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栾薇薇

摘要: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中最活跃、最易冲动、最敏感、最具活力的特殊群体,是维护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变动,高校市场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高校新问题和新矛盾也日益突出,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上升趋势。本文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前、中、后期三个阶段的作用,为进一步重视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对于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和建设和谐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群体性事件;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第二条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精神生产的主要组织,近年来频频发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当前高校中的群体性事件,是整个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层次问题在高等教育机构的集中体现。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校大学生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迅猛增加,使得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有时候会让我们措手不及。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并且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而在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群体事件时如何正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并能够将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良好地运用,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定具有特殊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及特点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特定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由某些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由各种矛盾或问题引发,由高校学生参与,自发地或通过一定联络组织方式聚集在一起,以表达学生的某些诉求或维护群体利益为目的,准备实施或已经实施非法集会、游行示威、静坐、罢课等,可能或已经严重妨害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学生群体性行为。

(三)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 突发性

由于高校学生聚集,大学生群体事件的爆发往往很突然,一般没有规律,不易预测,防不胜防,有时事件的起因涉及多数学生共同的切身利益,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学生往往会因小事情(停电、停水、停网络),情绪突变,从而发生起哄、砸酒瓶、砸窗户等群体行为,加大了高校的管理难度。

2. 扩散性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一旦发生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消息会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通信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外强烈扩散,使得态势难以控制。

3. 从众性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规模较小,但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祟,学生思想上存在着“法不责众”,加之受到为首者的诱惑或胁迫、盲目服从等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群体行动,使事态扩大。

4. 破坏性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参加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不仅会破坏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混乱和恐慌,损害高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5. 针对性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都有其明确的针对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别敏感的群体,侵害我国利益的行为、治安纠纷问题或者学校决策的偏差等因素都很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关注、讨论甚至参与,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其工作的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教育、疏导等“软”形式来排除人们在认识上的障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手段贯穿于群体性事件预防及解决的全过程,它主要从人们的思想认识入手,通过交谈、座谈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一个发泄不满的渠道,安抚其情绪,加强冲突双方的沟通,从而促使问题的解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和诚实守信教育;四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校内稳定的因素,必然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有利的影响来预防和应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与控制机制中的支柱与根本,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不同阶段应分别发挥事前预警、引导,事中协调、育人,事后心理辅导、反思的作用。

(一)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的预警、引导作用

1. 预警作用

预警即预测、预防、警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预测的功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具有预警作用的内在条件。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一种问题和矛盾不断积累并促使矛盾激化的结果,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也是如此。在事件发生前的相对和平时期,应具有危机意识和应急心态,逐步建立完善的群体性事件预防预警机制。通过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对掌握和反馈的大学生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如排解大学生不满情绪、转变其错误的观念、加强其法制意识、将其诉求反映给相关部门等,争取将矛盾冲突妥善化解于萌芽状态,从而避免矛盾冲突的升级激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的预警作用,可以有效地防范其发生或是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2. 引导作用

纵观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理想信念的偏移是大学生感性激进、盲目冲动地参加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动因之一。不难发现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折射出其思想或行为的导向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是受到他人的蛊惑,或受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试图追求抽象的政治原则,从而无法看到学校及当前中国的特殊性,从而脱离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等,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及行为导向作用,能够有效地预防与控制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

(二)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时的协调、育人作用

1. 协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矛盾和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疏导,缓和对立情绪,建立良好的沟通对话来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另一方面,通过快速有效地做出对事件的处理决策、应急处置部署和精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让学生及时了解真相,及时控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并防止其迅速蔓延扩大。

2. 育人作用

在诸多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案例中,很多参与事件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和真实性,只是由于从众心理而加入。很多时候,在了解完整及真实的过程后部分学生可能会理解并主动退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出发,教育疏导,通过开展法律宣传等形式,告知学生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使他们主动退出。

(三)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辅导、反思作用

1. 心理辅导作用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心理也会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是在有伤亡发生的时候。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安抚学生的情绪,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必要时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使学生调整心态,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2. 反思作用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与大学生之间关系的症结,所以在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地进行反思。一是通过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式,增强其法律知识和意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二是通过对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及以人为本的观念,由“管制型”的工作方式向“服务型”的工作方式转变;三是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等。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从而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文化引领的前沿,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者和坚定践行者。面对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种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以应对各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保刚.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方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静.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策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1.

[4]郭云龙.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骆郁庭.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AaYiZWrD9wekymJmhu2fWs3dTkdQXhA4jyH8iS3fYdqL8Zn/hPjVMYAnTSQoYM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