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把握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界定

在生产力结构中,就业结构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定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产业结构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克拉克(C. G. Clark)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个主要部门,现在普遍叫做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库兹涅茨在克拉克之后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做了更为详尽的研究,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电力、运输和交通;服务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公共管理、国防和其他服务。对产业结构的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做出了很好的说明。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 目前,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就业各自所占比重一般为低于10%、30%左右、60%左右。

就业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就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两者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就业结构规律合理安排社会劳动力在产业间及各产业内部的分配,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劳动力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国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即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序列是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此外,其产业结构的研究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础,考察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变化。克拉克的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

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实践,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增加,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劳动力的占用不断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上升势头。 GS4OSD46vH/P5VBQeRKTlk5ce8BmSS0iLgtiRSQCwmkhjT6p+QDWR96q00TU0o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