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六十五
高士廉长孙无忌列传

高士廉和长孙无忌都是唐朝的开国勋臣,功勋卓绝,而且两人是皇族的姻亲。高士廉是长孙无忌和文德皇后的舅父,李世民未起兵前,就很器重他。后来他辅佐世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他极受宠遇,被授予要职,并参与编撰了《氏族志》一书。他为官爱惜人才,能倾心礼遇蜀地的隐士朱桃椎,后得善终。长孙无忌是文德皇后的哥哥,年轻时和李世民友善,为他出谋划策,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太宗即位后,他因为功劳第一,又是皇后的哥哥,受尽太宗的礼遇。他为人谦恭,屡次请求辞职。后来他又阻止了太宗分封皇亲功臣,并帮助册立晋王为太子。高宗即位后,他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受到武则天忌恨,被许敬宗陷害而死。

【高士廉孝养母亲】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氏。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孙子,高励的儿子。年轻时,高士廉就很有才识度量,博览群书。隋朝大业年间,他被任命为治礼郎。他的妹妹嫁给了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下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长孙晟去世后,高士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们非常好。当时,他就发现李世民异于常人,于是很器重他,并将外甥女嫁给他,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隋军攻打辽东时,当时的兵部尚书斛斯政逃亡到高丽,高士廉因为和他友善,也受牵连获罪,被贬为朱鸢的主簿。

他侍奉父母很孝顺,岭南瘴气盛行,父母不能一起前往,他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养父母。他又想到妹妹无所依靠,就卖掉大房子,买了小房子给他们住,并留下足够的钱财,然后才前去赴任。适逢天下大乱,交趾太守丘和任命高士廉为司法书佐。高士廉长久留滞南方,毫无母亲的音信,因此心中非常思念母亲。他曾在白天小憩,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醒来后泪流满面。第二天,他果然获得了母亲的音讯,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心所感。

【为政有方】

当时钦州的宁长真率兵攻打丘和,丘和想要投降,出城去迎接他,高士廉劝阻说:“宁长真虽然兵力强盛,但孤军深入,又远道而来,因此不能坚持很久。我们城中的兵众足以抵抗他们,为什么要向他臣服呢?”丘和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任命高士廉为行军司马,迎击敌人,果然大败敌军。宁长真单骑逃脱,手下的兵众全部投降。萧铣被唐朝平灭后,唐高祖任命高士廉巡按岭南诸州。武德五年,他被擢升为雍州治中,而当时李世民担任雍州牧,对他非常敬重。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高士廉与外甥长孙无忌参与密谋,高士廉还亲自率领吏卒,释放监狱里的囚犯,将他们武装起来,赶到芳林门来援助唐太宗。唐太宗被立为太子后,他被拜授为太子右庶子。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

高士廉为人谨慎,太宗铭记其功勋,对他荣宠有加,生前官居高位。而他的子孙也是富贵几代,身处要职,为李氏江山鞠躬尽瘁。

贞观元年(627),高士廉被擢升为侍中。他明辨是非,言谈举止都很得体,因此深得士大夫的敬重。黄门侍郎王珪党附高士廉,太宗知道后,将他外放为安州都督,后来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风蒙昧,迷信鬼神并厌恶生病之人,父母病重时,儿女并不亲自照顾侍奉,只是在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高士廉善加诱导,改变了这种习气。他又选拔文学之士,让儒生们讲论经史,于是蜀地一带的学校大增,年轻人都变得非常好学。蜀人朱桃椎非常淡泊名利,长年隐居,不肯做官。他生活困顿,穿着破旧不堪。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召见他,赠送衣服给他,并强迫他做乡正。朱桃椎一言不发,把衣服扔在地上,再次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后,以隆重的礼节将他邀来,等他走到面前时,走下台阶跟他说话,以示敬重之义。朱桃椎不回答,径直离开了。高士廉后来又屡屡派人问候他,朱桃椎于是干脆躲藏到林中去了。当时,官员大多都瞧不起隐士,唯独高士廉对朱桃椎礼遇有加,被蜀地人引为美谈。

