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

刘梦芙

《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批准号:05BZW046)。在承担项目期间,笔者因主编并校勘“二十世纪诗词文献丛书”数十种,耗费大量时间与心力,此项目两次申请延期,至2010年12月方告完成,2011年经主管部门批准结项,颁发证书(证书号:20110725)。按原定规划,阶段成果《二钱(钱仲联、钱锺书)诗学之研究》共31万字,2007年完成,当年1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被列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并于2010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书为最终成果,初稿共90万字,远远超过预定的规模(60万字),批准结项后加以修订,删去本课题立项前已经发表的前期成果近30万字,补入近两年新写文稿,全书约72万字。书中文稿,除数篇作为笔者主编“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的前言在黄山书社出版外,绝大部分皆未曾发表。以下对该项目研究的意义与本书主要内容、学术观念及撰写历程作具体介绍,谬误之处,敬祈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一、项目研究之目的和意义

20世纪初叶,“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诗词成为“文学革命”的对象,产生了白话新诗,但旧体诗词的传承与创作并未因此中断。民国期间名家辈出,新中国成立后,诗词虽一度沉寂,但“文革”后迅即复苏并走向兴盛。自甲午战争(1894)、“庚子事变”(1900)至“文革”(1976)结束,我国内忧外患极为深重,“拨乱反正”后转入改革开放时期,政局安定,经济繁荣。百年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艰难曲折,中西文化从激烈碰撞到交流融合,社会环境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生活在20世纪的诗人词家,心忧邦国,情系苍生,以传统诗词反映风云变幻的时代,不仅其作品之题材与内容迥异于古,多有革新;同时在诗词的表现手法和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境界方面,也有更多的开拓与创造,其总体成就非但足以媲美古代,且骎骎有超越之势。规模宏大的创作群体,数量极为丰富、文质兼美的诗篇,以及同步产生的诗学、词学理论,展现出传统文学在西化浪潮中坚强屹立的民族精神气质,诸多优秀诗词家的思想品格与精美的诗词艺术一体浑成,达到极高的境界,理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选取百年诗词尤其是众多名家的精品力作进行研究,力图对此作历史性的清理与评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诗歌史乃至学术史、思想史补写不可缺少的新篇章,为建设现当代诗词研究的新学科作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学界与民间兴起的“文化热”“国学热”,二十年来蓬勃发展,持续不衰,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重振国学,对于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恢复民族自信心,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我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的软实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赋予传统文化以崇高的地位,要求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文、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文化普及活动,加强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古典诗词属于国学即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融情感之真、品德之善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永恒价值。历代诗人、词家留下无数精品,现当代诸多国学大师和名家创作的诗词,同样具有珍贵的价值。当今诗词社团遍布全国,互联网上涌现出许多中青年作者,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属于国学运动的一个方面。传统诗词出于知识精英之手,又为民间广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所喜爱,富有民族作风与气派的诗歌体式得以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这是欧化新诗和“俗”文化、快餐文化所难以取代的。总之,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诗词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增辉溢彩。在此前提下,系统深入地研究近百年诗词及其相关理论,明察诗词千古以来持续不断的渊源流变,昭示现当代老辈名家的思想品格与诗词创作的艺术规律,以为21世纪诗词创作之借鉴,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和拓荒性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合性论述为“近百年诗词概论”,论述晚清(近代)及“五四”后现当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与重大成就,重点揭示近百年诗词名家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与终极关怀,阐析“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略论艺术风格的流变,总结研讨近百年名家诗词的多方面意义。本文鸟瞰百年诗词全局,有涵盖全书、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的主要观点融贯于本书其他作家分论之中。第二部分为“现当代名家诗词分论”,是本书的主要部分,由两大类文章组成:(一)现当代文学家旧体诗分论。分别论述陈独秀、鲁迅、胡适、郁达夫、俞平伯、施蛰存诸家诗,对沈尹默、刘大白、闻一多、王统照、老舍、叶圣陶、田汉、朱自清八家诗只作简要论述,论诗时结合诗人的诗学理论加以阐析,对胡适“文学革命”的主张提出批评。(二)“学衡派”学人之诗。分论吴宓、胡先骕、柳诒徵、吴芳吉、邵祖平、徐震堮诸家之诗(含词),以其诗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新文化派的主张互为比勘,阐明“学衡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文化上挺立主体并融通西学,实为中正之道。第三部分为各具风采的现当代名家诗词,分论晚清桐城三家(方守彝、姚永朴、姚永概)诗以及陈匪石、夏承焘、唐圭璋、陈小翠、徐澄宇、陈家庆、潘伯鹰、孔凡章诸家诗词,阐析诗人词家的思想品质、作品内涵与艺术特色,印证其诗学、词学理论,重点揭示他们的爱国精神、崇高人格及艺术创新,为当今诗词树立楷范。第四部分为“当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创作成就与存在问题”,属于综合性论述,若干论断与开篇“近百年诗词概论”有所重复,故作为附录,首尾互为照应。相同之处是二者均述及当代(新中国成立后)诗词历程和一些评价诗词的观点;不同之处是前者指出当今诗词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阐明正确的方向。全书的结构是综论—作家作品分论—综论;分论各篇既独立成章,在思路和学理上又互有联系,重点彰显诗词名家各自的创作成就,从中可见名家作品在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方面通贯古今、因时而异的渊源流变。以上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之论述,融贯以下基本观点:

