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向妈妈提了一个请求:“我想去动物园玩。”
妈妈随口说:“好的,周六带你去。”
周六到了,孩子特别兴奋,可是妈妈早就将答应过的事忘到了脑后。
孩子说:“我要去动物园,你答应的!”
妈妈看着凌乱的家和一大堆未洗的衣服,不想去。于是,她对孩子讲了许多不能去的理由,可是孩子不干,流着眼泪,非去不可。妈妈生气了,批评孩子“不讲道理”。孩子无奈,在得到妈妈下次带他去动物园的承诺后,只好嘟着小嘴,做出了让步。
孩子的力量有限,终究拗不过大人,所以让孩子做出让步总是容易的。不过,当孩子被迫屈服时,他也在头脑中留下了一个印象:在一定情况下,说过的话可以不兑现。
虽然一次行为还不至于让孩子养成说话不算数的毛病,但是父母通常的习惯是:依形势办事,有时对孩子守信,有时借故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变得跟父母一样,有时说一句算一句,有时不过是随口敷衍,诚信指数不高。
两千多年前,孔子讲了一句箴言:“人无信不立。”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孔子观察万千现象得出的一个结论: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难以赢得他人的信赖,谁敢将重要的岗位和重要的事务交托给他呢?一个不被赋予重任的人,不过是可用可弃的工具型人才,怎么能够在事业上站住脚跟呢?怎么可能在人群中成为一个不倒的“招牌”呢?
聪明的父母深知诚信对孩子的价值,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有一位父亲,决定拆掉农场的一个旧亭子。儿子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向父亲请求:“爸爸,等我放假回来再拆亭子可以吗?我想看到拆亭子的全过程。”
父亲答应了。
不过,父亲有自己的工作计划,他等不到儿子放假,就让工人将亭子拆了。
儿子回来后,发现旧亭子不见了,大为失望,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爸爸,你对我撒谎了。你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再拆。”
父亲说:“孩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兑现自己的诺言。”
于是,父亲召集工人,让他们在拆掉旧亭子的地方再造一座新亭子。他把儿子叫来,然后对工人们说:“现在,请你们把它拆掉。”
这件事在儿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憾,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将“绝对守信”作为信条。许多年后,他成为墨西哥总统,当他谈到这件事时,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愿意像我父亲对我一样对待这个国家,对待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说话算数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人们在形势不利时选择自食其言的原因。培养孩子诚信的品格,意味着鼓励他勇于面对损失,所以,在教育孩子说话算数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慎重对待别人的请求,不要轻易许诺。一般来说,父母们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慎重对待孩子的请求,不要轻易许诺
妈妈晚上去探视一个病人,儿子吵着要去。妈妈认为医院不是适合孩子去的地方,就哄他说:“你乖乖在家里玩,妈妈回来买玩具汽车给你。”
妈妈一开始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且医院附近没有玩具店,所以她没买玩具汽车。回家后才发现,儿子正在等她答应的玩具汽车呢!儿子一看妈妈两手空空,马上就大哭起来。
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六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体会父母的艰难,经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以哭闹、不吃饭等手段相要挟。父母为了哄孩子高兴,为了摆脱一时的麻烦,往往随口敷衍孩子,转眼就忘了许下的诺言,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问题的做法。
父母并不需要答应孩子的每一个请求,对孩子的哭闹也不必大惊小怪。对孩子的要求,需要冷静加以甄别,该答应时答应,不该答应时就果断拒绝,但要讲清楚道理,态度温和而坚决。一旦答应了,不论情况如何不利,都要如实兑现。
不要让孩子承诺无力承担或不愿做的事
妈妈为了让三岁的孩子学会做自己的事,鼓励说:“宝宝自己穿衣服,好不好?”
孩子跃跃欲试:“好!”
但孩子还没有学会穿衣服的技巧,力量也不够,妈妈想去帮他,他却推开妈妈的手说“不要”。最后弄了半天,眼看孩子冻得打喷嚏了,妈妈无奈,不管孩子乐不乐意,赶紧替他将衣服穿好了。
让孩子作出难以兑现的承诺,等于让孩子平白无故地经受了一次挫折。类似的挫折多了,不仅损害孩子说话守信的积极性,还会挫伤其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不能确定孩子能否办到时,可以换一种语气,例如:“你试试看,自己穿衣服,很好玩哦!”当孩子做不了时,再出手帮忙,孩子就不会有挫败感。
对孩子能做好的事,鼓励他作出承诺,并监督执行,有利于培养孩子说话算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