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3 南洋华侨的职业及祖籍地
(续上表)
注:各地华侨人口根据1934年的统计数字。
资料来源:崔丕、姚玉民译:《日本对南洋华侨调查资料选编(1925—1945)》(第一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14页。
战前华侨在海外谋生,绝大多数以务工、务农为主,此外还有不少经商和从事服务性工作者。在南洋,华侨主要从事零售商业,少数经营小型轻工业、中小锡矿和中小种植园。当然,不同国家华侨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在暹罗,华侨主要从事制米业、木材业、商业、渔业;在马来亚,华侨主要从事锡矿业、橡胶业、商业、贸易;在北婆罗洲,华侨主要从事商业、农业;在荷属东印度,华侨主要从事农牧业、商业、贸易、工业、交通;在印度支那,华侨主要从事精米业、贸易、买办、商业;在菲律宾,华侨主要从事商业、精米业、木材业。
在美洲,华侨主要从事餐饮业、洗衣业和杂货业,还有少量经营小型轻工业。到抗战时期,华侨社会基本构成为:商人约390万人,占华侨总数的52%;工人约170万人,占总数的23%;农民约130万人,占总数的17%;其他各行业60多万人,占总数的8%。 在加拿大,据加拿大政府第七次人口普查,当时华侨共计4万人,从事的职业主要有餐饮业、农业、零售业、伐木业、矿业、渔业等,大多为靠体力劳动的劳工。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洗衣业、餐馆业、杂货业等的华侨逐渐增多。
在日本,战时华侨处于“无业者”状态居多,人数达到5 629人,日本华侨总数的占53.4%,也就是说,战争使一半以上的华侨处于失业状态。而当时从事贸易的人数仅为395人,占总数的4.0%,也就是说,作为华侨经济支柱产业的外贸业,由于战争产生了急剧衰退。再者,当时从事日本国内商业的华侨人数也不多,而从事贸易以外各种杂业的华侨数量较多,达到2 733人,占就业人数的59.5%。由此可见,战时日本华侨的职业已由“三把刀”和外贸转到以日本国内商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来。不过,由于日本垄断资本趋于高度集中,一些大财阀垄断了日本的工矿业、金融业、交通业等经济命脉,操纵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战时日本华侨在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的经营中,不断受到日本垄断资本的排斥和日本政府的限制,旅日华侨的职业地位面临激烈竞争和严重困难。1941年,日本政府出台《贸易统治令》,日本华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不少华商因此回国。
华侨经济结构上的这一“重商”的特点,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就总体而言,海外华侨除极少数资本较为雄厚者外,大多数华侨的经济状况较之当地主流社会不甚理想,处于贫困状态。不过,与国内民众相比,华侨居留地区多为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的各属殖民地,社会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故华侨经济状况普遍要比国内民众好。如在美洲,华侨入境之初多从事筑路或开采金矿工作,省吃俭用,积有余财,乃改从商业,而以经营餐馆、洗衣馆及杂货业为多,到抗战期间,大部分侨众已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当时美国、加拿大两国华侨平均每人每月所得大约为120美元,其他国家华侨约为100美元。在日本,一个普通华侨劳动力月均所得大约为70日元。 同一国家不同职业的华侨收入是有差异的。以加拿大为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洗衣工和店员每月工资是40~100加元,水泥工和木工为70~130加元,大厨为70~80加元,普通厨师为30~40加元,农工亦然,而当时加拿大华侨平均每月生活费约为20~30加元。
关于华侨的经济情况,以抗战前期估算,全世界华侨的资本总额约达国币500亿~700亿元(也有的资料记载约为800亿元)。 其中,南洋华侨资本最为雄厚。据统计,南洋华侨资本在1 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以内者约15人,500万元以上者25人,100万元以上者130人,50万元以上者200人,10万元以上者1 000人,1万元以上者5万人,5 000元以上者20万人,以上的251 370人约占有资本350亿元。仅南洋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菲律宾、暹罗、法属越南、缅甸、英属北婆罗洲及日本8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就拥有39.395 07亿元的财产。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伴随着南洋华人移民的增加及华侨人口的增长,华侨经济更是空前繁荣和发展,具体表现在经济投资上。据日本学者福田省三估计,到1930年,南洋华侨投资额总计约为40.64亿日元,折合美金约10.54亿美元。又据日本学者游仲勋教授估计,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华侨投资额约为7.44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约为6亿美元,主要用于投资商业、农业、金融业、工业等。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各地在南洋的投资额为133亿元,其中我国华侨投资额就达40亿元,占总数的29.4%。华侨投资的各国情况为:荷属东印度13.08亿元,英属马来亚9.86亿元,泰国9.29亿元,美属菲律宾4.01亿元,法属越南3.05亿元。 可见,在南洋各国中,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华侨投资则占了一半以上。这些粗略的估计充分说明南洋华侨掌握着相当雄厚的资金,构成了南洋诸国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洲华侨的资本亦较多。据统计,抗战时期美洲华侨共有21万多人,抗战八年期间的总收入约为25.5亿美元,人均年收入1 500多美元。其中美国华侨近8万人,抗战时期总收入近11.9亿美元,人均年收入约1 860美元。 此外,欧洲、大洋洲、非洲华侨也有一定的资本。由此可见,华侨经济力量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