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既是别人的错, 又何苦为难自己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这句至理名言,她读中学的时候就听过,可真正教她领悟其含义的,却是母亲。

那年,她正读高三。因为学校离家很远,回去一次要折腾不少时间,还得花几十块钱的路费。当时,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她总是一个月才回去一次。就算是清明节这样的小长假,只要没到“探家周”,她都会待在学校,从不例外。

某个周末,班里的同学都回家了。吃了午饭后,她买了一袋瓜子,带着一本厚厚的英语书,走进了空无一人的教室。到了晚上,她把地上的瓜子皮打扫干净,就直接回了宿舍。

周日下午,学校要求高三学生上自习。所有人都来了,大家安静地上自习。班主任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就让大家停下来,说有事要讲。她说:“谁在扫完地之后,在教室里吃瓜子了?”没有人回答,见此情景,她发火了,问:“还没有人承认吗?”

她看到了那堆瓜子皮,知道那与自己无关。可她心里还是害怕,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告诉她,我周六下午吃了,但已经打扫干净了?最后,她去找了班主任,跟她讲明了自己的来意,并坦白告诉她,周六那天自己吃过,但已经打扫干净了,今天的事与她无关。

然而,班主任根本没有听她把话说完。当天,她在教室里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我就知道,有些人不自觉。做了就做了,坦白承认也行,还非要找借口。我早就知道是谁,不要以为我看不出来。像这样的人,以后不可能有什么大出息。”

她心里很难过,很委屈,当场就止不住流泪了。那天晚上,她胡思乱想了很多。此后,她对班主任心存芥蒂,不再听她的课,她在台上讲,她就做自己的事。到了模拟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退步了很多,总分连普通本科线都不够。

回家时,她没有提考试的事,母亲见她情绪不高,也就没多问。在宁静而安全的氛围里,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委屈,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母亲。母亲温和地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也不需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你用这样的方式对抗,就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就是在堵自己的未来,不值得。这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种,不管遇到哪一种,都要用平和的心去对待。要记住,你永远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不生气。”

这件事引发的后果,以及母亲的这番话,给她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她消除了心里的芥蒂,不是刻意控制自己不生气,而是真的想通了——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美好的未来浪费在对别人的埋怨和痛恨中。这样的思维方式,后来一直伴随着她,彻底改变了她为人处世的态度。无论对生活还是对工作,她都不会轻易发怒,不会让别人的不足影响自己的进步,也不会让别人的错误成为自己的包袱。

生气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生别人的气,就是在为难自己。面对他人的过错,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泰然处之的女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毕竟,你再怎么生气,再怎么难过,对方也不一定会因为你的愤怒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即便认识到了,也不一定会立即改正。所以你生气又有何益呢?与其这样折磨自己,不如放宽心,忽略那些扰乱心灵的浮尘。错不在你,你又何苦为难自己?

一则寓言里讲道:一位高贵的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事生气,久而久之,她的高贵变成了戾气,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她很苦恼,便去求一位禅师指点迷津。

禅师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接着就把她一个人锁在了禅房里。妇人气得大骂,可不管她的骂声多高,禅师都不理会。妇人开始哀求,禅师仍是充耳不闻。妇人喊叫得累了,见没什么效用,也便沉默了。

禅师来到门外,问妇人:“你还生气吗?”

妇人高声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怎么会跑到这地方来找罪受。”

“一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呢?”禅师摇摇头,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生气也没有办法。”

“你的气并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会更加剧烈。”禅师又离开了。

禅师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对他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

“还知道值与不值,可见你心里还有衡量,还有气根。”禅师笑着说。

傍晚,当禅师的身影迎着夕阳站在门外,问她可否还生气时,妇人说道:“什么是气?”

禅师听后,笑着把手里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叩谢而去。

何谓气?就是别人吐出了,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如果吞下去,就会觉得反胃;如果不在意,它便自动消失。所以,别人的愤怒和过错,统统还给他们,那不属于自己,没必要为那些烦扰身心的事而停留。

每次发脾气之前,冷静地问问自己:“我的生气能改变什么?别人会不会为我的坏脾气埋单?”如果别人不会,那还是收起怒气吧。气大伤身,有失美丽,任何女人都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无论什么时候,都尝试用宁静的心去对待一切,烦恼自会远离。twBCEHB1GCsLwAdn94S+FVezglt2wOMqMnW+zlDqUoZ9ukEbjxXnxM7ASeuSkw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