国吴的末代君主。

【译文】

诸葛靓在吴国的时候,一次在朝堂大会上,孙皓好奇地问他:“你字仲思,平时都思什么?”诸葛靓回答说:“在家就思考怎样尽孝,侍奉君主就思考怎样尽忠,和朋友交往就思考怎样诚实待人。不过就是这些内容罢了!”

【原典】

蔡洪赴洛 ,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 ,群公辟命 ,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 ,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 ,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

【注释】

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期吴郡人,吴亡入晋,有才名,著《孤奋论》。②幕府:原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称地方军政大吏的衙署。③辟命:征召,任命。④异才,特别的才能。⑤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盈,满,满满的。⑥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⑦苗裔:后裔、后代。

【译文】

蔡洪到达洛阳之后,洛阳的人问他:“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的人当中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征召呢?”蔡洪回答说:“夜明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带的河中,满把大的璧玉,也不一定都得从昆仑山上开采而得。大禹出生在东夷,周文王出生在西羌,圣贤的出生地,为什么非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呢!从前周武王打败了殷纣,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莫非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吗?”

【原典】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 。还,乐令问王夷甫曰 :“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 ;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 ;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

【注释】

①名士:当时唾弃礼法、任情而行、喜好玄言清谈的知名人士。洛水:即今洛河。②乐令:乐广。王夷甫(256—311),字夷甫,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西晋末年重臣,司徒王戎堂弟。③混混:水奔流不息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说话滔滔不绝。④靡靡:细致动听。⑤超超:高超脱俗。玄著:言论深妙。

【译文】

诸位名士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后,尚书令乐广问王夷甫:“今天玩得高兴吗?”王夷甫说:“裴仆射擅长谈名理,滔滔不绝,极有雅致;张茂先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安丰谈论延陵、子房,也是议论高妙而不着形迹。”

【原典】

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 ,其水浃渫而扬波 ,其人磊砢而英多 。”

【注释】

①嶵(zuì)巍:山险峻的样子。②浃渫(jiāxiè):水波连续的样子。③磊砢(lěi luǒ):形容人才卓越众多。英多:杰出众多。

【译文】

王武子和孙子荆各自谈论自己家乡的土地、人物的出色之处。王武子说:“我们那里的土地坦而平,那里的水淡而清,那里的人廉洁又公正。”孙子荆说:“我们那里的山险峻巍峨,那里的水浩荡扬波,那里的人才杰出而众多。”

【原典】

元帝始过江 ,谓顾骠骑曰 :“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 ,九鼎迁洛邑 。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

【注释】

①元帝:晋元帝司马睿(276—323),字景文,原为琅琊王、安东将军,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中,国都失守,晋愍帝被俘,他先过江镇守建康(南京),几年后又在此登位称帝,建康原是东吴之地,江东士族的势力很大,所以有寄人国土之感。②顾骠(piào)骑:顾荣,字彦先,吴人,吴亡后到洛阳,元帝镇守江东时任军司,加散骑常侍,死后赠骠骑将军。③耿、亳(bó):商代成汤迁国都到亳邑,祖乙又迁到耿邑,盘庚再迁回亳邑,从成汤到盘庚,共迁都五次,所以说“无定处”。④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是传国之宝,权力的象征,周武王定都镐京后,却把九鼎迁到东都洛邑。⑤迁都:指迁移镇守地,都指都邑。

【译文】

晋元帝刚到江南的时候,对骠骑将军顾荣说道:“寄居在他人国土上,心里常常感到惭愧。”顾荣跪着回答说:“臣听说帝王把天下看成家,因此商代的君主或者迁都耿邑,或者迁都亳邑,没有固定的地方,周武王也把九鼎搬到洛邑。希望陛下不要惦念着迁都的事。”

【原典】

庾公造周伯仁 。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 ,滓秽日去耳 。”

【注释】

①庚公:庚亮。周(yǐ,269—322),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西南)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②直是:只是。清虚:清静淡泊。③滓秽:污秽,丑恶。

【译文】

庚亮去拜访周伯仁,伯仁说:“您喜悦些什么,怎么忽然胖起来了?”庾亮说:“您又忧伤些什么,怎么忽然瘦下去了?”伯仁说:“我没有什么值得忧伤的事情,只是清静淡泊的志向在一天天地增加,而污浊的思虑在一天天地去掉就是了!”

