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 一

鲍本 秦 苏、张说,外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燉煌,又西南有牂牁、越嶲、益州,皆属焉。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 [1] 亡魏入秦 [2] ,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 [3] ,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4] ,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 [5] ,赏不私亲近 [6] ,法及太子 [7] ,黥劓其傅 [8]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 [9] ,民不妄取 [10] ,兵革 [11] 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 [12] ,特以强服之耳。

[1] 鲍本 卫之庶孽公子,姓公孙氏。 [2] 姚本 卫鞅,卫公子叔痤之子也。痤仕魏,相惠王。痤病,惠王视之曰,“若疾不讳,谁可与为国者”?痤曰,“臣庶子鞅可也”。王不听。又曰,“王若不能用,请杀之,无令他国得用也”。鞅由是亡奔秦,秦孝公封之于商,曰商鞅。卫公之后孙也,或曰公孙鞅也。 鲍本 鞅事魏相公叔痤为庶子,见《魏策》。正曰:此据《史》。愚谓,公孙,卫之公孙也。庶孽公子,恐非。盖因为中庶子而生此文。 [3] 鲍本 属弘农。补曰:卢藏用《后语》注,今商州上洛之地。又见后章注。 [4] 姚本 至,犹大也。 鲍本 至,犹极。 [5] 姚本 讳,犹辟也。《诗》云,仲山甫不辟强御,不侮鳏寡。此其一隅也。 鲍本 讳,犹避也。强宗大族。 [6] 姚本 私,犹曲也。 [7] 姚本 太子卒为惠王。 [8] 姚本 太子犯法,刑之不赦,故曰“法及太子”,并罪其傅。刻其颡,以墨实其中,曰黥;截其鼻,曰劓也。 鲍本 墨涅其颡,曰黥;截鼻,曰劓。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9] 姚本 遗物在道,不敢拾也。 [10] 姚本 民非其物,不敢取也。 [11] 姚本 革,犹甲也。 鲍本 革,甲也,以革为札。 [12] 姚本 刻,急也;寡,少也;深,重也。言少恩仁也。 鲍本 刻,犹深也。刻金木者,有深而已。

孝公行之 [1] 八年,疾且不起,欲传 [2] 商君 [3] ,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 [4] ,莅政有顷 [5] ,商君告归 [6]

[1] 姚本 一本下有“十”字。 [2] 姚本 刘作“欲傅”。 [3] 姚本 传,犹禅也。“传”,或作“傅”也。 鲍本 传位与之。 [4] 姚本 惠王,孝公太子也。 [5] 姚本 莅,临也。有顷,言未久。 鲍本 莅,临也。《集韵》,顷,少选。 [6] 姚本 惧惠王诛之,欲还归魏也。 鲍本 惧诛归商。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 [1] 危。今秦妇人婴儿 [2]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3]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 [4] 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 [5] ,愿大王图之 [6] 。”商君归还 [7] ,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8]

[1] 鲍本 君之身。 [2] 鲍本 《集韵》,女曰婴,男曰儿。补曰:《释名》,人始生曰婴。婴,胸前也。投之胸前乳养,故曰婴。 [3] 姚本 莫,无也。 [4] 鲍本 补曰:更,平声。 [5] 鲍本 “王”下有“之”字。○ [6] 姚本 图,谋也。 [7] 鲍本 时自商欲归魏,不得,故还秦。 [8] 姚本 商君惧诛,欲之魏,商人禁之曰,“商君之法急”。不得出,穷而还。一曰,魏以其谲公子卬而没其军,魏人怨而不纳。故(曾下有“还而”字)惠王车裂之也。 鲍本 无念之者。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 [1] 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2] ,北有胡貉、代 [3] 马之用 [4] ,南有巫山 [5] 、黔中之限 [6] ,东有肴、函之固 [7] 。田肥美,民殷富 [8] ,战车万乘,奋击百万 [9] ,沃野千里 [10] ,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11] ,此所谓天府 [12] ,天下之雄 [13] 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 [14] ,兵法之教 [15] ,可以并诸侯,吞天下 [16] ,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17] 。”

[1] 姚本 合关东从,通之于秦,故曰连横者也。 鲍本 文颖曰,关东为从,西为横。孟康曰,南北为从,东西为横。瓒曰,以利合曰从,以威势相胁曰横。正曰:高注,连关中之为横,合关东之为从。《大事记》取。 [2] 姚本 利,饶也。 鲍本 三郡并属益州。 [3] 鲍本 胡,楼烦、林胡之类。《集韵》,貉似狐。代,幽州郡。 [4] 姚本 用,用武也。 [5] 鲍本 在南郡巫。补曰:《正义》云,夔州巫山县。 [6] 姚本 皆有塞险要也,故曰“之限”也。 鲍本 黔,故楚地。秦地距此二郡耳,故言“限”。秦昭三十年始定为黔中郡,后为武陵郡。见《后志》。补曰:《大事记》,今黔、辰、施、元等州。正曰:高注,皆有塞险,故谓“之限”。 [7] 姚本 肴,在渑池西。函关,旧在弘农城北门外,今在新安东。固,牢坚,难攻易守也。 鲍本 《始皇纪》注,殽,二殽;函,函关也。在弘农。补曰:《左氏》,殽有二陵。杜注,在渑池县西。函,见《周策》。 [8] 鲍本 殷,盛也。 [9] 鲍本 士之能奋击者。 [10] 姚本 关中沃野千里,故田美民富。 鲍本 沃,言其肥润。 [11] 姚本 攻之不可得,守之不可坏,故曰形便也。 鲍本 地势与形便于攻守。 [12] 姚本 府,聚也。 鲍本 言蓄聚之富,非人力也。 [13] 鲍本 物之雄者强。 [14] 鲍本 骑士之便马者。 [15] 姚本 教,习也。 [16] 姚本 吞,灭也。 [17] 姚本 奏,事。效,验也。 鲍本 奏,进。效,功也。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 [1] 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2]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3] ,政教不顺 [4] 者不可以烦大臣 [5]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6] 。”

[1] 鲍本 文章,法令也。 [2] 姚本 文章,旌 文章。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也。 [3] 姚本 厚,犹大也。 [4] 鲍本 逆人之心。 [5] 姚本 烦,劳也。 鲍本 逆人心,则行之难,故大臣劳。 [6] 姚本 俨然,矜庄貌。不以千里之道为远而来在秦庭,寡人愿以他日敬承之也。 鲍本 教之于广庭。异,犹他也。俟成顺然后承教,以此知为惠王初。补曰:《史》,时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 [1] ,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2] ,尧伐驩兜 [3] ,舜伐三苗 [4] ,禹伐共工 [5] ,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 [6] ,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7]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8] ?古者使车毂击驰 [9] ,言语相结 [10] ,天下为一 [11] ;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12] ;文士并餝 [13] ,诸侯乱惑 [14] ;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15] ;科条 [16] 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 [17] ,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 [18]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19] ;辩言伟服,战攻不息 [20] ;繁称文辞 [21] ,天下不治 [22] ;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23]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 [24] ,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25]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 [26] ,虽古五帝、三王、五伯 [27] ,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 [28] 不能,故以战续之 [29]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 [30] ,然后可建大功 [31]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 [32] ;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 [33] ,制海内,子元元 [34] ,臣诸侯 [35] ,非兵不可 [36] !今之嗣主 [37] ,忽于至道,皆惽 [38] 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 [39] 。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40] 。”