(1)传统诗词是富有中华民族文学特色且品位高雅的艺术形式,为国学之英华。它与时代同步更新、发展,生命力极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新诗未能取代传统诗词,“文革”也未能摧毁诗词深植于国人心里的根基,民国以来众多名家的创作成就和“拨乱反正”后诗词兴盛的事实均足以证明。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割裂传统,贬抑旧体诗词,这种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亟须大力纠正。

(2)近百年诗词以知识精英为创作队伍的主力,其中多有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与国学大家,他们是当今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诗词是言志抒情的艺术,在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同时反映社会现实,通过作品来探讨作家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品格,以诗证史,以史为鉴,可知文化之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关系紧密。

(3)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对历代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广大民众都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近百年诗词名家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多来源于儒家经典,其崇高品格、卓荦风骨亦多由儒学陶冶而成。同时,他们汲取新知,中西融合,既能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又具有现代知识人士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特点,不激不随,行中正之道。其诗词作品的主旋律是抗敌救亡、护持民族文化,批判政治专制与社会不良风气,呼吁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与世界和平,建设文明富强的祖国。

(4)近百年名家诗词既能表现诗人、词人丰富的情感,又蕴含多方面的学问,风格高华典雅,意境博大深沉,在继承的基础上颇有创新,形成异彩纷呈的流派,其总体成就足以媲美唐宋,甚至超越古人。

(5)现当代诗词的内容、格调、技巧、意境、流派形成、作家成分等与古人诗词有异,尤其写古人笔下所无的题材,风貌多新,往往后胜于前。但形式上的新与旧、风格的通俗与典雅,并非评判作品质量的绝对标准,唯有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精品,方具有永恒的价值,其中“善”是核心因素。而诗品、词品取决于人品,立德重于立言,因此评价作品,必须考察作家之人生事迹,观其言复观其行,德艺双馨,方能树立楷范。

(6)前辈名家多为学者,创作诗词,兼为论著,其诗论、词论多有高见卓识,与创作相辅相成。通过梳理阐发,对当今的诗歌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7)近百年来的现当代诗词上承古代下及近代,是中国自《诗经》以来三千多年诗词史发展到20世纪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未曾中断,而且正在延续,理当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补写现当代文学史、诗歌史。

三、从事近百年诗词研究的经历与成果

笔者在申报本项目之前,已有近四十年的诗词习作体验与二十多年的现当代诗词文献积累及研究经历。笔者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故乡在皖鄂交界的大别山深处,环境偏僻贫困,祖上历代以耕读传家,曾祖、祖父在晚清参加科举考试,皆取得功名。父亲讳凤梧(1894—1974),毕业于安徽大学文学院,曾任安徽省教育厅视导及省城(安庆)多所高级中学国文教师,1949年退休归里,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家父国学造诣深厚,博通经史,诗词创作成就颇高,遗著《蕉雨轩诗钞》《绿波词》《病蛩吟草》《劫灰集》等,存诗词数千首,已由黄山书社于2012年结集出版。我在童年期间,父亲就教读唐诗、古文,幼小的心灵饱受古典文学甘泉的滋润。“文革”祸起,家藏典籍全遭焚毁,父亲在“打倒”之列。我读初中未卒业就被学校斥令回乡,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在无书可读、心情极为苦闷之时,开始习作旧体诗词聊以消遣,承卧病在床的父亲精心批改,严格要求,得以通晓格律声韵、章句技法,打下一定的基础。家中的书籍包括历代诗文集虽被烧光,但事先略知“扫四旧”的信息,藏匿了父亲的诗稿,它成为我在月黑灯昏之夜吟诵与习作的唯一范本,父亲苍凉沉郁的诗风,给我以深刻的影响。

