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简·爱(优等生必读文库·世界经典名著主题悦读系列)
作者:(英)勃朗特
排版:冯昆
ISBN:9787544839891
本书由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个牧师家庭,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后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夏洛蒂的母亲早逝,由于经济条件和精力都有限,父亲不得不把稍年长的几个孩子送进由慈善机构创办的寄宿学校。那里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管理严苛,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因肺病而去世,夏洛蒂便回到了家中。但慈善学校的生活给夏洛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这就是《简·爱》中罗沃德学校的原型,而小说中简·爱的第一个朋友海伦的形象也是以她去世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1931年夏洛蒂进了离家不远的罗赫德寄宿学校。她在这里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并且毕业后担任了三年的教师。
之后,1838至1842年,夏洛蒂和妹妹们开始四处谋生,在不同的地方担任家庭教师。但因为这一职业地位低下,薪金微薄,又颠沛流离,她们决心自己创办学校。为了获得办学资格,她们在姨妈的帮助下,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学习法语。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才华和为人吸引着夏洛蒂,她对这位比自己大七岁的有妇之夫产生了热烈的感情。这段感情后来被埃热夫人察觉,夏洛蒂于是终止学业,返回故乡。此后,她还给埃热写过不少信。
遗憾的是姐妹们办学的理想最后还是没有实现,在穷困潦倒中,她们想到了写作。客观地说,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及安妮的创作才能,虽然同她们各自的天分和努力不无关系,但也来自父亲的教导。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原本是个农民,靠自学踏进了剑桥大学的殿堂,并成为那里的优等生,毕业后任过教师和牧师。他知识渊博,好读书,爱写作,还出版过诗集。在他的鼓励和督促下,夏洛蒂、艾米莉和安妮常常聚在一起,如饥似渴地读书、绘画和写作。于是,世界文学史上便奇迹般地在同一年、同一个家庭中诞生了三部传世之作:夏洛蒂的《简·爱》(1847)、艾米莉的《呼啸山庄》(1847)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1847)。而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安妮也被称为“勃朗特三姐妹”。
但是,就在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获得极大成功之后,这个家庭接连遭遇不幸。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艾米莉和小妹妹安妮相继去世,在沉重的打击中,夏洛蒂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她死后1857年出版),都是根据她本人生活经历写成的。
1854年,三十八岁的夏洛蒂和一位牧师结了婚。但幸福没有维持多久,六个月后的一天,夏洛蒂在外出观赏瀑布的途中遇雨受寒,此后便一病不起,于1855年3月31日离开人世。
杨伟
2015年7月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自小就成为孤儿的英国女子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与罗切斯特先生相恋,获得幸福的故事。塑造了简·爱这一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精神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
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经典形象。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命运坎坷,但却有着极强的韧性,从不向命运和世俗低头,她渴望独立、自由、平等,对自己的理想、情感和人生有着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她代表着自尊、自立、自爱的女性新形象。
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简·爱的爱情观在当时是超前的,而且也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外貌、财富或社会地位,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简·爱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和罗切斯特先生悬殊的差距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爱他,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并且同样对财富和地位不屑一顾。而对罗切斯特先生说来,简·爱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看惯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赢得了他的尊重,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这种方法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也缩短了同读者的距离,具有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除了心理描写之外,这部小说也有大量景物描写,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英国乡村风景画。夏洛蒂以细腻的文笔见长,她对细节的刻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当然,《简·爱》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缺点,里面有一些情节太过夸张或过于巧合,而最后的结局也过于理想化,不过,这并不影响《简·爱》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并影响了无数的读者。
杨伟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