【原典】

过江诸人 ,每至美日 ,辄相邀新亭 ,藉卉饮宴 。周侯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神州 ,何至作楚囚相对 ?”

【注释】

①过江诸人:西晋未年战乱不断,中原人士相率过江避难,“过江诸人”本指这些人,这里实际却是指其中的朝廷大官,士族人士。②美日:风和日丽的日子。③新亭:也叫劳劳亭,原是三国时吴国所筑,故址在今南京市南。④藉卉:坐在草地上。⑤王丞相:王导,字茂弘,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愀(qiǎo)然:形容脸色变得不愉快。⑥戮力:并力,合力。⑦神州:中国,这里指沦陷的中原地区。⑧楚囚:楚国的囚犯。

【译文】

到江南避难的那些人,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互相邀约到新亭去,坐在草地上聚会饮酒。一次,武城侯周颌在饮宴的中途,叹着气说:“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潸然泪下。只有丞相王导脸色变得很难看,说道:“我们应当同心协力辅佐王室,恢复中原,为什么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原典】

顾司空未知名 ,诣王丞相。丞相小极 ,对之疲睡。顾思所以叩会之 ,因谓同坐曰:“昔每闻元公道公协赞中宗 ,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丞相因觉,谓顾曰:“此子珪璋特达 ,机警有锋。”

【注释】

①顾司空:顾和,字君孝,王导任扬州刺史时,召他为从事,累迁尚书令,死后追赠司空。②极:疲乏。③叩会:询问、会见。④元公:指顾荣,他是顾和的族叔,死后溢号为元,所以称为元公。中宗:晋元帝的庙号。⑤喘息:呼吸急促,比喻焦急不安。⑥珪璋特达:珪和璋是玉器,是诸侯朝见天子时所用的重礼,用珪璋时可以单独送达,不须加上别的礼品为辅,后用来比喻有才德的人不用别人推荐也会有成就。

【译文】

司空顾和还没有出名的时候,去拜访丞相王导。王导有点疲乏,对着他打瞌睡。顾和考虑着怎样才能和王导见面并请教他,便对同座的人说:“过去常常听元公谈论王公辅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现在王公贵体不太舒适,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导听见他说,便醒来了。对在座的人评论顾和说:“这个人才德可贵,很机警,词锋犀利。”

【原典】

刘琨虽隔阂寇戎 ,志存本朝 ,谓温峤曰 :“班彪识刘氏之复兴 ,马援知汉光之可辅 。今晋阼虽衰 ,天命未改 。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 。子其行乎?”温曰:“峤虽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岂敢辞命!”

【注释】

①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寇戎:入侵的外族。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②存:思念。③温峤?同(qiáo):字太真、在刘琨手下任右司马(军府的官职,综理一府之事)。④复兴:衰落后再度兴旺起来。⑤马援:汉代人,封新息侯,拜伏波将军,辅佐汉光武帝,南征北伐,屡建战功。⑥晋阼(zuò):晋王朝的国统。⑦“天命”句:封建统治者认为皇帝是由上天的意志安排的,这叫天命。⑧延誉:传播美名。

【译文】

刘琨虽然被入侵者围困在黄河以北,但他心中总是不忘朝廷。他对温峤说:“班彪认识到刘氏王室能够复兴,马援知道汉光武帝可以辅佐。现在晋室的国运虽然开始走向衰败了,可是天命还没有改变。我想在黄河以北建功立业,而且想让你在江南扬名,你大概能够接受吧?”温峤说:“我虽然不聪明,天资愚笨才能不及前辈,可是明公想用齐桓、晋文那样的才智,建立救国中兴的功业,我怎么敢不受命呢!”

【原典】

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 ,纲纪未举 。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 ,社稷焚灭 ,山陵夷毁之酷 ,有黍离之痛 。温忠慨深烈 ,言与泗俱 ,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 ,此复何忧?”

