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四 恭闵帝本纪

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皇帝。他成在仁柔温和,也败在仁柔温和。他的父亲朱标英年早逝,建文帝朱允炆因仁明孝友即帝位。身为温和的天子,他继位之后施展改革,创立了“建文新政”。可惜,好景不长,这位温和天子仅仅做了四年皇帝。就在朱允炆即位的次年,他的叔叔朱棣就起兵造反,发起“靖难之役”,而他则因优柔寡断,用人不当,导致屡战屡败,最终燕王朱棣带兵攻陷南京。而这位柔弱天子则下令焚烧皇宫,从此下落不明。一说是他自焚而死,一说是他从地道逃出为僧,至于他究竟所到何处,已经成为永远的谜了。

【仁明孝友即帝位】

恭闵帝名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二儿子。当初,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就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请了宋濂等人担任太子之师,希望可以将他培养成一代明君。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太子朱标就英年早逝,谥号“懿文太子”。按照朱元璋所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懿文太子的长子朱雄英是首选继承人,但他十年前就死了,因此,朱元璋就把目光放到了朱允炆的身上。朱允炆天生聪颖好学,又十分孝顺。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懿文太子病重,他在一旁侍奉,昼夜都不离开一会儿。两年之后,懿文太子薨,朱允炆在守孝的时候因哀伤过度而形销骨立。太祖朱元璋看了十分欣慰,同时也感到十分心疼,于是抚慰他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但你也应该考虑考虑年迈的我啊。”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考虑到诸王都是长辈亲属,朱元璋便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新设定诸王拜见皇太孙的礼仪制度,朝见后在内殿行自家人礼。当初,太祖朱元璋命令皇太子朱标察看裁决奏章,皇太子朱标生性仁爱宽厚,免除或减轻了很多人的刑罚。此时,朱元璋又命太孙朱允炆去办,朱允炆也同样给予宽大处理。他还曾经向太祖朱元璋请求,遍考记载礼的经书,参考历朝刑罚,改定洪武《律》中偏重的七十三条,天下人为此都对他感恩戴德。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太祖朱元璋驾崩。辛卯,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这一天,孝顺至极的建文帝朱允炆把高皇帝安葬在孝陵,下诏行三年丧礼。群臣见此纷纷请求行丧礼的时间用日代替月,朱允炆说道:“朕并非效法古人居丧期间不说话。上朝就穿麻做的冕服,退朝就穿齐衰执丧棒系麻带,吃的则是稠粥,祭天地及宗庙按照通常的礼仪。”于是,朱允炆就下令制定礼仪献上。之后,又下诏书让百官推举贤才,减少并合并州县,革除冗员。任命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与军国事务。

【仁柔温和建新政】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政治气氛十分紧张,文武百官人人自危。

初登帝位的朱允炆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自继位伊始,就着手进行改革,改变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和太祖朱元璋尚武的政风有所不同的是,朱允炆即位后就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因此人称当时的朝廷为“秀才朝廷”。他征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同时,下诏书向天下征求向朝廷直言进谏政事得失之人,推举山野中有才德的人士。

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以严刑峻法驾驭臣下,他当时使用了很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凌迟等,很多人都被杀害。朱允炆意识到太祖朱元璋用刑过猛,因此,他即位仅一个多月,就下诏全国实行宽政,平反冤狱。

建文元年(1399)春正月癸酉,朱允炆接受朝见,不演奏音乐。下诏书诏告天下:“推举未被发现的贤才。年事高迈的百姓,赐给他们米肉絮帛,鳏夫、寡妇、幼而丧父、老而无子及残疾有病的人,官府赡养他们。重视耕织,兴办学校,考察官吏,赈济受灾的贫民,旌表有节操和孝义之人,掩埋暴露在野外的尸骨,蠲免荒田的赋税。卫所军户绝后代的除其名而不要勾补他人。诏令众王不得指挥管辖文武官员和属吏士兵,重新制定朝廷内外大小官制。”