“拨乱反正”后,我被聘为乡中学教师,自学大学文科课程,同时购买大量诗学、词学书籍,潜心研读。恰逢20世纪80年代初诗词复兴,报刊纷出,因以习作投寄,时有发表。但深感环境闭塞,学识浅陋,便以信函向海内外知名的前辈诗人学者求教,并在假期外出参加各种诗词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二十余年来,转益多师,缪钺、施蛰存、宛敏灏、钱仲联、胡国瑞、周振甫、程千帆、张珍怀、饶宗颐、罗忼烈、吴孟复、霍松林、叶嘉莹、刘世南、彭靖、李汝伦诸先生都曾寄赠其学术著作与诗词集,来函以谆谆教诲;而中央文史研究馆孔凡章先生在诗词创作方面指导尤多,批改极严。20世纪90年代我参加一系列全国诗词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共十多次,因而被中华诗词社借调至北京,任责任编辑。期满后被推荐调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从事近现代诗词的专业研究。这一人生命运的转折,是与诸多前辈的关爱和栽培分不开的。

当今学术界研究诗词,大多集中于古代,而近百年诗词极少有人着手。治晚清以至民国初期之诗,毕竟还有几位前辈学者取得可观的成果(如汪辟疆、钱基博、胡先骕、钱仲联诸先生),但对“五四”以后大规模存在而且不断产生的现当代诗词,却视同已陈刍狗,加以“封建骸骨”的恶谥,治新文学者甚至撰文公开反对将现代诗词写入文学史。这明显是受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与新中国成立后极“左”思潮的影响,其特征是采用二元对抗的思维方式,割裂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之间的有机联系,凡“立新”必以“破旧”为代价,给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的损失,“代沟”迄今尚未填平。除观念上的误区有待澄清外,还有一个研究能力的问题。百年来教育与科研体制或学欧美,或仿苏俄,中国传统学术全遭解构,文、史、哲各自独立,隔阂不通。所谓“诗学”,指专门研究诗歌的学问,其中又有古今新旧之分,互不相涉,有些学者、诗歌评论家未必是诗人。但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密不可分,“诗学”“词学”指与诗词有关的学养、技艺,当然也包括笺释、考证和鉴赏批评,大量的诗话、词话与文论从诵读、创作诗词的深刻体验中产生,能切实有力地指导和推动创作,很少有不能作诗填词的空头理论家。因此古代诗论,实为一个创作学的体系,而脱离实践的空论,诗人们不屑一顾。王国维、吴梅、刘永济、陈寅恪、顾随、夏承焘、龙榆生、詹安泰、缪钺、钱仲联、钱锺书、沈祖棻、程千帆、饶宗颐等老一辈学者,继承了古人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在研究诗词的同时不辍吟咏,是学者,也是诗人、词人,其造诣之高,是今日专治诗学理论却不事创作的后辈甚难企及的,试取其著作,一较可知。中青年学者往往以西方文学、美学理论与框架硬套中国诗词,片面求新,不惜削足适履;严重缺乏诗词与文言文写作的基本功,不知声韵格律、不谙典故辞章,所谓专著亦成空中楼阁,甚至硬伤累累,触目皆是,刘世南先生曾对此现象多次提出严肃的批评。如此“研究”,不能从活生生的创作实际中汲取真知,郢书燕说式的理论也难以为今日广大诗词作者所接受,起不到指导作用,不过是学术圈子内猎学位、评职称的工具而已。有鉴于此,本书一方面批评新文化派对传统诗词的批判造成的错误,正本清源;另一方面阐析老辈名家的诗论、词论,与其诗作互为观照,力图承续中断的诗学传统。而因水平所限,学力不足,未能达到希冀的目的,或有谬误,则是另一个问题,与研究方法无多大关系。

在中学任教期间,笔者撰写现当代诗词研究论文多篇及《冷翠轩词话》,共二十余万言,分别发表于《词学》、《中国韵文学刊》、《晋阳学刊》、《中华诗词》、《当代诗词》、广州《诗词报》、香港《大公报·艺林》及多种省级诗词学会期刊,并写数十篇赏析短文,被收入各种诗词鉴赏辞典。调入省社科院后,有充分的写作时间,笔者认为近百年诗词目前罕有研究,在现当代文学史、学术史上是一片巨大的空白,因而以此为探讨的重点,试图开荒拓壤。十多年来,陆续写出两百多万字文章,发表于《钱锺书研究集刊》第一、二、三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报》,以及《华学》《中国诗学》《中国诗歌研究》《词学》《中国韵文学刊》《中华诗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古籍研究》《孔子研究》《学术界》《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诗词丛刊》《诗词界》《诗词学》《饶宗颐研究》《新文学评论》等多种期刊学报,并被收入多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中《“二钱”与〈人境庐诗〉》一文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3期)转载,《诗词的青春美》被选入《中国诗词年鉴》(中华书局2012年版),学术观点在《文艺报》(2009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2009年11月28日)整版报道中多处采用。论文结集为《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近现代诗词论丛》(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二钱诗学之研究》(黄山书社2007年版),与人合著《选堂诗词论稿》(黄山书社2009年版),诸书论及近现代诗词名家数十人,是为本项目的前期成果。另有《啸云楼诗词论丛》一百多万言,目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