[1] 姚本 神农,炎帝号也,少典之子也。补遂,国名也。续:《后语》,辅遂。 [2] 姚本 蚩尤,九黎民之君子(子,刘、钱作好兵)也。 鲍本 涿鹿,属上谷。蚩尤,九黎氏之后,事见《史》。 [3] 姚本 翼善传圣曰“尧”。 鲍本 《书》止言忧之,岂尝伐之而不服邪?正曰:《书》,放驩兜。又尧伐驩兜,禹伐共工,见《荀子》。此游士之辞。下言五帝、三王,不能坐而致地,故以战续之,此不过欲售其攻战之说耳。凡《战国》言帝王事,类如此,皆不足辨。后放此。 [4] 姚本 仁圣盛明曰“舜”。驩兜、三苗皆国名。 鲍本 国名,缙云氏之后。正曰:事见《书》,不必泛引。 [5] 姚本 共工,官名也,霸于水火之间,任知训(一无训字)刑之后子孙也。 鲍本 伐,乃流之。 [6] 姚本 夏桀为无道,故成汤伐之。崇侯虎为纣卿士,道纣为恶,故文王伐之。纣淫虐,故武王伐之。 [7] 姚本 齐桓公小白,僖公之子也。用兵战而尚仁义,师诸侯朝天子,故曰“伯天下”。 鲍本 任,犹用也。作内政,寄军令是也。 [8] 姚本 恶,安也。 [9] 鲍本 毂,辐所凑也。相击而驰,言其众。补曰:毂击,说见《齐策》。 [10] 姚本 钱、刘本无“语”字。 鲍本 约亲也。补曰:《后语》注,结,音吉,此古韵协也。下文悉然。横,黄;态,替;浊, 玉反;聊,留;服,蒲北反;信,新;兵,聊莛反。 [11] 姚本 击一也。兵车之毂比相当,驰传言语相约结,使天下知同为一。 [12] 姚本 藏,戢也。 [13] 姚本 一作“饬”。餝,巧也。 鲍本 文,谓辨也。“餝”,“饬”同。 [14] 姚本 惑,疑也。 [15] 姚本 理,治也。 [16] 鲍本 科,程也。《集韵》,条,件也。 [17] 姚本 稠,多。浊,乱也。 鲍本 策,简也,大事书之。稠,多也,言有司文书多,阅者昏乱。 [18] 姚本 上下,君臣也。刑罚失中故相愁。愁(钱、刘作“愁怨”)则民无所聊赖者也。 鲍本 《集韵》,聊,赖也。 [19] 姚本 愈,益也。 鲍本 文章,法理。正曰:章亦明也。谓明著之言,章显之理。下句“文辞”,谓辞之文者。三语文势同。 [20] 姚本 息,休。 鲍本 伟,奇也。补曰:伟,一作“伪”。 [21] 鲍本 游说也。正曰:明言者,教令;辩言者,游说;文辞者,书策。明言章理,即科条既备;辩言伟服,即言语相结;繁称文辞,即书策稠浊。 [22] 姚本 去本事末,多攻文辞以相加诬,故曰,天下不治也。 [23] 姚本 不能使天下相亲也。 [24] 姚本 死士,勇战之士也。 鲍本 敢死之士。 [25] 姚本 缀,连也。厉,利也。利其兵器,致其胜功于战斗之场也。 鲍本 《集韵》,厉,严也。正曰:厉,即砺。效,致其功也。 [26] 姚本 徒处、安坐,不修其兵事,欲以利国广地,不可得者也。 鲍本 徒,犹空也。言无所为。 [27] 姚本 刘、钱无“五伯”字,集有。 [28] 姚本 势,力也。 [29] 姚本 续,犹备其势也。 [30] 姚本 攻,击。橦,刺。 鲍本 “橦”作“撞”。○ 迫,近也。杖,如杖剑。戟,谓持戟,戟有支矛。撞,手捣也。正曰:杖,持执也,直亮反。戟有支兵。 [31] 姚本 建,立。 [32] 姚本 故仁义而行,故强于内也。 鲍本 论战故独言义。 [33] 姚本 诎,服也。 鲍本 《集韵》,凌,侵尚也,当从仌。 [34] 姚本 子,爱也。元元,善也。钱、刘止一“元”字。 鲍本 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 [35] 鲍本 言敌国,又言诸侯,则侯非其敌者。 [36] 姚本 《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故服诸侯,非兵不可也。 [37] 鲍本 时君,皆继世者也。 [38] 姚本 惽,不明也。 [39] 鲍本 沉,犹溺。溺,谓为所胃没。 [40] 姚本 固,必也。必不能行霸事。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1] 。黑貂之裘弊 [2] ,黄金百斤尽 [3] ,资 [4] 用乏绝,去秦而归 [5] 。羸縢履 [6] ,负书担橐 [7] ,形容枯槁,面目犁黑 [8] ,状有归 [9] 色。归至家,妻不下纴 [10] ,嫂不为炊 [11] ,父母不与言。苏秦喟 [12] 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 [13] 数十,得《太公阴符》 [14] 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15] 。读书欲睡,引锥 [16] 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1] 姚本 苏秦之说,不见用也。 [2] 姚本 弊,坏也。 鲍本 貂,鼠属,大而黄黑,出丁零国。 [3] 姚本 苏秦仕赵,赵王资貂裘、黄金,使说秦王,破关中之横,使与赵同从,从则相亲也。秦王不肯从,故苏秦用金尽,而貂裘坏弊也。 [4] 鲍本 资,货也。 [5] 姚本 归洛阳也。 [6] 鲍本 “羸”作“赢”。○ 《方言》,“担”,齐、楚、陈、宋曰“ ”,通作“赢”。縢,缄也。 ,屐也。正曰:一本“赢縢”,是。“赢”与“缧”、“累”字通用,伦追反。《易》,“赢其角,赢其瓶”。孔颖达云,拘累缠绕也。《诗》“邪幅在下”注,如今行縢,即《礼》所谓偪也。注说下与履 不伦,而担囊又已言矣。《史》“虞卿蹑 ”注,草履也。“ ”与“ ”通。 [7] 姚本 橐,囊也。无底曰囊,有底曰橐。 鲍本 “橐”作“囊”。○ 高注,橐,囊也。然则此字原作“橐”。从此说,则上“縢”字当从巾,囊也。橐无底,囊有底。正曰:一本作“橐”。高注,“橐”、“囊”通言。 [8] 鲍本 “犁”作“黧”。○ 《集韵》,黧,黑黄色。正曰:黧,黑色,《集韵》误,见《魏策》。补曰:古字“黧”、“犁”通借。 [9] 姚本 归当终愧。愧,惭也。音相近,故作归耳。 鲍本 “归”作“愧”。○ 补曰:当作“愧”。 札记 丕烈案:此不得辄改,高注即其证矣。 [10] 鲍本 机缕也。不下,言自若。 [11] 姚本 不炊饭也。 [12] 鲍本 “喟”下有“然”字。○ 喟,太息也。 札记 今本“喟”下有“然”字。 [13] 鲍本 箧,藏也。 [14] 鲍本 《汉志》有《阴符经》。正曰:《阴符经》恐非此所指。《索隐》云,《阴符》是太公兵法。 [15] 姚本 简,汰也。练,濯,濯治(刘、钱无“濯治”二字,集、曾有)。《阴符》中奇异之谋,以为揣摩。揣,定也。摩,合也。定诸侯使雠其术,以成六国之从也。 鲍本 简,犹择;练,湅帛也。取其熟。揣,量;摩,研也。游说之术,或量其情,或研切之。 [16] 鲍本 锥,锐也,针之类。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 [1] ,见说赵王 [2] 于华屋之下 [3] ,抵 [4] 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 [5] 。受相印,革车 [6] 百乘,绵绣千纯 [7] ,白壁 [8] 百双,黄金万溢 [9] ,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10]