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以皇太孙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但最后被四叔朱棣夺走皇位,他的下落不明,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此外,朱允炆还下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力求减轻赋税。明初以来,江浙地区的赋税就比其他地方要重,这是因为朱元璋十分憎恨江浙地区的缙绅当年依附于张士诚,为此而对他们加以惩治。于是,朱允炆下诏书说:“国家只有公正的供给,但江、浙赋税特别重,而苏、松官田全都按私租簿定税额标准征收,这种做法只能用来惩戒一时,哪里可以作为固定的原则!如今全部给予减免,每亩不得超过一斗。苏、松人仍得按户部规定的官田税额征收。”

朱允炆的这些措施赢得朝野的一片赞赏,但是,他的命运却即将迎来下一个转折点。

【锐意削藩隐祸患】

朱元璋在位时期施行了分封宗藩的政策,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认识到宗藩的弊端,他们纷纷上奏章向太祖朱元璋进谏,要求废除分封宗藩的政策。但是刚愎自用的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威严高于一切,他绝对不允许有人质疑自己所制定的这项政策,因此,一些进谏之人的奏章不但没能被太祖朱元璋所采纳,甚至还惨遭杀戮。

朱允炆即位之后,就一直认为那些拥兵自重、分据一方的藩王乃是自己的心头大患,于是,他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施。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 ,建文帝将其废黜为平民,放逐到云南。朱橚之所以会成为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实际上则是为了“杀鸡儆猴”。周王朱 乃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此举有警示燕王朱棣之意。随后,建文帝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削除了诸王的权力。湘王朱柏自焚而死;齐王朱、代王朱桂有罪,被废黜为平民;打发燕王世子高炽及他的弟弟高煦、高燧回北平;岷王朱有罪,被废黜为平民,放逐到漳州。建文帝朱允炆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其他亲王震恐,一时之间人人自危,而他的目标也正一步步直指燕王。

不久,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便向朝廷密报谋反之事。建文帝朱允炆下诏书责备燕王朱棣,并逮捕了燕王府的官吏。燕王朱棣见大事不妙,便佯装疯癫,走上街头大声呼喊,乃至抢他人酒肉饭菜,最后他甚至还传出了身染重病、卧床不起的消息。但是,此时朱允炆已经掌握了燕王朱棣谋反的确凿证据,因此严令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司谢贵和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但是,百密一疏,不料张信却将朝廷密旨密报燕王朱棣,使得燕王朱棣得以谋划下一步该如何行事。

建文元年(1399)七月癸酉,燕王朱棣毅然起兵谋反,杀死了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等人,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等则向燕王投降。丙子,燕兵攻陷蓟州(今河北蓟县),马宣战死。己卯,燕兵攻陷居庸关。甲申,攻陷怀来,宋忠、俞瑱被处死,都指挥彭聚、孙泰竭力作战而死,永平指挥使郭亮等叛变向燕王投降。壬辰,谷王朱橞从宣府(今河北宣化)逃往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左、右副将军,率领军队讨伐燕王。建文帝朱允炆向天地宗庙、社稷祭告,在宗室的谱籍上将燕王除名,他还诏告天下:“国家不幸,骨肉至亲屡屡图谋越礼犯上。去年,周庶人朱橚违礼做出超越常规不守法度之事,供辞牵连到燕、齐、湘三王。朕因为亲爱自己亲属的缘故,只治了朱橚的罪。今年齐王朱榑已被废黜为平民。朕因为在亲属中和朱棣最为亲近,不曾忍心彻底处理那件事。如今竟然举兵作乱,图谋危害宗庙与社稷,得罪了天地祖宗,道义上不容许赦免。因此选发大兵,前去惩罚他。你们这些朝廷内外的臣民军士,各人要怀忠心守礼义,与国家一条心,扫除这叛逆的凶气,使国家长治久安。”

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之间的皇位争夺战就此爆发。

大明律

《大明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明代以前各个朝代法典文献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还开启了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

【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1399)八月,朱允炆命耿炳文率兵伐燕,军队驻扎真定(今属河北)。壬戌,耿炳文与燕兵在滹沱河北面作战,大败,李坚、宁忠、顾成被捉,耿炳文退守真定。燕兵攻真定没有攻克,也不敢恋战,很快就撤回北平了。