【注释】

①始尔:开始,“尔”是词缀。②纲纪:国家的法制。③主上:皇帝,这里指晋愍(mǐn)帝司马邺。幽越:流亡监禁。④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也借用来泛指国家。⑤山陵:皇帝的坟墓。⑥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王室迁到东都洛阳以后,有人到西部,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已经毁为平地,种上了黍稷,哀怜周王室日渐衰微,心里忧伤,便作了这首诗。⑦忠慨:忠诚愤慨。⑧泗(sì):鼻涕。⑨管夷吾:字仲,春秋时代齐国人,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霸王。

【译文】

温峤出任刘琨的使节刚到江南来。这时,江南的政权建立工作刚开始,法纪还没有制定,社会秩序不稳定。温峤初到,对这种种情况很是忧心。接着便去拜访丞相王导,诉说晋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庙被焚烧、先帝陵墓被毁坏的残酷现实,表现出亡国的哀痛。温峤忠诚愤慨的感情深厚激烈,边说边哭,王导也跟着他一起流泪。温峤叙述完实际情况后,就真诚地诉说结交之意,王丞相也深情地接纳了他的心愿。出来以后,温峤高兴地说:“江南自有管夷吾那样的人,我还需担心什么呢!”

【原典】

王敦兄含为光禄勋 。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 。王丞相诣阙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 ,仓卒不知何辞。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 ,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 ,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注释】

①光禄勋:官名,掌管皇帝宿卫侍从。②委职:弃职;离开职位。③官僚:官属;官府所统属的官吏。④别驾:官名,刺史的属官,职务是随刺史外出视察。⑤蒙尘:蒙受风尘指王导天天诣阙谢罪。

【译文】

王敦的哥哥王含任光禄勋。王敦谋反以后,领兵驻扎在南州。王含就弃职投奔姑孰。丞相王导为这事上朝谢罪。这时候,司徒、丞相、扬州府中的官员都来打听消息,匆忙间不知应该怎样措辞。司空顾和当时任扬州别驾,拿起笔来写道:“王光禄远远地躲开了流言,明公每天在路上风尘仆仆,下属们心里都很不安,不知贵体饮食起居怎么样?”

【原典】

郗太尉拜司空 ,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 ,遂至台鼎 。朱博翰音 ,实愧于怀。”

【注释】

①郗太尉:郗鉴,晋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任司空,后又进位太尉。②世故:世事。③台鼎:指三公或宰相。④“朱博”句:朱博是汉代人,出任丞相,临授职时,忽然有一种像钟声的声音响起,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君主不听取意见,有名无实的人登上朝廷,才会有一种无形的声音发出,这里比喻名不副实,不应处此高位。翰音,翰指高飞,声音高飞,比喻空名。

【译文】

太尉郗鉴就任司空一职,他和同座的人说:“我平生志向不够远大,只是碰巧遇上世事纷乱,便升到三公位。想起朱博徒有空名,内心实在有愧。”

【原典】

孔廷尉以裘与从弟沈 ,沈辞不受。廷尉曰:“晏平仲之俭 ,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 ,犹狐裘数十年,卿复何辞此?”于是受而服之。

【注释】

①裘:皮衣。从弟:堂弟。②晏平仲:晏婴,谥平,字仲,春秋时代齐国大夫,主张节俭,据说他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③豚:小猪。豆:盛食物的器具,形似高脚盘。

【译文】

廷尉孔君平把一件皮衣送给堂弟孔沈,孔沈不肯收下。孔君平劝说他道:“晏平仲那么节俭的人,祭祀祖先的时候,所用的小猪那么小,摊开两只猪也都盖不满盘子,可他还是穿了几十年的狐皮袍子。你又为什么不肯收下这件呢?”孔沈这才把皮衣收下来穿上。

【原典】

竺法深在简文坐 ,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 ?”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 。”或云卞令

【注释】

①竺法深:和尚名。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据记载简文帝当时还没有登帝位,只是封为会稽王。②朱门:红漆的大门,指达官贵人之家。③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指简陋的房屋,穷苦人家。④卞令:卞壶,字望之,曾任尚书令。

【译文】

竺法深做了简文帝的座上客,丹阳尹刘惔问他:“和尚为什么会和官宦人家交往?”竺法深回答道:“在您看来那也许是官宦人家,但是在我看来却是和贫苦人家一样。”有人说,这不是刘惔发问,而是卞壶问的。

【原典】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 ?”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 。”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 ,故难企慕 。”庾公大喜小儿对。

【注释】

①齐:同等。②庄周:庄子,名周,战国时人,与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③圣人:才德最高的人,这里指孔子。④企慕:仰慕。

【译文】

孙齐由,孙齐庄兄弟二人,小时候去拜见庾亮。庾亮问齐由别名是什么,齐由回答说:“字齐由。”又问:“想向谁看齐呢?”齐由说:“向许由看齐。”接着又问齐庄的别名是什么。齐庄回答说:“字齐庄。”问他:“想向谁看齐?”齐庄说:“向庄周看齐。”庾亮问:“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幕庄周?”齐庄回答说:“圣人生来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难仰慕。”庾亮对这个小孩子的回答非常满意。

