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韬卷一

文师

1.1.1 文王将田 1 ,史编布卜曰 2 :“田于渭阳 3 ,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羆 4 ;兆得公侯 5 ,天遗汝师 6 ;以之佐昌 7 ,施及三王 8 。”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 9 ,得皋陶 10 ,兆比于此。”

【注释】

1 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昌,殷末为西伯,称西伯昌。《史记·周本纪》说:“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齐太公世家》又说:“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太公之谋计居多。”可见西伯访吕尚时尚未称王,且文王为死后谥号,非生前所称,足证这是后人追述之作。田:通畋,打猎。2 史编:史,官职;编,其名。古代史官大多世袭,所以下文史编说他的太祖史畴也是史官。《周礼·春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而大史“大祭祀,与执事卜日”,可见史官也参与占卜的事。布:陈列。布卜,指排列蓍草以进行占卜。《汉书·东方朔传》:“别蓍布卦。”陆游《晚晴出行近村闲咏景物》诗:“筮叟晨占手布蓍。”3 渭阳:渭水的北岸。但《吕氏春秋·谨听》说:“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而王。”滋泉又作兹泉,据《水经注·渭水上》说:“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溪中有泉,谓之兹泉……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渭水之右,即渭水之南,与渭阳之说不同。《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西伯“遇太公于渭之阳”,盖传闻之异。4 非龙非彲,非虎非羆:彲,音义同螭,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索隐》曰:“本亦作螭字。”),非虎非羆,所获霸王之辅。”5 公侯:《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天子三公,据《书·周官》说,是太师、太傅、太保。王者之后,如宋国为商之后,其国君亦称为公。吕尚曾任文王、武王之太师,后又封齐为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成王时,“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因此吕尚既曾为公,又曾为侯。此处公侯即隐指吕尚。6 遗:送。7 昌:指西伯昌。8 施:延续。三王:指周文王、武王、成王。9 太祖:指史编前代最早担任史官职务的祖先。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姒姓,又称大禹、夏禹,一名文命。据《史记·夏本纪》说:“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后皋陶早死。10 皋陶(yáo姚):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偃姓。曾任帝舜掌管刑法的官,被舜誉为股肱之臣。

【译文】

文王将要打猎,史编宣布占卜的结果说:“在渭水北岸打猎,将在那儿大有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卜兆显示将得到一位公侯,上天送来你的老师;用他来辅佐西伯昌,可以延续到三个王。”

文王说:“卜兆至于这样吗?”

史编说:“我的始祖史畴为禹占卜,得到皋陶,卜兆可以与此相比。”

1.1.2 文王乃斋三日 1 ,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2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 3 :禄等以权,死等以权 4 ,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注释】

1 斋: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前清心洁身(如不饮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沐浴更衣等),以示庄敬虔诚,称为斋。2 太公:即吕尚,姜姓,字牙,其祖先封于吕,因以吕为氏。周代男子称名用氏不用姓,故名吕尚。“姜子牙”、“姜太公”是后代人不明当时习惯的俗称。据说周文王见到他后大为高兴,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又号“太公望”,因而也有人叫他吕望的。文王立他为太师后,又尊称他为“师尚父”。吕尚是伐纣的最大功臣,周代的开国元勋,齐国的始祖,所以被称为齐太公。司马迁说他“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3 权:计谋,权术。《淮南子·主术训》:“任轻者易权。”高诱注:“权。谋也。”4 死等以权:《孙子兵法·计》:“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孟氏(失其名,南朝梁以前人)注:“故用兵之妙,以权术为道。……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共爱憎,一利害。”

【译文】

文王于是清心洁身斋戒三天,乘上打猎的车,驾着打猎的马,在渭水北岸打猎,终于看见太公坐在茅草上钓鱼。

文王慰问他并问他道:“你喜欢钓鱼吗?”

太公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他的志向,小人乐于做好他的事。如今我钓鱼与这很有些相似,恐怕不是喜欢钓鱼。”

文王说:“为什么说它有些相似呢?”