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笔者致力于近百年诗词文献的整理、编辑工作,先后出版《20世纪中华词选》(上、中、下三册,166万字,选入词人838家,词7 000余首,重点采录大家名手的精品,兼取一般作者的佳篇,并附大量集评,全面展示20世纪词作的丰硕成果,黄山书社2008年版)、《中国现代词选》(收入《中华诗词文库》,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2008年,开始主编并校勘“20世纪诗词文献汇编·文论”“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别集丛书”等各类丛书共60余种,由黄山书社、巴蜀书社陆续印行,迄今已出版50余种。丛书为近百年诗词研究提供基础性文献,学者马大勇在《文学评论》发表论文,认为诸书质量“堪称典范”。此外,笔者著有《唐诗百首》《宋词百首》《山水诗百首》三本古典诗词注评,安徽文艺出版社初版后再版,是为学术研究面向社会的普及工作。

如前所述,近百年尤其是“五四”以后的诗词在当今学界很少有人研究,课题本身既是拓荒也是创新。具体而言,本书开篇的概论及附录之文,梳理近百年诗词的历史进程,总结“五四”以来诗词的重大成就,纠正现当代诗坛唯有白话新诗的偏见,这是发人所未发的学术工作。重点论述多位名家的作品,一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加辨析,澄清若干认识误区,提出新的见解,例如论陈独秀、鲁迅、胡适之诗;另一种则是论述众多无人系统研究的名家作品,例如新文学家俞平伯、施蛰存,“学衡派”诗人吴宓、胡先骕、柳诒徵、邵祖平、徐震堮,晚清桐城诗人方守彝、姚永朴、姚永概,其他名家如陈匪石、唐圭璋、陈小翠、徐澄宇、陈家庆、潘伯鹰、孔凡章等,皆有全面阐析的专论;有些名家如郁达夫、吴芳吉、夏承焘,或已有零星的评论,或各地开过专题研讨会,但笔者主要是通过研读文本得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这一类无人研究或少有全面研究的作家作品,对此进行探索研究,属于独立意义上的学术创新。书中对激进主义、全盘西化派多有批评和驳论,立足于史实与学理,目的是正本清源,消除流弊,恢复现当代诗词应有的历史地位,这在观念上属于“返本开新”,也是一种思想解放。

课题负责人前期成果(已发表的论文和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承缪钺、钱仲联、饶宗颐、霍松林、刘世南、叶嘉莹等前辈名家,以及龚鹏程、胡晓明、赵敏俐、周秦、钱念孙等知名学者之嘉勉,或写书评,或为论著作序,兹不具引。

四、存在的不足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负责人从事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和研究工作,已历二十余年,付出大量心力,孤行冥索,深感艰辛。首先,是文献资料收集的困难,许多诗词家的专集或庋藏于各地图书馆,或分散于民间,以个人微力难得其全。其次,课题时间有限制,多位名家如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衍、丘逢甲、王闿运、樊增祥、陈曾寿、俞明震、杨圻、康有为、梁启超、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赵熙、张尔田、黄人、黄节、黄侃、王国维、金天羽、马一浮、刘永济、刘师培、吴梅、汪辟疆、王易、陈寅恪、庞俊、顾随、龙榆生、詹安泰、潘天寿、林散之、黄咏雩、寇梦碧、沈祖棻、程千帆、朱庸斋等等,虽已掌握文献,但不仅要读其诗词,对其中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也须通览,如此方能全面了解其思想与人格,下笔为文,极费时日,因此本课题两次申请延期。虽然现有成果已远远超出预期字数(计划60万字,而阶段成果《二钱诗学之研究》与本书总计100多万字),但还有许多重要作家未能专论。再次,诗词是典雅精深的语言艺术,其内容贯通古今历史,浑涵万象;作家多为大师级学者,笔者从事此项研究,深感学力之不足。例如沈曾植、王国维、马一浮、陈寅恪诸家之诗,非浅学者易解,需下艰苦的功夫。即以本书论及的多位学人诗词而言,如俞平伯、施蛰存、吴宓、胡先骕、柳诒徵、邵祖平、姚永朴、姚永概、陈匪石、夏承焘、唐圭璋、徐澄宇、潘伯鹰之作,虽潜心探索,也只是初发其绪,难免误解妄说。阶段成果《二钱诗学之研究》,于钱仲联之多种专著,于钱锺书之《谈艺录》《管锥编》中许多观点,皆未及剖析。学无止境,假以年月,当努力不懈,续写专著,完成心愿。

本书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殷殷关注,列为中心学术丛刊,提供出版资助;复承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赐序,学苑出版社刘丰先生精心编校,师友之德,感念不尽,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 dcDVw//AQx+MndWv2GNhQu73xiKPvfYdRkdB8tNNQOidC4/Yt4I+3ern86JQZO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