【原典】

庾法畅造庾太尉 ,握麈尾至佳 ,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注释】

①庾法畅:当作康法畅,和尚名。②麈(zhǔ)尾:一种拂尘,形状像羽扇、扇柄左右扎上麈尾(驼鹿尾)毛,谈话时借助它来指画,魏晋清谈之士喜欢用它。

【译文】

庾法畅去拜访太尉庾亮,手里拿的拂尘非常好看、漂亮。庾亮于是问道:“你手里的东西这么好,怎么还能留得住?”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心的人我也不会给他,所以它能一直被我留着。”

【原典】

桓公北征经金城 ,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注释】

①桓公: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在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伐燕。金城:地名,南琅琊(láng yá)郡郡治。②泫(xuàn)然:形容泪珠下滴。

【译文】

桓温北伐的时候,经过金城,看见从前任琅琊内史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十围那么粗了,就感慨地叹道:“树木尚且这样,人怎么经受得起呢!”攀着树枝,抓住柳条儿,泪流不止。

【原典】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 ,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注释】

①蒲柳:植物名,即水杨,因为它早凋,故常用来比喻早衰的体质。姿:通“资”,资质。

【译文】

顾悦和简文帝同岁,可是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你为什么头发比我先白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差,一到秋天就枯萎凋零了;而松柏质地坚实,虽经历秋霜反而能变得更加茂盛。”

【原典】

简文入华林园 ,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 ,便自有濠、濮闲想也 。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注释】

①华林园:故址在今南京鸡鸣山南古台城内,三国吴建。②翳(yì)然:遮蔽的样子。③想:思慕之意。

【译文】

简文帝进华林园游玩,回头对随从说:“让人心领神会的地方不一定要在很远的地方。林木葱茏,山水掩映,就自然能让人产生像待在濠水、濮水边上那种悠然自得的想法,觉得鸟兽禽鱼会自己来亲近人的感觉。”

【原典】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 :“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 ,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 。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注释】

①王右军: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是著名的书法家。②桑榆:太阳下山时,阳光只照着桑树、榆树的树梢,便用桑榆比喻黄昏,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③陶写:陶冶和抒发。

【译文】

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自中年以来,总是很容易受到哀伤情绪的折磨,和亲友话别,都会好几天闷闷不乐。”王羲之说:“人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只能借助音乐来即兴消愁,还常常担心这样做会不会给子侄辈减少了欢乐的情趣。”

【原典】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 ,手足胼胝 ;文王旰食 ,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 ,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 ,浮文妨要 ,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 ,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注释】

①冶城:原是吴国冶铸之地,晋孝武帝时在城中立寺,安帝时改为花园,筑起亭台楼阁,故址在今南京市。②勤王:为王事尽力。③胼胝(pián zhī):趼子(jiǎn zi),尧命禹治水,禹在外九年,由于操劳,手脚都起了趼子。④旰(gàn)食:旰,天色晚。天黑了才吃饭,指勤于国事。⑤日不暇给(jǐ):形容事情多,时间不够用。给,足够。《尚书·无逸》说过,周文王处理政事,忙碌得从早晨到下午也没有闲工夫吃饭。⑥四郊:这里指国都四郊,即都城郊外。垒: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堡垒。⑦废务:荒废了事务。⑧浮文:不切实际的文辞。要:重要的事情。⑨商鞅:战国中期杰出的法家,辅佐秦孝公(前361-前338)实行变法,秦国因此富强起来,传六代至秦始皇,便统一中国。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和太傅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地凝神遐想,有超尘脱俗的志趣。王羲之就对他说:“夏禹操劳国事,手脚都长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国家战乱四起,人人都应当自觉地为国效劳。而空谈只会荒废政务,浮辞妨害国事,恐怕不是当前所应该做的吧。”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可是秦朝只传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也是清谈所造成的灾祸吗?”

