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华民族常常引以为傲的是,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而汉字就是其中最大的贡献者。

众所周知,世界是由很多的民族组成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字。世界上的众多文字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那就是拼音文字体系和表意文字体系,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在清朝末期发现的出土于商朝都城废墟里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而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系统的汉字了。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却青春永驻。例如,同样是隶属表意文字的5000年前古埃及的圣书字,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随之被深深地尘封起来了。还有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也消亡了。相比之下汉字却能长盛不衰,至今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那么,这么神奇的汉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关于汉字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诸如:

结绳说,认为汉字起源于上古的结绳记事。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周易·系辞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契刻说,认为汉字起源于上古的契刻记事。上古契刻的主要目的是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意思是说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表数目,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仓颉造字说,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荀子·解蔽》记载:“古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也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上落下了粟米,鬼神在夜晚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印,从而启发他发明了文字。

图画说,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还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关于这种种汉字起源的传说,尽管莫衷一是,但可以明确的是,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一地创造出来的,汉字就是广大汉民族的祖先在生产、劳动、生活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汉民族先人集体长期累积的结果。其实质是汉民族先民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与感悟、礼仪民俗、生产实践等诸多方面通过汉字形体表达出来。因此,我们也就可以反过来从汉字形体中寻觅出中国古代物质的、心理的、精神生活方面的种种踪迹。汉字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投影,是存储有关汉民族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从而使我们可以完全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找寻出汉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本书正是试图通过与动物有关的汉字,努力从一个方面来揭示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众所周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从进化的历史来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与此同时,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也就无法很好地生存和生活。因此,动物不仅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还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是人类健康的忠诚卫士。本书就是试图抓住跟我们汉民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与动物有关的汉字,尽可能比较全面地揭示这些汉字所反映出的汉民族对这些动物所寄予的种种情感、想象、希冀、祈求和愿望,显示出这些汉字所沉淀着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使我们得以从某个侧面来透视中国汉字文化所独具的无限魅力和博大精深。

但愿这本小书能让读者诸君在领略汉字这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蕴含的无限魅力的同时,也能从另一方面体会到汉字的欣赏性和趣味性特点,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些许愉悦和启迪!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时间关系,书中部分图片未能联系上相关作者,如有疑虑,敬请联系暨南大学出版社解决。 ZCydr3P3h+HgR7g+Pjn4tBhSexYDDeAnA3v/VXp+meFa1bMTqKnxCieZHzZrDa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