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韬卷一

大礼

1.4.1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 1 ,为下惟沉 2 。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 3 ,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注释】

1 临:指居高临下。2 沉:指低伏于下。3 周:周到,遍及。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臣之间的礼法怎么样?”

太公说:“做君上的只要君临,做臣下的只要顺服。君临而不离得太远,顺服而不隐瞒。做君上的只要周遍,做臣下的只要安定。周遍就是天,安定就是地。有天有地,大礼才成。”

1.4.2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 1 ,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 2 ,待物以正。”

【注释】

1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二句亦见《管子·九守·主位》,不知何者先作,何者后采。《管子》相传春秋时齐国管仲作,经近人研究,认为是战国秦汉时人托名之作。本篇与《管子·九守篇》相重处甚多,对考定二书的成书时代、成书先后提供了线索。尹知章注二句云:“人君居位,当安徐而又静默。以和柔为节,先能定己,然后可定人。”《国语·越语下》:“范蠡曰:‘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2 虚心平志:《管子·九守·主位》:“虚心平意以待须。”尹注:“虚其心,平其意,以待臣之谏说。须,亦待也。”

【译文】

文王说:“君主在位应该怎么样?”

太公说:“安详稳重而镇静,柔和有节而有主见,善于与臣下在一起且不固执己见。虚心平意,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事物。”

1.4.3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 1 。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 2 。高山仰止,不可极也 3 。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4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5 。”

【注释】

1 勿妄而许,勿逆而拒:此段与《管子·九守·主听》基本相同,惟此二句《管子》作“勿望而距,勿望而许”,尹注:“听言之术必须审察,不可望风,则有所距,有所许也。”与本篇小异。拒,底本误作担,据《武经七书》本校改。2 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二句与《管子》同。失守,失去主见。《易·系辞下》:“失其守者其辞屈。”3 高山仰止,不可极也:二句与《管子》同,尹注见下注。“高山仰止”为《诗·小雅·车舝》的成句,《诗序》说,《车舝》是幽王时诗,这也可证《六韬》成书在西周之后。仰,仰望。止,语尾助词,同“之”。4 深渊度之,不可测也:二句与《管子》同,尹注:“不审察者常为彼所知,故戒之当如高山深渊,不可极而测之。”5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管子》“极”下有“也”字,尹注:“既如山渊,则其德配神明,而正且静如此者,其有穷极矣。”尹注把“极”释为“穷极”,实际上这里的“极”与上“不可极也”的“极”不同,而与《书·洪范》“惟皇作极”的“极”相同,作“准则”解。

【译文】

文王说:“君主听取意见应该怎么样?”

太公说:“不随随便便就接受,不因为意见不同而拒绝。接受就失去主见,拒绝就造成闭塞。仰望高山,不可穷极。度量深渊,不可测底。要具备神明那样的德性,‘正’和‘静’就是准则。”

1.4.4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1 。”

【注释】

1 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此段自“目贵明”以下,与《管子·九守·主明》全同,惟末句之“蔽”,《管子》作“塞”。尹注:“言圣人不自用其聪明思虑而任之天下,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智者为之谋,辐凑并进,不亦宜乎。故曰明不可塞。”辐凑,车辐集中于轴心,喻人材聚集于一处。

【译文】

文王说:“君主要明察一切应该怎么样?”

太公说:“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灵贵在聪慧。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那就没有看不见的;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那就没有听不到的;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那就没有不知道的。集中天下的聪明才智,就明察一切不被蒙蔽了。”

【篇意】

本篇虽以“大礼”为题,实际上除了君臣之礼外,还论述了主位、主听、主明三个问题,对君主应有的修养,以及君主如何听取意见、明察一切,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 VVH89tIr9EaTTFAu6X7H+iDCo5p3BS21bp4qRtIqEIAgYoKU3WwceTNbhcNGep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