【原典】

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 ,会宾僚出江津望之 ,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顾长康时为客 ,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桓即赏以二婢。

【注释】

①桓征西:桓温,任征西大将军,加官大司马,他开始在江陵筑城墙和营建官署,城临汉江。②江津:指汉江的渡口。③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著名画家。④“遥望”两句:大意是远远望着高耸的城墙,红色的城楼像彩霞。层城,昆仑山的最高处,即天庭,这里用以比喻高峻的城墙。

【译文】

征西大将军桓温修筑江陵城,非常壮丽,完工后,会集宾客僚属出汉江渡口来远远观赏城景。他说:“现在谁如果能用恰当的词来评价这座城,有奖赏。”顾长康当时是客人,正在座上,就接过桓温的话,评论道:“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温当即赏给他两个婢女。

【原典】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 。”

【注释】

①岩:高峻的山峰。秀:高出。②壑(hè):山沟。③蒙笼:茂密覆盖。④云兴霞蔚:彩云兴起,形容绚丽多彩。

【译文】

顾长康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边山川的秀丽景色,顾长康形容说:“那里千峰竞相比高,万壑争先奔流到海,茂密的草木笼罩其上,有如彩云涌动,霞光灿烂。”

【原典】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 ,至暝不临 。左右启“依常应临”。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注释】

①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简文帝的儿子,十一岁继简文帝登位。②临(lìn):哭,亲人死,到一定时候要哭丧,叫临。

【译文】

简文帝逝世,孝武帝十多岁就登上帝位,服丧期间,一次,天黑了他也不哭丧。侍从向他启奏说:“按惯例应该哭了。”孝武帝说:“悲痛到来时,自然就会哭,有什么惯例不惯例的!”

【原典】

孝武将讲《孝经》 ,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 。车武子难苦问谢 ,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 ,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

【注释】

①讲:研究、讨论。②私庭:私邸,王侯大官的府第。③难苦:疑难、不精密。④德音:善言,对别人言辞的敬称,这里指谢安兄弟的言论。⑤“何尝”句:说明明镜屡照,仍然明亮;惠风轻拂,水流仍然清澈。

【译文】

孝武帝将要研讨《孝经》,谢安、谢石兄弟和众人先在家里研讨、学习。车武子提出一些疑难、急迫的问题来问谢安兄弟,并且对袁羊说:“不问,怕漏掉精湛的言论;问得多了,又怕反复劳累二谢。”袁羊说:“一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车武子说:“你怎么知道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袁羊说:“何曾见过明亮的镜子会因为连续照影而疲劳,清澈的流水会害怕微风从上面轻轻刮过?”

【原典】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

【注释】

①山阴: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②映发:互相映衬,彼此显现。③为怀:忘怀,忘记,此句意谓犹觉玩赏不尽。

【译文】

王子敬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沿途美景根本就看不过来。如果是秋冬之际,那更是叫人难以忘怀。”

【原典】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 ,而正欲使其佳 ?”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

【注释】

①预:参预,干预。②正:只。③“譬如”句:比喻希望美好、高洁的东西都能出自自己家门,芝兰和玉树二者都用来比喻人的才德之美。

【译文】

太傅谢安问众子侄:“子弟们的未来又与你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原典】

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 。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 。郊邑正自飘瞥 ,林岫便已皓然 。”

【注释】

①吴中:指春秋时吴国旧都,即今江苏省吴县,属吴郡。②惨澹:惨淡,色彩暗淡。③飘瞥:飞掠。④林岫(xiù):树林、山峰。皓然:形容洁白。

【译文】

道壹和尚喜欢修饰言辞。他从京都回东山时,经过吴中。随即遇到下雪,还不是很冷。回来后,和尚们问他途中见闻。道壹说:“风霜固然不用说了,它却先凝聚起一片暗淡;郊野、村落还只是雪花飞掠,树林和山峰就已经白茫茫一片。”

【原典】

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制西隅 。既为苻坚所禽 ,用为侍中。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桑椹甘香,鸱鸮革响 。淳酪养性,人无嫉心。”

【注释】

①称制:伪称皇帝。西隅:西部地区。②苻坚:苻坚在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称大秦天王,继承前秦政权,在十六国中最为强大。③鸱鸮(chīxiāo),指猫头鹰。革:鸟的翅膀。

【译文】

张天锡任凉州刺史,在西部地区称王。被苻坚俘虏以后,任用为侍中。后来随苻坚攻晋,在寿阳县大败,便归顺晋朝,来到京都,得到晋孝武帝的器重。每次入朝谈论,没有不谈一整天的。于是就经常有一些妒忌他的人当众问他:“北方有哪些东西最为可贵?”张天锡回答说:“桑葚香甜,猫头鹰振翅作响;醇厚的乳酪怡情养性,人们没有妒忌之心。”

