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氏评本《三国演义》,旧署“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声山别集,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按毛纶(声山)在《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中,曾详述与其子宗岗订评罗贯中《三国志》的过程,且云:“书既成,有白门快友见而称善,将取以付梓。不意忽遭背师之徒欲窃此书为己有,遂致刻事中阁,殊为可恨。今特先以《琵琶》呈教,其《三国》一书,容当嗣出。”《琵琶》有康熙丙午(1666)序,则《三国》的“嗣出”更在此后。此处所言的未竣刻本,以及毛评《三国》的原始刊本,今已不易得。

现在所能见到的刻本、印本,尚不下十馀种,分别冠以《绣像第一才子书》、《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绘图三国演义》、《英雄谱》(与《水浒传》合刻)、《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诸名。除像赞、绘图各本不尽同外,正文或十九卷,或二十卷,或六十卷,而一百二十回的回数及分法则无异,可知毛本实际仅存在一个系统。(两衡堂刊本《笠翁评阅绘图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序称:“余于声山所评传首,已僭为之序矣。”笠翁作序的毛本今未见。两衡堂刊本虽名为“第一才子书”,实乃李渔评本而非毛评本。)这些本子若按其特征,可大体归分为三类:

(一)前期本。包括康熙至嘉庆这一百馀年间的各种传本,如高丽覆刻十九卷本、大魁堂藏板本、两仪堂藏板本、永安堂藏板本等。各本首为顺治甲申金圣叹序,以下依次为凡例、读法、总目、图像、正文。正文回前有总评,回中为夹评。

(二)通行本。以咸丰善成堂套朱印本为标志,此后坊间所出大率祖此本。通行本较前类主要的不同,是在金序后增添了咸丰三年清溪居士的《重刊三国志演义序》。

(三)建国后整理本。有作家出版社1955年整理本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新版本。其特征是除以若干种毛本校勘正文、择善而从外,还据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以至史籍,订补毛本正文的诖误。整理本仅收演义正文,正文内亦不收毛评。

前期本由于年代较久,版本间有漫漶、剜改以至补页的情形,又由于书坊的辗转传刻,难免“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讹、改、衍、夺之处颇多,不免粗糙。通行本虽是前期本的重刊,但行文较为严饬,较少明显的舛错。然而,通行本带有后人订改的某些痕迹。以毛氏的评语为例,如第九十四回总评及第一百十五回夹评,两见“常山率然”一语。“率然”为蛇名,见《孙子》及《神异经》,而通行本前作“常山蛇然”,后作“常山之蛇”,显为校订者(或书贾)不知“率然”之义而妄改,“常山蛇然”尤觉不文。又如第一百十四回夹评有云:“以此木换八木。”戏析“米”字为八木,在毛宗岗友人褚人获的《坚瓠集》中已有成例,而通行本一本作“以柴草换粮米”,一本作“以粮米换柴草”,索然无味,亦显为后人改笔。因此,选择毛评《三国》的早期版本,复以晚起的通行本加以校勘,这无论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或阅读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本书的点校,以大魁堂本为底本,原书全称“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黄纸封面书题:正中双行书名,上方横刻“金圣叹外书”,左、右旁镌“毛声山评点三国志”及“大魁堂藏板”。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偶有眉批及行间旁训。白口,无格,四周单边。正文十九卷,书分二十册,内有数叶补板。据纸质及板式,初步鉴定为清初刊本。复以咸丰三年朱套板刊本《绣像第一才子书》及光绪庚寅上海图书集成局印本《绘图三国演义》两种为校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本《三国演义》为参校本。

本书校勘,以尽量保存原貌为原则。底本中俗体字、异体字和明显错字,径改不出校。底本、校本异文两可时,从底本。底本人名、地名、文意上的诖误或前后歧异,据校本酌改;若校本与底本同,则据参校本酌改。如五十四回“入南郡买办物件”改“南郡”为“南徐”,一百十回“姜维引兵百万”改“百万”为“五万”等俱属此例。凡从校本或参校本的改文,以原字加( )列于前,校改文字加〔 〕列于后,补文加〔 〕、衍文加( )示别。原夹评位置不变;行间旁训移于相应的正文之后,视同夹评;眉批则置于正文中相应的位置,前标以【眉】,以示区别;皆排以楷体小字。回前总评则排以楷体大字,以示与正文区别。

原书前有金圣叹所撰的《序》、《凡例》、《读三国志法》3种,现皆作为附录置于正文后。

本书的校点和注释工作由孙玲担任。 uhn2VRS251XDMSgdD2noLqOIyjhacq5gv9xCR8BmyDgbI3I9fCIhJCFiE7iubf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