[1] 姚本 阙塞名也。 鲍本 摩,言切近过之。阙名未详。 [2] 鲍本 肃侯。 [3] 姚本 华,夏。华屋(钱、刘作“华屋,夏屋”),山名也。言赵王屋清高似山也。 鲍本 见说,见而说也。华,高丽也。 [4] 姚本 抵,据也。 鲍本 《集韵》,抵,侧击也。 [5] 姚本 武安,赵邑,今属广平。 鲍本 补曰:《正义》云,潞州武安县。 [6] 姚本 革车,兵车。 [7] 姚本 纯,束也。 鲍本 《集韵》,四端曰纯。正曰:徒本反。 [8] 鲍本 “壁”作“璧”。○ 补曰:璧,玉环也。肉倍好曰璧。 [9] 姚本 万溢,万金也。二十两为一溢也。 鲍本 “溢”作“镒”。○ 一镒四十四两。 [10] 姚本 约合关东六国之从,使相亲也。散关中之横,使秦宾服也。故曰抑强秦也。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1]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2]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 [3] 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 [4] 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 [5] 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 [6] ,黄金万溢 [7] 为用 [8] ,转毂连骑 [9] ,炫熿 [10] 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11] ,使赵大重 [12]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 [13] 、桑户棬 [14] [15] 之士耳 [16] ,伏轼 [17] 撙衔,横历天下 [18] ,廷说 [19] 诸侯之王 [20] ,杜 [21] 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22]

[1] 鲍本 六国之关不通秦也。正曰:即所谓秦兵不敢窥函谷关者。 [2] 鲍本 决,言用之不疑。策,谋也。 [3] 姚本 贤,犹厚也。 鲍本 贤,犹胜。 [4] 姚本 式,皆用也。 [5] 鲍本 廊,东西序。庙,以尊先祖。人君之居,谓之岩廊庙堂,尊严之称。正曰:文颖云,廊,殿下外屋。颜师古云,堂下周厢,又岩廊高屋也。愚按,此言宫与庙也。“庙堂”字见《徐乐梅福传》。刘向《九叹》王逸注,人君为政、举事告宗庙,议于明堂。今人称宰相为庙堂,盖误。 [6] 姚本 隆,盛。 鲍本 苏秦隆盛之时。 [7] 鲍本 补曰:此书“溢”、“镒”通。 [8] 姚本 经用。 [9] 鲍本 后车之盛。正曰:车骑之盛。 [10] 姚本 炫熿也,犹焜光也。 鲍本 光耀也。 [11] 姚本 风,化也。 鲍本 以草偃为喻也。 [12] 姚本 重,尊也。使天下诸王侯尊赵王也。 鲍本 为从主,诸侯尊之。 [13] 鲍本 凿垣为门。补曰:掘即窟,古字通。《齐策》“掘穴穷巷”。《邹阳书》“伏死掘穴”。《楚策》亦有。 [14] 札记 今本“棬”误“卷”。 [15] 鲍本 枢,门牝也,楺木为之,如棬。棬,屈木盂也。 [16] 姚本 棬,楺桑条假以为户枢耳。 [17] 鲍本 车前横木。 [18] 姚本 衔,勒也。历,行也。 鲍本 《集韵》,撙,挫也,盖犹顿。衔,勒也。历,遇也,犹横行。 [19] 鲍本 犹庭教云。 [20] 鲍本 “王”作“主”。○ 札记 今本“王”误“士”。 [21] 鲍本 杜,犹塞。 [22] 姚本 伉,当。钱、刘,一作“抗”。 鲍本 “之”下无“能”字。○ 《集韵》,匹也。正曰:姚云,钱、刘作“抗”,当也。一本“天下莫之能伉”。“伉”、“抗”,古字通。

将说楚王 [1] ,路过洛阳 [2] ,父母闻之,清 [3] 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 [4] 三十里 [5]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 [6] ,四拜自跪而谢 [7] 。苏秦曰:“嫂,何前倨 [8]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9] [10] 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 [11] ,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12] !” [13]

[1] 鲍本 威。 [2] 鲍本 汉为河南郡。 [3] 鲍本 清,汛扫也。 [4] 鲍本 迎于郊。 [5] 姚本 张,施也。设,置也。施乐置酒,远迎上郊邑培也。 [6] 姚本 蛇行匍匐,勾曳地也。 鲍本 蛇不直行。伏,音匐。匍匐,伏地也。 [7] 姚本 谢前不炊之过也。 鲍本 《集韵》,跪,小拜也。既拜复膝地。 [8] 鲍本 倨,不避也。 [9] 鲍本 谯周曰,秦字季子。正曰:司马贞曰,此嫂呼小叔为季子,未必字也。 [10] 鲍本 无“之”字。○ [11] 姚本 不以为己子也。 [12] 姚本 信不可轻忽,故曰“乎哉”。 鲍本 “可”下有“以”字。○ 忽,轻也。 [13] 鲍本 此《策》,《史》略同。合从,在赵肃侯十六年,此四年。彪谓: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于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夸嫂妇。而此《史》极口称颂之,是亦利禄徒耳,恶睹所谓大丈夫之事哉?正曰:按《史》,秦出游数岁,困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笑之。于是得《周书阴符》读之,以出揣摩。乃求说周显王,弗信。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之赵,奉阳君弗说之。去就燕,文侯资之。至赵,奉阳君死,乃说肃侯合从。说楚后,还过洛阳,显王除道郊劳。与《策》小异。

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 [1] 曰:“苏秦欺 [2] 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复东山 [3] 之君,从以欺 [4] 秦。赵固负 [5] 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 [6] 乎诸侯。诸侯不可一 [7] ,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 [8] 明矣 [9]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10] ,吾欲使武安子起 [11] 往喻 [12] 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 [13] 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 [14] 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 [15] 。”秦惠王曰:“受命 [16] 。” [17]

[1] 姚本 秦惠王,孝公子也。寒泉子,秦处士也。 [2] 鲍本 欺,诈也。言以虚声恐之。 [3] 姚本 东山,山东。 鲍本 “东山”作“山东”。○ 补曰:当作“山东”。 札记 丕烈案:鲍改、吴补皆非也。高注即其证矣。 [4] 姚本 欺,诈也。 [5] 姚本 负,恃也。 [6] 姚本 约,谋约也。 [7] 姚本 一,同也。 [8] 鲍本 “之”作“亦”。○ 札记 今本下“之”字作“亦”。 [9] 姚本 续:李善引作“俱上于栖亦明矣”。 鲍本 连,谓绳系之。栖,鸡所宿也。 [10] 姚本 含,怀也。 [11] 姚本 武安子起,秦将白起。 [12] 鲍本 “喻”,“谕”同,告也。告诸侯以不可一之意。 [13] 姚本 堕,坏也。 鲍本 败城邑曰堕。 [14] 鲍本 称国家之美。正曰:能美善我国家。 [15] 姚本 张仪,魏人也,仕秦以为客卿。 鲍本 魏人,仕秦。惠五年为客卿。 [16] 姚本 受寒泉子之教。 [17] 鲍本 按,起以昭二十九年为武安君,自合从至是五十七年矣。所称武安子起,谬也。正曰:起,号武安君。此云武安子,必别一人。上既言武安子起,而下止言武安子,盖“起”字属下文。李牧亦封武安君。如此名不一。且张仪死于秦武王时,与白起战胜攻取,时不相及。补曰:使诸侯之“使”,去声,余如字。

泠向谓秦王 〔校一〕

〔校一〕 此篇姚本与《秦惠王谓寒泉子》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泠向 [1] 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 [2] 攻宋也 [3] 。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4] 。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 [5] 。齐必重于王 [6] ,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 [7] 。王何恶 [8] 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9] 。”