【原典】

顾长康拜桓宣武墓 ,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 。”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 ,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长风 ,眼如悬河决溜 。”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注释】

①“顾长康”句:顾长康曾在桓温手下任参军,得到桓温的赏识,所以对桓很感激。②“山崩”句:大意是,山倒塌了,海枯竭了,鱼儿鸟儿,依靠什么!③凭重:倚重。④广莫:广漠,这里指广漠的原野。《淮南子·坠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北风也叫广莫风。⑤悬河:形容瀑布,比喻河水倾泻不止。决溜:指河堤决口,河水急流。

【译文】

顾长康去拜谒桓温的陵墓,并且作诗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他说:“你过去倚重桓温才会这样说,你痛哭桓温的情状大概可以述说一下吧?”顾长康说:“鼻息像旷野生风,眼泪像瀑布倾泻。”又一说是:“哭声像疾雷震破山岳,眼泪像江河倾泻进大海般。”

【原典】

范宁作豫章,八日请佛有板 。众僧疑,或欲作答。有小沙弥在坐末曰 :“世尊默然 ,则为许可。”众从其义。

【注释】

①八日请佛:当时风俗以夏历四月八日是佛的生日,到这一天,请佛像供奉。板:写字用的木简。请佛时要上文书说明,写在板上,这就叫做板。晋时制度,板必须答复。②沙弥:初出家的年轻和尚。③世尊: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译文】

范宁在做豫章太守的时候,有一年的四月八日用文书的形式向庙里请佛像,众和尚猜测是否要给他一个答复。这时有个坐在末座上的小和尚说:“世尊不说话,就是准许了。”大家都很赞同他的意见。

【原典】

司马太傅斋中夜坐 ,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 。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 ,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

【注释】

①司马太傅:司马道子,晋简文帝的儿子,封会稽王,任太傅。②纤翳:微小的遮蔽,指云彩。③谢景重:谢重,字景重,在司马道子手下任骠骑长史。④滓秽:污秽,玷污。太清:天。

【译文】

太傅司马道子夜里在书房闲坐,这时天空明朗,月光皎洁,天上一点云彩也没有,太傅赞叹不已,认为这样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当时谢景重也在座,就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我倒觉得有一点点云彩点缀天空更美。”太傅便打趣谢景重说:“你自己心地不干净,还硬要老天也不干净吗?”

【原典】

桓玄义兴还后 ,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作贼 ,如何?”桓玄伏不得起 。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 。”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注释】

①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曾出任义兴郡太守,不久离职,还京都。②桓温:任大司马、大将军,公元371年废晋帝为海西县公,并立司马道子的父亲为帝,就是简文帝。③伏:趴下,桓玄既因太傅直呼其父之名,加以大罪,羞愤难当,且怕太傅于醉中施以惩处,所以害怕得伏地不敢起。④圣鉴:帝王的鉴识,这里指太傅的鉴识。

【译文】

桓玄从义兴郡回到京部后,去谒见司马太傅。这时太傅已经喝醉了,在座的还有很多客人,太傅就问大家说:“桓温从来都想造反,这是怎么回事呢?”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来。谢景重当时任长史,拿起手板来回答说:“已故的宣武公废黜昏庸的人,扶助圣明君主登上帝位,其功勋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伊尹和霍光。至于别人盛传的议论,只有靠太傅英明的鉴识来裁决了。”太傅说:“我知道!我知道!”随即举起酒杯说:“桓义兴,敬你一杯!”桓玄离席向司马道子谢罪。

【原典】

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 。人谓王东亭曰 :“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 ,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 ,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 ,若不可测。”

【注释】

①制:修建。街衢:街道。②王东亭:字元琳,王导孙。③因承:沿袭承继。④阡陌(qiān mò):田间小路,这里指街道。⑤委曲:曲折。

【译文】

桓温移镇南州,他规划修建的街道很是平直。于是就有人对东亭侯王珣说:“丞相当初筹划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时,没有现成的图样可以效仿,所以修筑得弯弯曲曲,和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些。”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狭窄,比不上中原开阔。如果街道修筑得畅通无阻,就会让人一眼看到底,而特意的拐弯抹角,将会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 nl3PzQHxxA7qHb+0BWeWrFmuVarVAd+NdaKomdFSF2Iuswsm35KEIY/VYVScGE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