太公说:“钓鱼有三种权术:给人以利禄相当于钓鱼的权术,使人效死相当于钓鱼的权术,赐人官爵相当于钓鱼的权术。钓鱼是要得到收获,它和情理相当深奥,可以看到大的方面。”

1.1.3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 1 ,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 2 ,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 3 ;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注释】

1 鱼生之:《史记·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2 亲合:亲指和外亲。宗亲,即同宗的亲族。外亲,即姻亲。合,谓融洽、和睦。《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议亲之辟。”注:“郑司农云:若今时宗室有罪先请是也。”疏:“亲,谓五属之内及外亲有服者皆是。”3 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这里讲的是“文”与“情”的关系,一般说来,文是情之饰,所以《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但内容与形式也可以有矛盾,所以《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

【译文】

文王说:“希望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源头深水就流动,水流动鱼就生存,这是合乎情理的;根深树就成

长,树成长果实就生成,这是合乎情理的;君子情意相投宗亲就和睦,宗亲和睦事业就成功,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言语应对,是真情的文饰;说出至情之言,是最好的事。如今我说出至情之言不加隐讳,你会厌恶吗?”

1.1.4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 1 ,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 2 ;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 3 ;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4 。微哉 5 !圣人之德,诱乎独见 6 。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 7 ,而树敛焉 8 。”

【注释】

1 缗:钓丝。2 杀:猎获。《礼记·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3 曼曼绵绵,其聚必散:曼曼,漫长的意思。《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相如《长门赋》:“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绵绵,不绝的意思。《史记·苏秦列传》引《周书》说:“緜緜不绝,蔓蔓奈何。”緜緜,即绵绵。蔓蔓,即曼曼。两句是暗示,商王朝虽然传了十七代,历经三十一王,五百余年之久,却正如俗话所说,没有不散的筵席,终有一天要败亡。4 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嘿嘿,同默默,无声无息,不声不响。《汉书·匡衡传》:“衡嘿嘿不自安。”《韩诗外传》七:“昔者商纣默默而亡。”昧昧,昏暗不明。《楚辞·九章·怀沙》:“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两句是暗示,现在还默默地、不显眼的周国,总将光芒远射。5 微:幽深,精妙。《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6 诱:教导,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次:处所。《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韦昭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也。”8 树敛:谓使人心凝聚。

【译文】

文王说:“只有仁德的人能接受正直的劝谏,不厌恶至情之言。怎么会那样呢?”

太公说:“钓丝细钓饵明显,小鱼前来吞食;钓丝稍加调节钓饵味香,中鱼前来吞食;钓丝粗钓饵丰盛,大鱼前来吞食。鱼吞食了钓饵,就被钓丝牵住了;人吃了傣禄,就服从于国君。所以用钓饵取鱼,鱼可以捕获;以利禄取人,人可以收罗尽;以家取国,国可以攻克;以国取天下,天下可以全部拿下来。啊哈!看来漫长而不

绝的,有聚必定有散;看来沉静而不显眼的,光芒必定远射。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在于以独到的见解诱导人。喜悦啊!圣人的思虑,在于使人人各得其所,从而建立起凝聚力。”

1.1.5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 1 ,敢不受天之诏命乎 2 !”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注释】

1 允:得当。《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古兵书《军志》:“允当则归。”允与当即为同义连用。2 诏命:诏在秦始皇颁定作为皇帝命令的专用词之前,泛指上对下的命令文告。此处用“天之诏命”一语,可证文成于秦之前。

【译文】

文王说:“怎样才能建立凝聚力而使天下归附?”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天下利益的就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失去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与人民共享的,就是仁;仁所在之处,天下就归附他。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的,就是德;德所在之处,天下就归附他。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义;义所在之处,天下就投奔他。凡是人都厌恶死而乐于生,喜好德而趋向利,能生利的,就是道;道所在之处,天下就归附他。”

文王拜了又拜说:“真得当!我敢不接受上天的命令吗?”就与太公一起乘车回去,拜他为师。

【篇意】

本篇叙文王访太公于渭阳,太公以钓为喻,劝说文王“以国取天下”,并阐述了“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的道理,预言殷虽“曼曼绵绵”,却“其聚必散”;周虽“嘿嘿昧昧”,却“其光必远”。太公所陈以“仁”、“德”、“义”、“道”建立凝聚力之说,含有儒家“仁政”和“德治”的思想,故《汉书·艺文志》将《六韬》著录于“儒家”类。 Pl+qIdUvYjcXy95tvIZ5/GstPB3cKYWdXXA00EFUVPYI/2cRC/jxNOeSe0wBLn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