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城乡和区域结构逐步趋向协调,收入分配结构打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在不断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

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 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30多年来,我国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中,1979-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了14.4倍,占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了12.6倍,占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了30.2倍,占GDP的比重由1.2%上升至2.3%。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979—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30倍,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上升为4.4%,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8倍,所占比重由2.2%上升为4.8%,提高了2.6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6.1亿人次和7 770.6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4.8倍和44.7倍。

2. 农业内部结构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由1978年的80%下降为2007年的50.4%,下降了29.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4%、15%和1.6%变为2007年的3.8%、33.0%和9.1%,分别提高了0.4、18和7.5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1979—2007年,棉花产量增长2.5倍,油料产量增长3.9倍,糖料产量增长4.1倍,水果产量增长26.6倍。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 9.6: 10转变为2007年的68.9: 26.65: 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07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林业生产方面,全面启动水土保持工程,既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生态效益,努力实现山川秀美。在渔业方面,精养以及高附加值海淡水产品养殖得到大力发展。

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2007年,棉花、小麦、大豆、油菜籽、玉米产量前5位的省区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75.9%、73.2%、69.8%、63.7%、52.9%,分别比1981年提高18.0、17.3、11.4、3.7和4.1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万个,带动农户9 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

3. 工业经济结构基本实现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鼓励用新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对工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引导和促进,使得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整体工业逐渐变大变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传统工业的改造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是整个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淘汰落后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纺织机械行业的自动化技术有较明显的提高。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能源生产技术明显升级。目前小火电机组基本被淘汰,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电解铝工艺完全被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所取代。钢铁行业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已全部淘汰,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高炉、大型转炉、现代化连轧机组等相继建成投产。重大技术装备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发展的大局和趋势,我国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共有企业21 517家,增加值11 6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分别比1995年提高3和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 478.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91.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提高到28.6%。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进入一个由大变强的历史性阶段。

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水平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到2007年,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资产196 3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5.6%;实现营业收入156 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9.1%;实现利润总额12 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1%。根据2008年《财富》杂志排名,我国大陆已有中国石油等27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大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采取了“放小”“扶小”政策,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大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活力。

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许多产品从无到有或由少变多。改革之初,我国工业生产相对落后,多数行业生产能力低下,一些行业门类甚至为空白。经过30年的发展,各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兴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形成了分工明确、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5年的2.9%提高到2007年的9.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比从0.8%提高到1.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从4.5%提高到6.7%。家用冰箱、空调器、洗衣机、汽车、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手持机等许多产品从无到有或由少变多,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供应源。2007年,汽车产量达到889万辆,是1978年的59.6倍;彩色电视机产量达到8 478.0万台,而1978年仅0.4万台。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 845亿元,比2012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 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 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 204亿元,增长8.3%。如图2-1所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如表2-1所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3年的10.0%,下降了1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下降为43.9%,下降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6.1%,上升22.2个百分点。

表2-1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2-1 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2-2可以看出,按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计算的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一产业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41.6%下降到2012年的5.7%;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41.0%先上升到1994年极大值67.9%再下降到2012年的48.7%;第三产业贡献率不断上升由1990年的17.3%上升到2012年的45.6%。

表2-2 三次产业贡献率(单位:%)

注:三次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如表2-3所示,从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即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来看,第一产业对GDP拉动作用不断减小,从1990年的1.6%下降到2012年的0.4%;第二产业对GDP拉动作用先增大后减小,从1990年的1.6%增大到1992年的9.2%后又减小到2012年的3.7%;第三产业对GDP拉动作用先增大后减小,从1990年的0.7%增大到2006年的5.7%后又减小到2012年的3.5%。

表2-3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单位:%)

注:三次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我国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五个“稳”上,就是增长趋稳、就业总体稳定、物价基本平稳、农业稳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如表2-4所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其中二季度增长7.5%,比一季度增长了0.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增长1.8%,增加307万人,所以说就业也是总体稳定的。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间相对平稳运行。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还不错,夏粮丰收,增长3.6%。居民收入方面,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所以,以上这些主要指标说明,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仍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对我国2014年上半年GDP初步核算结果如下:

表2-4 2014年上半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主要是体现在五个“进”上。一是产业结构上有进。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6.6%,继续提升,比2013年同期提升了1.3个百分点。二是需求结构上也是有进的。内需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半年内需对GDP的贡献是102.9%。三是地区结构上也是有进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四是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上也是有进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总体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分别高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提升的。五是节能减排上也有进。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在结构调整上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转型升级稳中有升,主要是在经济趋稳的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长,现在应该说势头非常好。在产业领域,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比传统工业增速普遍要高。在消费领域主要是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势头良好。在投资领域主要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从企业层面上来讲,我们调研的时候发现,凡是具有创新能力,而且勇于创新的企业增长势头都不错。在产品这个层次上来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产品销售很好。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在升级阶段正在积蓄新能量,这种新的能量和传统的产业力量正处于胶着的状态,中国的产业在结构调整和升级上正在孕育着一种重大的突破。

2014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6.6%,继续提升,比2013年同期提升了1.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稳中有升,主要是在经济趋稳的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长。在产业领域,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比传统工业增速普遍要高。在消费领域主要是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势头良好。在投资领域主要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

(1)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后,社会化消费结构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00年不变的价格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6年达到1 595美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医疗保险的需求提高,自行车、收音机等千元级的消费品让位于电视、空调、电脑等万元级商品,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逐步进入家庭,从而推动与改善消费者生活的食品、家具、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器电子等行业的增长。

(2)城镇化提高的推动力。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了钢铁、化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

(3)低成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大量素质较高且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但使本土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平台,进而推动了出口导向行业的快速增长。

(4)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引致的投资加大是部分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资料、加工工业以及住宅产业的增长带动对矿产品和原材料需求快速增长,导致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普遍短缺,价格水平上涨很快,行业生产规模扩大。 tgmeL00BqH/n937cfpAgeMP9Q7pHchN/1U/m6VMbT1eCQe7g+tLWl1rWMs8cpE2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