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21世纪将是发展知识产业的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会趋于下降,柔性生产将逐渐替代批量生产,信息、生物和纳米技术将成为影响未来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产业结构高度化意味着高新技术对工农业产出的增长、效益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加大,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信息资源生产出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原有主导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等将被信息和通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替代。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国家将主要从事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仍将是这些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目标。第二,知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增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多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脉络。目前,美国知识产业中,83%以上集中于金融与保险、信息与通信和企业服务等行业;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70%左右来自第三产业。服务业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继硬件、软件、网络业后,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产业,信息服务正成为信息业的基础行业。目前,全球信息服务业产值已占整个信息业的38%,并以两位数的增速迅速发展。到2003年,全球信息服务业产值已达7 220亿美元,成为信息业中的第一大产业。第三,以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趋于衰退的传统产业发生逆向回归。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扩张的第一大产业。日本亦把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列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事实证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从发展角度分析,实体经济通过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很可能成为新经济中的最大赢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到位,不仅影响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目标的实现,还将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把握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我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改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打造新优势,增强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而言,是可以从中获益的。但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就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果没有系统的配套工程,就可能产生某些不利影响。第一,以资本、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可能会对就业量的增长产生排挤效应。在一个不断创新的经济体系中,那些被新的发明和管理所排斥的人员,就必须学习新技能、寻找新工作,没有技术知识的更新,就要面临失业的风险。从微观角度看,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也将增加劳动者寻求就业岗位或者进行职业转换的难度,对周期性和结构性失业者的再就业造成障碍。第二,经济整体发展将对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劳动者素质的改善不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那么经济系统就将陷入无效运行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对落后产能的淘汰。而落后产能除了高能耗、高污染之外,通常具有高劳动力密度和低生产效率的特点。落后产能的淘汰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对就业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不可避免地带来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据估计,整个“十二五”期间,对过剩产能的调整将影响到1 200万人。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换过程中,产业结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七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中西部地区赶超为特点的区域性结构变化,都将要求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注入,适当的人力资源结构将对经济转型产生积极的催化作用,比如信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能源环保方面专业人员队伍的形成将推动绿色产业的繁荣。总之,在这种体制转轨和产业调整过程中,如何减少变革对就业的冲击并实现人力资源的技能结构和新型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匹配,是我国就业面临的新挑战。第三,在产业结构方面,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协同性。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这种变化趋势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其大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在变动幅度和频度上却存在很大的非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严重偏高。不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都严重偏高。二是第二产业扩大就业的能力有限。主要是该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扩大就业的容量有限。三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严重偏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从以第一、第二产业的推动,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制造业领域吸收就业的能力逐步降低。尽管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产业,因为其就业弹性较高,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各类服务行业,其劳动密集程度更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较小,到目前为止,服务业的比重还不到50%,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重,也低于发展中国家逾40%的比重。

产业转型升级将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当前,我国产业正经历着由低成本、低技术技能的传统生产和服务向低成本、高智力的创新、研发、高端制造和服务转变。但相对低成本、高素质人才供给仍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产业升级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将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知识和技术密集和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推进生产要素结构高级化,不断加大劳动要素在生产要素中的比重。为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结构优化的有机统一,必须采取协同创新的措施。第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扩大就业。现代农业对农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将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其次是在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中扩大就业。从我国现状看,中低技术产业发展较好,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仍有差距。第二,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已建立了比较齐全的产业和行业体系,构成了我国经济与就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较低,工业化仍处于中期阶段,三大产业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技术更新、产业组织形态创新等方式,扩大就业容量,把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既引进和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充分就业。第三,在第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中扩大就业。我国商业服务、建筑服务等劳务性和技术性的服务发展较快,而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等知识型、经验积累型的服务业发展较慢。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把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就能够吸收更多的人就业。 I5yB1J24i1pMsqs79Wye9zFoPYI7paGQxJRpz43LTUY5wMb2yl1gAXK/Ur3bMkV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