贞观五年,高士廉被召入朝,任命为吏部尚书。他知人善任,选拔的人才无不才学兼优,非常称职。当时,崤山以东的士大夫都喜欢标榜门第的高贵,即使家道中落,但倚仗旧时的显赫,每逢女儿出嫁的时候,都要索取丰厚的聘礼。唐太宗厌恶这种风气,于是诏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并编纂了《氏族志》一书。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

【生荣死哀】

贞观十二年(638),高士廉和长孙无忌等人因为辅佐有功,太宗诏令他们的子孙世代承袭刺史,并封高士廉为申国公。高士廉既已深得宠信,凡是上表的奏折,上奏后便烧掉了初稿,以免他人知道。太宗征伐高丽时,让太子监国,高士廉被拜授为太子太傅,并依旧执掌朝政。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生病了,唐太宗亲自前往他的府邸探望病情,说起平生的往事,到动情处,彼此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次年,高士廉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太宗得知他的死讯时,想要亲自前去吊唁,但他刚刚服食过药石,房玄龄认为不适合亲临丧礼,因此苦苦劝谏。太宗不听,执意前往。

走到延喜门时,长孙无忌策马追上太宗,说:“吃药石后亲临丧礼,是医方上所忌讳的。舅父自知病重不起,曾经交代我说:‘陛下恩重如山,我病故后,他或许会亲自前来吊唁。我只是个平庸之人,实在不敢在死后搅扰陛下,以致负罪。’陛下尽管恩待故人,也请体察他的赤诚忠心。”长孙无忌说得非常恳切,唐太宗还是不听。于是,长孙无忌就伏在马前流泪不止,太宗这才回宫。死后,高士廉被追赠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文献。

【辅臣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河南洛阳人氏。他的祖先是后魏献文帝的三哥,后来改姓长孙氏。长孙无忌幼时就很好学,博通文史。他聪明颖悟,又善于出谋划策。文德皇后就是他的妹妹。年轻时,他和太宗友善,李渊起兵后,他跟随太宗征战各地,后来被任命为比部郎中。武德九年(626),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密谋,企图除掉唐太宗,长孙无忌请求太宗先发制人。太宗依计而行,即位后,将他擢升为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因为功劳最高,被封为齐国公。长孙无忌既是开国元勋,又是外戚,因此深得太宗信任,时常让他出入卧室,商讨政事。当时,突厥颉利可汗刚和唐朝结盟,但国内政治昏乱,太宗想要讨伐,但又碍于结盟之义,因此举棋不定。长孙无忌建议朝廷休养生息,静待其变。太宗听从了他的规谏,不久,突厥果然因政治衰败而灭亡了。

有人密奏太宗,说长孙无忌权势过盛,太宗拿出奏表给长孙无忌看,并说:“我和你君臣之间,从来没有互相猜疑过。如果各有心思却不肯明说,君臣之间就不能信任无猜了。”于是太宗召见群臣,申明自己对长孙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顾虑盈极反亏,于是恳切请求辞职,文德皇后也为他陈请,太宗不得已,只好解除他尚书右仆射的职务。贞观七年十月,太宗又册封他为司空,长孙无忌担心太宗会被人误认为偏宠外戚,因此坚决推辞,并让高士廉代为上奏。太宗说:“我是量能择才,而后授予官职,并非有所偏私。长孙无忌聪明颖悟,富有谋略,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我才授予他要职。”太宗又追想创业的艰难和长孙无忌的辅佐之功,因此写下《威凤赋》,赐给了长孙无忌。

唐太宗仰慕周代的分封制,因此想予以效法,分封皇亲功臣。贞观十一年,太宗诏令,任命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亲王和长孙无忌等功臣为世袭刺史,让子孙世代袭承,永无更替。长孙无忌得知后,说:“我们披荆斩棘,为陛下效力,如今国家安定下来,不愿离开陛下,陛下却将我们放任外官,治理州郡,这和迁徙有什么两样呢?”于是和房玄龄一起上奏,陈述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不合乎世情,而且危害国家的治理。太宗看到奏表后,说:“我的本意,是想封赏功臣,想让功臣的子孙后裔来辅佐我的子孙,一直流传到永久。而你却轻视封赏之盟,出言不满,我又怎么能强迫你们,分封土地给你们呢?”于是太宗停止分封。贞观十六年,长孙无忌被拜授为司徒。次年,太宗又将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个开国功臣的画像,画在凌烟阁内。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