[1] 姚本 泠,姓;向,名也。秦臣也。 鲍本 高注,秦人。今详为齐人。正曰:高注秦臣,《韩》、《赵策》亦有此人。 [2] 姚本 一作“故”。 [3] 姚本 以,犹使也。 [4] 姚本 晋国,魏都大梁也。宋在其东,若齐攻宋破之,则大梁危,不能复获其安邑。安邑在河东,近秦,秦可兼取,故安邑王之有也。 [5] 姚本 割,犹分也。交齐也。 [6] 鲍本 秦多得地,齐畏其强,故重之。 [7] 鲍本 燕、赵交于秦,故齐必恐。 [8] 鲍本 恶,皆去音。 [9] 姚本 向言以秦王之聪明为先自知之,故不言道也。 鲍本 言秦自知攻宋之利。

张仪说秦王

张仪 [1] 说秦王 [2] 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3]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 [4] 亦当死。虽然 [5] ,臣愿悉 [6] 言所闻,大王裁 [7] 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 [8] ,连荆 [9] 固齐 [10] ,收余韩 [11] 成从,将西南 [12] 以与秦为难 [13] 。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 [14] !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 [15] 不盈,囷仓 [16] 空虚,悉其士民,张军 [17] 数千百万 [18] ,白刃在前,斧质在后, [19] 而皆去走,不能死 [20] ,罪 [21] 其百姓不能死也 [22] ,其上不能杀也 [23]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24]

[1] 鲍本 无“张仪”二字。○ 补曰:误,当作“韩非”。 [2] 姚本 秦惠王也。续:《韩非子》第一篇《初见秦》文与此同。鲍本此上原有“张仪”字,而所说皆仪死后事,故删去。“说”云者,犹《西周·谓齐王》之比。正曰:王应麟云,姚氏谓《韩非子》第一篇,吕成公《丽泽集》文取此。鲍失考。愚按,集文所谓非上书请破天下从,即此。非以韩王安称藩使秦,始皇十三年也。次年见杀。今以《韩子》考其言,而《策》文义胜者,不复。 札记 丕烈案:此当各依本书。刘向次第在此,而高注云秦惠王。详其意,皆不以为韩非也。 [3] 姚本 知可言利国安君而不言,故曰不忠。 [4] 鲍本 审,悉也。补曰:《韩子》“审”作“当”,胜。不当,即上云不智也。 [5] 鲍本 言己未能如言。 [6] 鲍本 悉,详尽也。 [7] 姚本 裁,制也。 [8] 姚本 阴,小。阳,大。 鲍本 阴,北。阳,南。 [9] 鲍本 楚也。始皇讳其父名,故称曰荆。知此书始皇时人作。 [10] 鲍本 时由东国齐、楚为大,故从。人连结之,恃以为固。 [11] 鲍本 韩时弱,多丧地,今存者,其余也。 [12] 鲍本 补曰:《韩》作“面”,是,下文有。 [13] 姚本 难,犹敌也。 鲍本 赧五十九年,与诸侯从,此五十一年。 [14] 鲍本 此,谓从。补曰:《韩子》作“二亡”,无“以逆攻顺者”一句。 札记 丕烈案:今《韩子》是“三”字。 [15] 鲍本 府,文书藏;库,兵车藏。今详凡有藏者,皆得称也。正曰:府库藏货财,对下“囷仓藏谷粟”言。 [16] 鲍本 囷,圆廪。正曰:高注,圆曰囷,方曰仓。 [17] 姚本 曾作“张军声”。 鲍本 张,去音。正曰:平声亦通。 [18] 鲍本 补曰:《韩》此下云,“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札记 丕烈案:此当各依本书。 [19] 鲍本 诛不进战者,故在后。 [20] 姚本 一本有“也”字。 鲍本 不战也。补曰:《韩》,“怯而却走,不能死也”。 [21] 鲍本 “罪”作“非”。○ 言亦杀之。补曰:《韩》正作“非”。一本“而皆去之不能死”。《韩》“而却走,不能死也”。皆当从《韩》,胜。 [22] 姚本 钱、刘本无此七字。曾、集有。 [23] 鲍本 无“其上不能杀也”六字。○ 补曰:一本“其上不杀也”,《韩》“上不能故也”。皆当从《韩》,胜。 [24] 姚本 民不为尽节致死。《传》曰“赏罚无章,何以沮劝”,此之谓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 [1] 相事也 [2]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 [3] ,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 [4] ,犯白刃,蹈煨炭 [5] ,断死于前者比是也 [6] 。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 [7] ,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 [8] 。一可以胜十 [9] ,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 [10]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11] 。以此与天下 [12] ,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 [13] 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 [14] ,士民病 [15] ,蓄积索 [16] ,田畴荒 [17] ,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 [18] ,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 [19] ,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1] 姚本 曾作“有功无功”。 [2] 鲍本 “不攻”下补“耳”字,“攻相”作“相攻”。○ 言秦有不攻耳,无敢与相攻者。正曰:《韩》作“有功无功相事也”。 札记 丕烈案:“不”当作“又”,形近之讹,《策》文多用“又”为“有”。 [3] 鲍本 衽,衣衿。 [4] 鲍本 此顿,下也。《集韵》,徒,空手。裼,袒也。正曰:顿,踊也。徒,谓空,露袒;裼,露臂也。 [5] 鲍本 煨,盆中火。补曰:《韩》,“ 炭”。 [6] 鲍本 “比”下补“比”字。○ 以死自断。比,次也。言如是者,相次不一。正曰:《韩》作“皆”,是。“比”盖“皆”之讹。 [7] 姚本 死生异也。 鲍本 言死难。补曰:“断死生”之“断”,都玩反;“断长”之“断”,睹缓反。前后同。 [8] 姚本 奋,勇也。 鲍本 奋,言勇不顾死。补曰:《韩》,“贵奋死也”。 札记 丕烈案:“死”字,《策》文当无。高注可证。 [9] 鲍本 “胜”作“合”。○ 与敌合斗。补曰:四“合”字,一本皆作“胜”。《韩》作“对”,当也,义长。 [10] 鲍本 名,言有勇决之称。 [11] 鲍本 秦有断死之利,诸侯有不死之害,故不如秦。正曰:利害是总言。 [12] 鲍本 与,言与之争。 [13] 姚本 当,敌。 鲍本 当,相值也。 [14] 鲍本 此顿,言其劳弊。 [15] 姚本 病,困也。 [16] 姚本 索,尽也。 [17] 姚本 垦不治也。 鲍本 畴,耕治之田。 [18] 姚本 威德不能怀也。 [19] 姚本 异,怪。 鲍本 犹言无他事。

“臣敢言往昔。昔者 [1] 齐南破荆,中破宋 [2] ,西服秦 [3] ,北破燕 [4] ,中使韩、魏之君 [5] ,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 [6] ,济清河浊 [7] ,足以为限 [8] ,长城、巨坊 [9] ,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 [10] ,一战不胜而无齐 [11] 。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12]

