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常常引以为傲的是,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而汉字就是其中最大的贡献者。
众所周知,世界是由很多的民族组成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字。世界上的众多文字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那就是拼音文字体系和表意文字体系,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在清朝末期发现的出土于商朝都城废墟里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而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系统的汉字了。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却青春永驻。例如,同样是隶属表意文字的5000年前古埃及的圣书字,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随之被深深地尘封起来了。还有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也消亡了。相比之下汉字却能长盛不衰,至今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那么,这么神奇的汉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关于汉字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诸如:
结绳说,认为汉字起源于上古的结绳记事。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周易·系辞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契刻说,认为汉字起源于上古的契刻记事。上古契刻的主要目的是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意思是说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表数目,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仓颉造字说,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荀子·解蔽》记载:“古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也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上落下了粟米,鬼神在夜晚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印,从而启发他发明了文字。
图画说,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还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关于这种种汉字起源的传说,尽管莫衷一是,但可以明确的是,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一地创造出来的,汉字就是广大汉民族的祖先在生产、劳动、生活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汉民族先人集体长期累积的结果。其实质是汉民族先民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与感悟、礼仪民俗、生产实践等诸多方面通过汉字形体表达出来。因此,我们也就可以反过来从汉字形体中寻觅出中国古代物质的、心理的、精神生活方面的种种踪迹。汉字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投影,是存储有关汉民族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从而使我们可以完全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找寻出汉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本书正是试图通过与动物有关的汉字,努力从一个方面来揭示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众所周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从进化的历史来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与此同时,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也就无法很好地生存和生活。因此,动物不仅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还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是人类健康的忠诚卫士。本书就是试图抓住跟我们汉民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与动物有关的汉字,尽可能比较全面地揭示这些汉字所反映出的汉民族对这些动物所寄予的种种情感、想象、希冀、祈求和愿望,显示出这些汉字所沉淀着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使我们得以从某个侧面来透视中国汉字文化所独具的无限魅力和博大精深。
但愿这本小书能让读者诸君在领略汉字这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蕴含的无限魅力的同时,也能从另一方面体会到汉字的欣赏性和趣味性特点,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些许愉悦和启迪!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时间关系,书中部分图片未能联系上相关作者,如有疑虑,敬请联系暨南大学出版社解决。
鼠shǔ 常称为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鼠的甲骨文写
,为象形字,像一只小老鼠张着嘴在咬东西,文字形体突出老鼠的利齿、前后爪和尾巴;小篆写作
,其形体从商朝到秦朝历经1000多年的演变、发展,在秦朝小篆中“鼠”字已趋向符号线条化,鼠的形象已不明显了。中国古代文献对鼠是这样描述的,如《说文解字·鼠部》:“鼠,穴虫之总名也。象形。”这是说鼠是个部首字,所以汉字字典的“鼠”部下罗列有表示各种鼠的字。《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鼠,盗窃小虫,夜出昼匿。”《本草纲目》:“此即人家常鼠也。以其尖喙善穴,故南阳人谓
鼠。其寿最长,故俗称老鼠。其性疑而不果,故曰首鼠。岭南人食而讳之,谓为家鹿。”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还以鼠作为食物,民间有“一鼠顶三鸡”的说法。
鼠在中文里别名为老鼠、耗子、首鼠、家鹿、灰八爷等。老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其体形大小不一。鼠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科,门齿能终生持续不停地生长,因此必须经常地借助啃啮东西来磨短它。老鼠的体形虽然比较小,尾巴却很长。鼠的毛一般呈黑色,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广东地区常见的家栖鼠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三种;野鼠主要是黄毛鼠,又称罗赛鼠、田鼠。老鼠也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可能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它们的生命力旺盛、数量极多且繁殖速度极快,适应能力强,几乎不择食物、不择居住环境。所以,鼠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
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鼠是十二生肖之一,因此老鼠虽小,却属子时,在十二生肖中居于首位。传说老鼠在十二生肖排名赛中,是趴在牛背上前去报名从而最后争得第一的,这说明老鼠是一种灵活而机智善变的动物。因此,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着老鼠是天鼠的传说。
鼠还一直活跃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鼠戏”。鼠戏饶有风趣,如宋代的《五鼠闹东京》家喻户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间艺人们表演的鼠戏,如东晋时期有“老鼠推磨”、“老鼠荡秋千”等鼠戏表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到了清代,鼠戏更为盛行。那时候的艺人们身背木箱,走街串巷,箱内装有鼠匣,箱上扎着个彩漆木制的小舞台,艺人口中唱着俚曲,手里敲着锣鼓,热闹异常,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
鼠也是我国古代诗人喜欢刻画的对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咏唱老鼠的“鼠诗”,早期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里把大老鼠比作剥削者。其他如唐代杜甫的“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唐代柳宗元的“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唐代刘禹锡的“忽闻饥鸟一噪聚,瞥下云中争腐鼠”,宋代陆游的“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等等。
鼠还是画家们喜爱描绘的对象。如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老鼠形象可谓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他所画的《老鼠与油灯火》构图简洁,形象非常鲜明,左边绘有一盏油灯,油芯上的火焰好像被微风吹拂着,而画的右下角则是一只老鼠,形简意足,把老鼠灵活机智、小巧可爱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这很可能就取材自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
在中国,有关老鼠的民间故事也很多,最有名的是“老鼠娶亲”、“老鼠嫁女”。有的地方还在正月二十五晚上过“老鼠嫁女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熄了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静静地摸黑吃着用面粉制作的“老鼠爪爪”等各种食品,尽量不出声,尽量为老鼠嫁女提供便利,以免得罪了老鼠,给来年带来灾难和不幸。
老鼠也成了众多中国艺人创作年画的题材,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老鼠是一种令人讨厌、有害而又机灵的小动物,其形象经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既有涉及情爱的,也有关乎憎恨的。例如《聊斋志异》中的“阿纤”篇是写人鼠恋爱的,《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是鼠窃、杀人犯,《西游记》中写无底洞的老鼠精逼唐僧成亲,《水浒传》中的“白日鼠”白胜是108将之一,《三侠五义》中大闹东京的钻天鼠卢芳、锦毛鼠白玉堂、穿山鼠徐庆等“五鼠”更是侠义之士,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汉语里还有很多用“鼠”组成的成语,但大多为贬义,如:目光如鼠、鼠目寸光、鼠心狼肺、贼眉鼠眼、獐头鼠目、无名鼠辈、抱头鼠窜、胆小如鼠、进退首鼠。有关的谚语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老鼠留不住隔夜粮;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与鼠有关的歇后语有:老鼠上秤钩——自称自;鼠摆尾巴——小玩意儿;老鼠看天——小见识;捂着脑袋赶老鼠——抱头鼠窜;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老鼠掉进米缸里——因祸得福;出洞的老鼠——东张西望;掉在油缸里的老鼠——滑头滑脑;耗子戴眼镜——鼠目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