但是,这次失败却使得朱允炆十分担心,于是他临阵换将,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取代耿炳文。岂知,双方几个回合下来李景隆就遭遇大败,逃奔德州,各军全部崩溃。

之后,盛庸、铁铉击败了燕兵,并收复了德州。朱允炆为了嘉奖盛庸,便封他为历城侯,提拔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协助谋划军务,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任用盛庸为平燕将军,都督陈晖、平安辅佐他。盛庸驻扎在德州,平安与吴杰驻扎在定州(今属河北保定),徐凯驻扎沧州(今河北沧州)。

十月,朱允炆下诏命李景隆回朝,并赦免其死罪。不久,燕兵就开始偷袭沧州,徐凯被捉。燕兵乘胜侵犯济南,进逼东昌,后来被盛庸所击败,并将他的将领张玉斩首示众。之后,双方再次展开激战,盛庸又把燕兵给击败了,燕兵逃往馆陶(今属河北)。盛庸军队士气大振,用文书命令各驻军合力攻打燕兵,断绝他们的退路。

建文三年(1401)三月,盛庸在夹河打败了燕兵,斩了燕军将领谭渊。然而再战他并没有取胜,都指挥庄得、楚智等竭力作战而死。之后,双方再次展开激烈交锋,盛庸大败,于是他便逃往德州。自此之后,燕兵就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掠取了真定、广平、大名(今均属河北)等。

皇帝常服与翼善冠

皇帝常服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

建文四年(1402),四月,何福、平安在小河打败燕兵,斩了他们的将领陈文。徐辉祖等在齐眉山打败燕兵,斩了他们的将领李斌,燕兵害怕,打算回北方。恰逢朱允炆听到谣言,以为燕兵已回北方,就征召徐辉祖回朝,何福的军队也就孤立了。众将与燕兵在灵璧大战,大败,陈晖、平安、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卿彭与明被捉。

五月,盛庸的军队在淮河溃败,燕兵得以渡过淮河,直逼扬州。指挥王礼等向燕兵投降,御史王彬、指挥崇刚被杀害。

六月,盛庸率领水军在埔子口将燕兵打败,但再战并未取胜。都督佥事陈瑄率领水军投降燕王。于是燕兵便乘胜渡江。盛庸和他们在高资港展开激烈的战斗,已经难以阻挡燕兵的步伐。燕兵一路直下,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想要在内部起事接应,被处死。谷王朱及李景隆叛变,打开城门放燕兵进城,南京城陷落。

【惠帝的失踪】

当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时,皇宫中已经燃起熊熊烈火,朱允炆也在这场大火中不知所终。而朱允炆的下落,则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朱允炆由密道逃出南京。正统五年(1440),有位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诡称自己是朱允炆。思恩知府岑瑛向朝廷奏报此事,经过一番审讯,才知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并非朱允炆,而是钧州人杨行祥,朝廷将他关入监狱,年迈的他在监狱中待了四个月就死了。他的同谋僧人共十二人,也都被发配到辽东。从此以后,滇、黔、巴、蜀间便相传有朱允炆做和尚时的踪迹。正德、万历、崇祯年间,诸臣请求续封朱允炆的后代,并为其加庙号谥号,把此事都交给部里讨论,但最终并没有实行。大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下诏命朝中大臣商议,追谥其谥号为恭闵惠皇帝。

论 赞

赞曰:惠帝天性仁爱宽厚,初登帝位之时,亲近贤臣,十分好学,并征用方孝孺等人。在典章制度方面,锐意复古。朱允炆曾经因病上朝迟到,尹昌隆进谏,他就感到十分愧疚,并把那份奏章公诸朝野。朱允炆在位之时,还免除了军卫中的独子从军,减轻了苏、松地区的重赋,这些都是惠及百姓的大事。然而,在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又改惠帝的纪年建文为洪武,从此以后皇家子孙后代与群臣百姓都嫌忌记载这一时期的史事,草野传疑,不无讹谬。再到清朝,得以经过讨论评定,将其尊号统一于“惠”,他作为君主的德行便因此而得以彰明了,真是美好啊! 2kg8RBkTpfFCKq/84i2XGk6+/RdT7ZIsUsCV8qdERPjzo15+e8MOiKw20wwv5p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