[1] 鲍本 补曰:《韩》,“臣敢言之往者”,盖两“昔”字,因“者”字讹衍。当从《韩》,胜。 [2] 鲍本 闵二十八年。补曰:《韩》,“东破”,是。 [3] 鲍本 荆、秦事未详。正曰:“齐南破荆”以下以地势言之,非以年之先后也。齐宣王二十五年与五国攻秦,湣王十六年与韩、魏伐秦,十一年与韩、魏伐楚,十三年与秦、韩、魏败楚。 [4] 鲍本 十五年。正曰:齐宣王二十九年,伐燕取之。 [5] 鲍本 两国从其役。 [6] 鲍本 以诏令令天下,时未称诏,此《秦史》之言耳。正曰:诏告命令也。下文“诏之”,及后《策》“赵王之教,诏之使者”、“明诏”之类。 [7] 姚本 济水清,河水浊。一作“诏令天下,齐清济浊河”。 鲍本 补曰:《韩》作“齐之清济浊河”,与下文协,语胜。 札记 丕烈案:《燕策》云,“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亦见《史记·苏秦传》,皆可证也。 [8] 姚本 限,难也。 鲍本 东郡寿张注,泲上有朐城。又平原有鬲津、般河,皆近齐。正曰:《书蔡传》,济水自郑以东,贯滑、曹、郓、齐、济、青以入于海。自郓以下皆齐地也。《正义》云,黄河从洛、魏二州界北流入海,亦齐西北界。《左传》,“齐履西至于河”。 [9] 姚本 钱、刘“坊”作“防”。 鲍本 “坊”作“防”。○ 《苏秦传》注,济北卢县有防门,又有长城,东至海。《后志》注,防门,即巨防。补曰:长城西头在济州平阴县界。《太山记》云,太山西有长城,缘河,经太山,余一千里,至琅琊台入海。 札记 丕烈案:《韩子》是“防”字。《史记》同。 [10] 鲍本 上所谓“南破”、“中破”之类。正曰:谓四面及中受兵。 [11] 鲍本 燕昭入临淄事。 [12] 姚本 胜则存,败则亡。胜败若此,故曰“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 [1] 、江南 [2] 。荆王 [3] 亡奔 [4] [5] ,东伏于陈 [6] 。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 [7] 。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 [8] ,中 [9] 陵三晋 [10] 。然则是一举 [11] 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 [12] 。而谋臣不为 [13] ,引军而退,与荆人和 [14] 。今 [15] 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 [16] ,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 [17] 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 [18] 而军华下 [19] ,大王以诈破 [20] 之,兵至梁郭 [21] ,围梁数旬 [22] ,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 [23] 。举魏,则荆、赵之志 [24] 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 [25] 。赵危而荆孤。东以强 [26] 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 [27] 。是故兵终身暴灵于外,士民潞 [28] 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1] 姚本 续:《史记》引《战国策》作五渚。 [2] 姚本 郢,楚都也。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 鲍本 《扬州记》,太湖,一名湖亭,一名震泽,一名洞庭。按,熊绎都丹阳。文王徙江陵,是为郢都。昭王徙郢,所谓故郢。又自郢徙鄀,与鄢为五。《史》多言鄢、郢。《齐策》“鄢、郢者,楚之柱国”,知鄢亦为都。江南,即《汉志》楚地所谓江南地远者也。补曰:大破荆,在昭王二十九年,楚顷襄之二十一年。正曰:洞庭在巴陵,见《楚》、《魏策》,即此。 《路史》,熊绎初封丹阳,今秭归。武徙枝江,亦曰丹阳。楚文都南郢,即江陵,又谓故郢。昭王避吴迁鄀,今宜城,为北郢,即郢州。惠王迁鄢,在宜城。曾氏谓屈瑕乱鄢以济者,鄀、鄢非久都。故惠王末,墨翟重茧趋郢。宣王时,王宫遇盗,郢军见黜。怀王入秦,齐使郢中立王,皆昭、惠后。愚按,《楚辞·哀郢》,庄辛说襄王,郢都必危,白起拔郢,始徙陈。知怀、襄之世,亦仍都南郢也。考烈王徙寿春,命曰郢。又《年表》考烈徙都巨阳。《大事记》谓,春申君用朱英策,自陈徙寿春,不云自巨阳也。据此,楚不止五都,鲍因误文。又以其时在徙陈前,故徙陈以下不论,而其说亦不明,故为正之。《正义》云,江南在豫章、长沙南楚之地。 《韩》“五都”作“五湖”。《史·苏秦传》五渚注引《策》文洞庭、五渚,谓此“渚”乃“湖”之讹。《燕策》亦有“五渚”字。按《策》既言袭郢,而五都郢在其中,“都”字必误,当从《韩》。“五湖”说不一。《索隐》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又说,太湖、射阳、青草、丹阳、宫亭。宫亭即彭蠡。张勃《吴录》谓,太湖别名,或说太湖中自有五湖。 札记 丕烈案:吴说未是。此《策》五都即《燕策》及《苏秦传》之五渚。“都”、“渚”同字也。五渚说在《集解》、《索隐》。 [3] 鲍本 顷襄。 [4] 姚本 曾作“亡命”。 [5] 鲍本 无“奔”字。○ 札记 丕烈案:《韩子》作“荆王君臣亡走”。 [6] 鲍本 见《白起传》。 [7] 鲍本 拔其国如举物然,言易也。 [8] 姚本 言(钱、刘下有“秦”字)以强于齐、燕也。 鲍本 强于二国。正曰:《韩》“强”作“弱”,是。下有。 [9] 姚本 刘,下有“以”字。 [10] 姚本 三晋,赵、韩、魏也。 [11] 鲍本 举,犹行。 [12] 姚本 可使韩、魏。 鲍本 使之朝秦。 [13] 姚本 不为此谋也。 [14] 姚本 和,平也。 [15] 姚本 一作“令”。 鲍本 “今”作“令”。○ 札记 丕烈案:《韩子》是“令”字。 [16] 鲍本 为木主社。 [17] 鲍本 补曰:《韩》“无”作“失”,下并同。 [18] 鲍本 比,密也。言其志亲。 [19] 姚本 华下,华山之下也。 鲍本 即华阳之战。 [20] 鲍本 补曰:“诈”,《韩》作“诏”,是。下同。 [21] 鲍本 “郭”作“都”。○ 正曰:《韩》本文。 [22] 姚本 梁,大梁,魏王所都也。 [23] 鲍本 梁以都言,魏全国也。 [24] 鲍本 魏居二国之中,而为与国。故举魏,则二国不通。 [25] 鲍本 赵尤近秦。 [26] 鲍本 补曰:见上。 [27] 姚本 穰国(钱、刘本无“国”字)侯,魏人也。治,犹相也。穰侯相秦,欲兴秦而安魏。故曰欲成两国之功也。 鲍本 秦及穰侯所封也,如封刚寿以广陶之类。 [28] 姚本 潞,羸于内。 鲍本 “灵”作“露”。○ 潞,即露耳,故高注为羸。补曰:《韩》作“疲”。 札记 今本“灵”作“露”,鲍本作“露”。丕烈案:《策》文作“灵”,不与《韩子》同,《韩子》是“露”字。此当各依本书。《策》文下句言“潞病”,“潞”、“露”同字,此句不得更言暴露。“灵”者,“零”之假借;“暴”谓“日”,“灵”谓“雨”也。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 [1] 民之所居也。其民轻 [2] 而难用 [3] ,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 [4] ,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 [5] ,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 [6] ,大王以诈 [7] 破之 [8] ,拔武安 [9] 。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 [10] ,贵贱不相信 [11] ,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 [12] ,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 [13] ,降代、上党 [14] 。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 [15] ,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 [16] ,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 [17] 为秦矣 [18] ,东阳 [19] 河外 [20] 不战而已反为齐矣 [21] ,中呼池 [22] 以北 [23] 不战而已为燕矣 [24] 。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 [25] 。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 [26] 魏,挟 [27] 荆,以东 [28] 弱齐、燕,决白马之口 [29] ,以流 [30] 魏氏 [31] 。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 [32] 。大王拱手以须 [33] ,天下遍随而伏 [34] ,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 [35] ,地 [36] [37] 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 [38] ,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 [39] [40] 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栗而却 [41] ,天下固量秦 [42] 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 [43] ,大王又并军而致 [44] 与战,非能厚 [45] 胜之也,又交罢却 [46] ,天下固量秦 [47] 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 [48] 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 [49] ,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 [50] ,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 [51] ;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52]