山西省太原晋祠公园内,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而设计的,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勋臣长孙无忌、魏徵、李勣组成的青铜群雕像。

【拥立太子】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想册立晋王李治,但心中犹豫不决。他来到两仪殿,等到百官都走后,却留下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李勣三人。太宗说:“我的三个儿子,如此不成器,我真痛心啊。”于是太宗拔出佩刀,想要自刎。长孙无忌等人大惊失色,赶紧抱住太宗,取下佩刀让晋王拿着。长孙无忌又问太宗想要立谁,太宗说:“晋王。”长孙无忌奏答道:“敬奉诏命,有不同意见的,请让我将之处斩。”太宗趁机对晋王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太子,你应该谢谢他。”于是晋王赶紧下拜,晋王就被立为太子了。太宗又加授无忌为太子太师。不久后,太宗又心生悔意,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暗中谏阻,太宗才打消此念。

太宗曾经让长孙无忌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却说,太宗的文德武功,超过了历代的皇帝,实在找不到什么过失。太宗责备长孙无忌妄加吹捧,以取悦皇帝。接着,太宗又公正地一一评价了当朝的要臣,如高士廉、唐俭、杨师道、岑文本等人。太宗对长孙无忌的评价是:应对敏捷,善于回避嫌疑,这一点在历代的古人中,没有人比得上;然而统兵作战,却不是长孙无忌的特长。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病重,招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两人接受遗令,辅佐太子。太宗对褚遂良说:“长孙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能够取得天下,他的功劳很大啊。你辅政后,不要让小人进谗言,毁谤长孙无忌。要不然,你就不再是忠臣了。”

【受谗而死】

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被拜授为太尉,并兼任扬州都督。永徽二年(651),长孙无忌监修国史。高宗曾经对群臣感叹说,自己广开言路,虽然上奏的人很多,但可以采纳的建议很少。长孙无忌对答道,尽管如此,仍然应该广开进谏之路,以免民情不能上达于朝廷。当时,长孙无忌身居舅父的位置,多次进献计谋,高宗无不顺从采纳。

永徽六年,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始终不同意,高宗于是暗中派遣使者,赐给长孙无忌很多金银宝器,试图取悦他。武昭仪的母亲杨氏也亲自谒见长孙无忌,多次求情。当时,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为武昭仪求情,被长孙无忌厉言拒斥。然而,高宗最终没有听取他的劝谏,将武氏立为皇后。武皇后因为长孙无忌接受了重赏却不帮助自己,因此怀恨在心。显庆四年(659),中书令许敬宗密奏高宗,声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无忌,企图谋反,高宗下令许敬宗和侍中辛茂审理此案。于是编造出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并请求高宗将他收捕入狱。高宗哭着说:“我决不忍心将舅父治罪,否则,后代的良史都要说我不能善待亲戚。”然而许敬宗却危言耸听,再次向高宗进谗言。于是高宗没有亲自审问长孙无忌谋反的事由,就听信了许敬宗的谗言,剥夺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他流放到黔州。不久,许敬宗和吏部尚书李义府派遣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重新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的情况,袁公瑜逼着他自缢而死。上元元年(674),皇帝下诏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

论赞

史臣曰:高士廉富有才识,声望卓绝,行为操守都毫无瑕疵,能够始终持守群臣之义,使子孙得以承袭爵位。他是社稷之臣,劳苦功高;而受到的封赏,也是很隆厚的。长孙无忌本是大姓豪族,是才智出众的英雄豪杰,又立下太子,安定社稷,功勋是何等卓绝啊。等到皇后被废黜后,他不肯阿附圣旨,而要报答先帝的顾托之命,最终受到许敬宗的谗害。哎!忠信之人获罪,古往今来都是难免的。他无辜被杀,又被灭族,这是君主昏暗、臣下奸恶的后果啊。 DZsKObsHN2QKseC+um3Ou+D98YCjf91y+xy2OAcq1pD9X7Nb/+b174wc8luGBS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