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创作自1829年始,至1847年止,共有九十六部小说,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都囊括在其中,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贝姨》《邦斯舅舅》等。《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风俗研究是最重要的,它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大类。《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在《人间喜剧》系列中属于“风俗研究”中的“外省生活场景”。巴尔扎克本人很喜欢这部小说,认为它是自己“最出色的画幅之一”。
《欧也妮·葛朗台》和《人间喜剧》里其他许多小说一样,是一部展示可笑可耻的人性的百科全书。故事虽然线索众多,时间跨度漫长,却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葛朗台一家为中心,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尽管小说将葛朗台家的小姐欧也妮·葛朗台的名字作为标题,但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欧也妮的父亲老葛朗台。
老葛朗台原本是一个地位卑微的箍桶匠,在君主制社会里,就算再怎么努力,他也是没有机会出人头地的。所谓“时势造英雄”,适逢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精明狡黠的老葛朗台投机成功,摇身一变成了富有的商人。此人有两大特点,一是贪婪,二是吝啬,他把人情、尊严、颜面看得一钱不值,甚至也不在乎自己的手足骨肉,什么亲人朋友,都不过是他赚钱发家的工具。这世上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就是黄金,他人生一切事的意义就在于有利可图。在生意场上,不管多么微薄的蝇头小利,他也会用最卑鄙的手段去攫取。在日常生活中,他一分一厘都不愿意消费,只想从别人身上盘剥。
葛朗台对家人非常专横刻薄,他把家中的所有物资都牢牢抓紧在手中,储藏间的钥匙挂在裤腰带上,谁也碰不得。家里衣食住行能缩减就缩减,哪怕看着妻子女儿挨饿受冻,他也没有一丝怜惜之情。这种极端的悭吝给人们的印象实在太深刻,老葛朗台也因此被列为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之一。
除了葛朗台,小说中还有许多表演形形色色丑恶人性的角色。比如公证人克卢索叔侄,因为觊觎着老葛朗台的百万家财,这一家的三个看似体面的男人出尽法宝,大耍阴谋诡计,只为了能将葛朗台家的继承人欧也妮娶进家门;还有银行家代格拉森一家,出于同样的目的,一边百般奉承葛朗台,一边到处贬低欧也妮的才貌,免得她被别人看上。
此外,葛朗台的侄子夏尔也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给欧也妮带来最大厄运的一个角色。这个来自巴黎的轻浮的花花公子践踏了欧也妮少女的真情,将这个无辜又善良的姑娘推进命运的深渊,迫使她对爱情对人生陷入绝望。最后,宽容的欧也妮再一次拿出救命钱来帮助了他,使他得以与贵族小姐联姻,可他对此却丝毫也没有产生感激和内疚,只是暗地里为自己感到侥幸。这颗心灵的冷酷卑鄙令人咋舌。
巴尔扎克用他沉稳而不失嘲讽的笔把这群市侩恶棍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么,对那些好的、善良的角色,他又是怎样去刻画的呢?
小说中的正面角色有欧也妮、葛朗台太太和女仆娜侬。这三个女人生活在城中首富的家里,却过得捉襟见肘,吃穿像叫花子一样窘迫。作者讽刺地指出,她们善良纯真的天性,正是因为被葛朗台吝啬无比的生活方式严密保护起来,才没有受到金钱的污染。
葛朗台结婚只是为了谋取妻子娘家的财产,他对妻子没有一点爱情可言。而葛朗台太太性格软弱,又恪守传统道德,对丈夫的暴虐从来不敢反抗。这对夫妻组成的,只是一个暴君与顺民的小世界。女仆娜侬在葛朗台家帮佣几十年,得到的薪水极为菲薄,要做的工作却比牛马还多,纵然这样,老实本分的娜侬感念当初老葛朗台收留自己的“恩情”,一辈子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竭尽全力照顾着这可悲可叹可怜的一家人。
小说的女主人公欧也妮曾无忧无虑地生长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里,以为寒酸粗陋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她不知道社会多么险恶,人心多么肮脏,周围笑脸相迎的那些熟人亲友多么虚伪,多么居心叵测。逐渐地,在一群贪心小人的推波助澜下,她的人生从开始时的单纯恬静,飘进腥风血雨的汪洋,在这个过程中,她艰难地保住了自己灵魂中美好圣洁的东西。当围绕着她的丑恶依次消失,梦寐以求的平静终于降临——尽管伴随而来的是无尽的寂寥忧郁。
巴尔扎克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在艺术上最高的追求就是“忠于现实”。他无法回避欧也妮、葛朗台太太和娜侬这几个正面人物身上的一些人格弱点,但他也没有像对待其他人物那样,肆无忌惮地讥讽她们的缺陷,尤其是对欧也妮。小说的最后,欧也妮变成新一代的小城首富,所有曾算计她钱财的人,都在死神的操纵下乖乖把自己的财产放进了她的口袋。她像父亲一样井然有序地管理着一笔庞大的资产,变得越来越富有,同时又能依着自己的心性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在巴尔扎克的认识里,这样的一个结局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
有人批评巴尔扎克为了拔高欧也妮而赋予她一些不属于“乡下姑娘”的思想、语言和做派,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个“乡下姑娘”代表着一个黑暗世界里最后一丝人性的光芒,而巴尔扎克本人虽极为强调他的小说的“记录”性,却也是追求、推重崇高人性的。他曾在《乡村神父》中写过一个造福人民的神父形象,这样的人物在他笔下不止一个。欧也妮身上,多少也体现着他的这种依靠精神力量建立乌托邦的理想。
陈晓晖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