[1] 鲍本 补曰:《韩子》注,赵都邯郸,燕之南,齐之西,魏之北,韩之东,故曰中央。兼四国之人,故曰杂。 [2] 鲍本 轻,则其志不坚。 [3] 鲍本 “用”下有“也”字。○ 札记 丕烈案:《韩子》有。 [4] 姚本 赵王都邯郸,无险固,故曰不便。 鲍本 无险隘故。正曰:非无险隘。上云“中央之国”,此云“不便”,此以大势言之。 [5] 姚本 野民曰氓。 [6] 鲍本 冯亭事。 [7] 鲍本 补曰:“诏”字。 [8] 姚本 刘,下有“兵”字。 [9] 姚本 赵括封于武安,(曾更有“武安”字)君将赵四十万众拒秦,秦将白起坑括四十万众于长平下,故曰武安。 鲍本 此杀赵括事,在四十七年。 [10] 姚本 上下,君臣也。 [11] 姚本 贵,谓卿;贱,谓士。 [12] 鲍本 冀州国。完之者,欲急取修武、上党诸郡置之去也。正曰:《韩》作“筦山东河间”。 [13] 姚本 修武,赵邑(一本有“也”字),合属河内。羊肠,塞名也。 鲍本 补曰:“逾羊肠,降代”,《韩》作“逾华绛”。 札记 丕烈案:《策》文“羊肠”,高注可证。 [14] 姚本 代属赵。上党属韩。 [15] 鲍本 补曰:“三十六”,《韩》作“四十六”;“十七”,《韩》作“七十”。 [16] 姚本 甲,铠。苦,劳。 [17] 姚本 曾,下有“反”字。 [18] 姚本 为,犹属也。 [19] 鲍本 属清河。 [20] 鲍本 滹沱河之外。正曰:苏秦说赵云,“东有清河”;张仪说赵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邯郸之东”,即此河也。东阳既属清河,不得为他说矣。 [21] 鲍本 此本赵所得齐地,今赵弱,故齐复取之;取之,则益弱矣。 [22] 姚本 “池”,续作“沲”。 鲍本 “池”作“沱”。○ 正曰:古“沱”通。《史弟子传》“滂池”。补曰:《韩》“中山呼池”。 札记 丕烈案:今《韩子》是“池”字。 [23] 鲍本 中,言中分之呼池。在代卤城。 [24] 鲍本 燕乘败取之。 [25] 鲍本 无“荆魏不能独立”六字。○ [26] 姚本 蠹,害也。 鲍本 蠹者,病其中也。 [27] 鲍本 补曰:《韩》作“拔”。 札记 丕烈案:“拔”字误,“挟”当是“狭”。后《策》文“省攻伐之心”,《新序》作“挟战功之心”,字与此同。 [28] 鲍本 补曰:《韩》作“东以弱齐强燕”。 [29] 姚本 白马,津名。 鲍本 《张仪传》“守白马之津”。津在东郡。 [30] 鲍本 补曰:《韩》作“沃”。 札记 丕烈案:《策》文“流”,高注可证。 [31] 姚本 魏氏,今魏郡县也。流,灌也。 [32] 姚本 从者,山东六国。从败,不成也。 鲍本 合从者。 [33] 鲍本 “须”,“胥”同,待也。 [34] 鲍本 “遍”作“编”。○ 补曰:《韩》作“败也”。编,言众随而伏降矣。以绳次物曰编。 札记 吴氏补曰,《韩》作“败也”、“须之”、“编随而服矣”。丕烈案:此类皆当各依本书。 [35] 鲍本 谓先世所创。 [36] 姚本 刘作“伯王业也”。 [37] 鲍本 地与相王之尊。正曰:《韩》“尊”作“曾”。刘辰翁谓,“地”犹“第”。皆失考。 [38] 姚本 亡国,谓赵也。 鲍本 亡国,以长平之败,言赵。 [39] 鲍本 无“卒”字。○ 补曰:《韩》此下有“士卒”字。 [40] 姚本 一作“以”。 鲍本 “乃”作“以”。○ 札记 丕烈案:《韩子》是“以”字。 [41] 姚本 却,退也。 鲍本 且怒且惧而退。补曰:《韩》作“弃甲负拏,战竦而郤天下”。 札记 《策》文有“却”,高注可证。 [42] 姚本 钱本有“之”字。 [43] 姚本 李下,邑名,在河内也。 鲍本 《后志》,河内有李城,赵封李同之父于此。补曰:《韩》作“孚下”。 札记 丕烈案:《策》文“李”,高注可证。 [44] 姚本 一作“至”。 鲍本 致,言极力。 札记 今本“致”作“至”。丕烈案:作“至”,即与姚校矛盾也。《韩子》是“至”字。 [45] 姚本 厚,大也。 [46] 鲍本 交,言秦与赵俱罢兵而退。 [47] 姚本 一本有“之”字。 [48] 鲍本 极,言度其力之所至。 [49] 鲍本 合从也。 [50] 姚本 顿,罢也。病,困也。 [51] 姚本 圆曰囷,方曰仓。虚,不实(一本下有“也”字)。 [52] 姚本 虑,谋也。

“且臣闻之,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1]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 [2] ,帅天下将 [3] [4] 百万,左饮于淇谷 [5] ,右饮于洹水 [6] ,淇水竭而洹水不流, [7] 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 [8] 甲三千领,战一日 [9] ,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 [10] [11] 。智伯帅三国之众 [12] ,以攻赵襄主于晋阳 [13] ,决水灌之,三年 [14] ,城且拔矣 [15] 。襄主错 [16] 龟,数策占兆 [17] ,以视利害,何国可降 [18] ,而使张孟谈 [19] 。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 [20] ,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 [21] 之功 [22] 。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23] 。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24]

[1] 姚本 苟,诚也。 [2] 鲍本 元作“下”。补曰:《韩》作“子”。 [3] 鲍本 无“甲”字。○ 补曰:一本“将甲”。 [4] 札记 丕烈案:《韩子》作“将帅天下,甲兵百万”。 [5] 鲍本 河内共,淇水所出。 [6] 鲍本 《苏秦传》注,出林虑。《项纪》注,在安阳县北。《前》、《后志》,在良乡东南。 [7] 鲍本 亦竭也。 [8] 鲍本 绢素为之,非金革也。正曰:素,以色言。 [9] 姚本 一日,甲子之日也。太公望为号,到牧野,便克纣,故曰“一日”。 鲍本 以甲子日战,遂克之。 [10] 姚本 刘,无“不”字。 [11] 姚本 伤,愍也。 鲍本 伤殷之亡耳。正曰:《韩》作“莫伤”。 [12] 姚本 三国,晋(曾、集“晋”作“智”)、韩、魏也。 [13] 姚本 襄主,赵襄子也。大夫称主。晋阳,赵氏邑也。 [14] 鲍本 补曰:《韩》作“三月”。《赵策》亦两云“三年”。 [15] 姚本 且,将也。 [16] 鲍本 “错”,“措”同,置也。补曰:“错”,《韩》作“钻”。 [17] 姚本 策,蓍也。兆,占龟兆也。 鲍本 灼龟折处曰兆。 [18] 姚本 何国可降,使为反间。 鲍本 三国中,孰为可降。 [19] 姚本 张孟谈,赵襄子臣也。 鲍本 赵之谋臣。 [20] 鲍本 使韩、魏背之。 [21] 鲍本 “子”作“主”。○ 札记 今本“子”作“主”。丕烈案:《韩子》作“以复襄主之初”。 [22] 姚本 潜行,私行。两国,韩、魏也。智伯与韩、魏攻襄子,张孟谈辞于韩、魏,魏与赵同,故曰“反智伯之约”也。国犹军,(一本有“攻”字)智伯之军,而破以杀其身,故曰“以成襄主之功”也。 [23] 姚本 无如秦国安固者也。 [24] 姚本 与天下争,可并而有。

“臣昧死 [1] [2] 见大王,言所以举 [3] 破天下之从 [4] ,举赵亡韩 [5] ,臣荆、魏,亲齐、燕 [6] ,以成伯王之名 [7] ,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 [8] ,以主为谋 [9] 不忠者 [10] 。”

[1] 鲍本 自言不知死所。 [2] 姚本 刘,作“臣愿望”。 [3] 姚本 一本无“举”字。 鲍本 补曰:《韩》无此字。 札记 丕烈案:《策》文当本作“一举”,脱“一”字。“一举”下文有。 [4] 鲍本 举,谓一举。 [5] 鲍本 举,亦拔也。补曰:非言及于亡韩,是岂可不为寒心?甚矣,其忍也!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不忠于国者,亡韩之言当如之。 [6] 鲍本 二国去秦远,未可加兵,故亲之以宽兵力。其后秦灭诸国,二国独后亡,此故也。 [7] 姚本 成,立也。 [8] 鲍本 徇行以示人也。 [9] 姚本 曾,恐当作“主谋”。 鲍本 无“为谋”两字,“忠”下有“于国”二字。○ 补曰:《韩》“以为为王谋不忠者”。 札记 丕烈案:今《韩子》不重“为”。 [10] 鲍本 主言以为首恶。彪谓:此士论事,深切著明,孙卿不如。秦所以取天下,盖行其说也。而史失其人,猥以张仪名之,惜哉!所称谋臣,范雎也。正曰:韩非,师荀卿者也。其术不主于卿,卿论兵以附民为要,以仁义为本,以禁暴除害为务,非而有是言欤?大意不过欲极威怒,而务攻取耳。鲍既考之不精,且谓卿不如,谬矣。补曰:苏氏论荀卿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韩非此书历诋秦之谋臣,盖指魏冉、范雎之徒。他日谓申不害徒术无法,公孙鞅徒法无术,张仪以秦徇韩、魏,甘茂以秦徇周,穰侯、应候攻他国以成其私封,所诋者,亦非一人。其刚愎不孙,自许太过,则亦卿之风也。终以忤李斯、短姚贾而杀其身。太史公谓非知说之难,而不能自脱,可以为骋说者之戒矣。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1] 。左成谓甘茂曰:“子不 [2] 予之。魏不反秦兵 [3] ,张子不反秦 [4] 。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 [5] 。张子不去秦 [6] ,张子必高子 [7] 。”

[1] 鲍本 时将相魏。 [2] 鲍本 “子不”作“不如”。○ 札记 今本“子不”作“不如”。 [3] 鲍本 谓败而死伤多。 [4] 姚本 言魏以秦兵战,死亡之而不反,则张仪亦惧诛,不敢反秦也。 鲍本 谓秦以丧兵诛之。 [5] 姚本 魏用秦兵战,得反之,则张仪有功于魏,故得志。得志于魏,亦不反于秦也。 鲍本 惧秦疑其厚魏。 [6] 鲍本 去,犹舍也。仪虽为魏,犹有得秦之心。 [7] 姚本 高,贵也。子,谓甘茂也。 鲍本 高,贵重也。高之者,欲茂以秦资之。正曰:刘辰翁云,不去秦,万一不行救魏也,亦必高茂之谊,高茂之忠。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 [1] 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2] 。”

[1] 鲍本 秦人。 [2] 姚本 钱云,“闻”旧作“问”。曾、刘、集亦作“问”。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1] ,塞 [2] 辕、缑氏之口 [3] ,当屯留之道 [4] ,魏绝南阳 [5] ,楚临南郑 [6] ,秦攻新城、宜阳 [7] ,以临二周之郊 [8] ,诛周主 [9] 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10] 。据九鼎,桉图籍 [11] ,挟天子以令天下 [12] ,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13] 。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14] ,弊兵 [15] 劳众不足以成名 [16]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 [17] 争于戎狄,去王业 [18] 远矣。”

[1] 姚本 三川,宜阳也。下兵,出兵也。 [2] 姚本 塞,断。 鲍本 补曰: ,胡贯反。 [3] 鲍本 《高纪》注, 辕、缑氏,险道,属河南。补曰:瓒云, 辕,险道,在缑氏东南。《索隐》云,缑氏以山为名。 [4] 姚本 屯留,今上党县。 鲍本 属上党。补曰:《正义》云,屯留,潞州县。道,即太行羊肠坂道也。 [5] 姚本 魏与南阳绝也。 鲍本 秦使之绝。 [6] 姚本 郑,今河南新郑也。 [7] 鲍本 新城属河南。补曰:《左传》僖六年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也。《大事记》“白起系韩新城”引《正义》云,在洛州伊阙县。又“秦、韩会新城”云,两周间。《地名注》引《正义》云,许州襄城县,古新城县也。按,芈戎华阳君又号新城君,则华阳在密者。此《策》以宜阳并言,地必连近,当是伊阙尔。 [8] 姚本 二周,东周、西周也。 [9] 姚本 周主,周君。 鲍本 诛,讨也。补曰:周主谓二君。 [10] 姚本 自知不可复救,必出其宝器,不敢爱惜也。 [11] 鲍本 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12] 姚本 令,教。 鲍本 号令指麾之。 [13] 姚本 钱本作“此不世之业也”。 [14] 姚本 续云:《新序》“长”字作“偷”,《后语》作“伦”字。 [15] 鲍本 “兵”作“名”。○ 补曰:一本“名”作“兵”。 札记 丕烈案:《史记》、《新序》皆作“兵”。 [16] 姚本 辟远,不足以成伯王之名。 [17] 姚本 顾,反也。 鲍本 顾,还视也,故为反义。 [18] 姚本 曾、钱、刘无“业”字。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 [1] ,务 [2] 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 [3] ,而王随之矣 [4]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 [5] 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 [6] 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 [7] 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8] ,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 [9] 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10]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 [11] ,危!臣请谒 [12] 其故:周,天下之宗 [13] 室也;齐 [14] ,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 [15] [16] 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17]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18]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19]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20] 。”

[1] 姚本 曾、钱、集本,“富国”作“国富”。 [2] 鲍本 务,趣也。正曰:务,专力也。 [3] 鲍本 三者于国,如人之有资货。 [4] 姚本 随,从也。 [5] 鲍本 “譬”作“避”。○ 札记 丕烈案:《史记》、《新序》皆作“譬”。 [6] 鲍本 缮,补也。正曰:《左传》隐元年“缮甲兵”注,治也,训切。 [7] 鲍本 “西”作“四”。○ 言四方之物蜀兼有之,故苏秦于巴、蜀、汉中独曰利。补曰:一本“西海”,《新序》同。 札记 丕烈案:《史记》亦作“西”,“四”字误。 [8] 鲍本 不贪暴,名也;得国,实也。 [9] 鲍本 劫,胁止也。 [10] 鲍本 韩无罪而伐之,不义也。 [11] 鲍本 天下皆有尊周之志。正曰:《史》,“攻天下之所不欲,危矣”。《新序》同。按,下文云“此臣所谓危”是也。今无“矣”字,则以“欲”字句;而“危”字自为句,亦奇。 [12] 姚本 谒,白。 [13] 鲍本 宗,尊也。 [14] 鲍本 补曰:“齐”字恐衍。 札记 丕烈案:吴说非也。《史记》作“齐,韩之与国也”。《新序》同。读以“齐”字逗,当是。《策》文衍“周”字。 [15] 姚本 二国,周、韩也。 [16] 鲍本 并,并也。 [17] 鲍本 解免秦兵。 [18] 姚本 禁,止也。 [19] 姚本 必不伤败,故曰完也。 鲍本 不虞伤败。 [20] 姚本 子,司马错也。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 [1] 相蜀 [2] 。蜀既属 [3] ,秦益强富厚 [4] ,轻诸侯 [5]

[1] 姚本 续:《新序》作陈叔。 [2] 姚本 陈庄,秦臣也。 [3] 鲍本 属,犹附。 [4] 姚本 厚,大也。 [5] 鲍本 《仪传》有,在前十年前,而《表》在后九年。谓前年议伐,后年取之。而取之,书十月,知为一年事也。今从《表》。补曰:《秦纪》与《表》合。按《甘茂传》云,张仪西并巴、蜀,当仪与错议不同。故《纪表》并言错定蜀,而《茂传》之言如此,何也?《水经》云,秦自石牛道使张仪、司马错寻路伐蜀,灭之。《华阳国志》云,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是二人同往也。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之残 [1] 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 [2] 。因令楚王 [3] 为之请相于秦 [4] 。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 [5] 。今身 [6] 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 [7] 曰:‘王 [8] 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 [9] 。’楚王以为然 [10] ,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 [11] 必以国事楚王 [12] 。”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13]

[1] 姚本 残,害也。 [2] 鲍本 重,犹贵。贵之者,欲使楚亦贵重之。 [3] 鲍本 怀。 [4] 姚本 请使秦用樗里疾为相也。 [5] 鲍本 结两国之交。 [6] 鲍本 疾之身。 [7] 鲍本 闻疾之言,盖诬之也。 [8] 鲍本 楚王。 [9] 姚本 斯言,樗里子言也,张仪诬樗里疾以自解说也。 [10] 鲍本 补曰:“为然”之“为”,如字,余去声。 [11] 姚本 彼,谓樗里疾也。 [12] 姚本 钱、刘作“楚矣”。 [13] 姚本 走,奔也。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1] ,请 [2] 秦王曰:“有汉中,蠹 [3] 。种树不处 [4] 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 [5] [6] 。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 [7] 。”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 [8] 多忧乎!天下有变 [9] ,王割汉中以为 [10] 和楚 [11] 。楚必畔 [12] 天下而与王 [13] 。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1] 鲍本 惠十三年,取楚汉中。 [2] 鲍本 补曰:“请”当是“谓”字。 [3] 姚本 蠹,害也。 鲍本 蠹,木中虫也。言为国害。 [4] 鲍本 言非其所。 [5] 姚本 伤,亦害也。 鲍本 非所宜得,得之,必有祸。 [6] 鲍本 “本”作“今”。○ 正曰:自“有汉”止“伤本”有殽舛。疑当云,“种树不处则伤本,家有不宜之财者,人必害之”。 札记 今本“本”作“今”,乃误涉鲍也。鲍改“本”为“今”。丕烈案:此有误,但所改未是。吴氏正读“本”字上属。以为自“有汉”止“伤本”有殽舛,亦未是。 [7] 姚本 累,忧也。 [8] 姚本 固,必也。 鲍本 言不然。 [9] 鲍本 谓害于秦。 [10] 姚本 一本无“为”字。 [11] 鲍本 “以为和楚”作“以楚和”。○ 补曰:一本“王割汉中以为和楚”,姚注一无“为”字,此作“以楚和”,殽次也。 [12] 鲍本 畔,犹背。 [13] 姚本 与王相亲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1] 攻魏。张仪谓秦王 [2] 曰:“不如与魏以劲之 [3] ,魏战胜,复听于秦 [4] ,必入西河之外 [5] ;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6] 。”

[1] 姚本 楚威王也。 [2] 姚本 秦惠王也。 [3] 姚本 与,犹助也。劲,强也。 [4] 姚本 钱、刘作“魏战胜,德于秦”。 [5] 姚本 西河,魏邑。之外,近秦,故必以与秦也。 鲍本 《禹贡》,西河属雍州,此时属魏。子夏老于西河之上是也。补曰:盖主冀之西而言。《正义》云,同、华等州。 [6] 姚本 取之河西。 鲍本 自取河外。

王用仪言,取皮氏 [1] 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 [2] 战胜威王 [3] ,魏兵罢弊 [4] ,恐畏秦,果献 [5] 西河之外 [6]

[1] 姚本 皮氏,魏邑。 鲍本 皮氏属河东,魏地也。今秦于此取卒与车,岂丧地七百里时入秦邪?补曰:《正义》云,皮氏在绛州龙门县西。 [2] 姚本 犀首,公孙衍也。 鲍本 公孙衍也,阴晋人。司马彪曰,犀首,魏官,若今虎牙将军。补曰:按《年表》,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则非官名。而《韩策》,樛留以犀首、张仪并言,何为一人独以官称乎?恐犀首或姓名也。魏亦有犀武。说又见《卫策》。 [3] 鲍本 楚。 [4] 鲍本 “罢”,“疲”同。 [5] 姚本 献,致也。 [6] 鲍本 魏襄五年,入秦河西地,此前八年也,仪时为客卿。魏七年纳上郡,此前十年也,仪时为相。正曰:惠后五年。补曰:此章称楚威王,威王在位凡十一年,攻魏事,《史》无见。《年表》,十一年,魏败我陉山,因丧来伐。是岁,秦取魏皮氏。明年入上郡于秦,而西河滨洛之地尽。皆楚威死后也。陉山前一年,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岂是时楚、魏已构兵乎?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田莘 [1] 之为陈轸 [2] 说秦惠王曰:“臣恐王之如郭君 [3] 。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 [4] 存。荀息 [5] 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 [6] 。’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 [7] 。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 [8] ,而惮宫之奇 [9] 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 [10] 。’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 [11] 。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为王 [12] ,能害王者 [13] 之国者,楚也。楚智 [14] [15] 君之善用兵 [16] ,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 [17] 张仪以五国 [18] 。来,必恶 [19] 是二人 [20] 。愿王勿听也。”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

[1] 鲍本 “莘”作“华”。○ 补曰:一本“田莘”。 [2] 姚本 陈轸,夏人,仕齐亦仕楚也。 鲍本 二皆齐姓。 [3] 姚本 古文言虢也。 鲍本 郭,虢同。属扶风。正曰:《路史》云,北虢,仲后也,在大阳,今陕州西。西虢,仲之封,在岐。东迁自此之上阳为南虢。东虢,叔之封制也,今郑之荥阳。按此《策》所指者北虢也。 [4] 姚本 舟之侨,郭大夫也。 鲍本 惮,难之也。 [5] 姚本 荀息,晋大夫也。 [6] 鲍本 破,坏其事。舌,指谏臣。 [7] 姚本 《传》曰,舟之侨谏而不从,以其孥适西山(一本有“也”字)。 鲍本 闵二年奔晋。 [8] 鲍本 属河东大阳。 [9] 姚本 宫之奇,虞大夫也。 [10] 鲍本 老成人。补曰:《汲冢周书》,“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毁也”。注云,所以毁敌也。《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产,美女破居”。 [11] 姚本 亡去适秦。 鲍本 《左氏》不言其亡。 [12] 姚本 惠王,孝公子也。始僭尊号为王,故曰“自以为王”。 鲍本 时亦未王,谓其欲之。 [13] 姚本 一本无“者”字。 鲍本 因其有自王之志,故称之曰“王者”。 [14] 姚本 一本作“知”字。 鲍本 “智”作“知”。○ [15] 姚本 一本有“门”字。横门君,秦将。 鲍本 原作“横君”,注有“门”字,知为脱文。盖秦将也。 札记 “横”下有“门”字。 [16] 姚本 钱、刘只一“用兵”字。 鲍本 下衍“用兵”二字。 [17] 姚本 骄,宠也。 [18] 鲍本 言楚使韩、魏、赵、燕、齐以事属之,以重其权。按仪初游楚,楚相笞之,后相楚,乃为秦间耳。楚无骄之之事,今云然,因其自楚来,间之耳。 [19] 鲍本 恶,言其恶也。 [20] 姚本 二人,横门君、陈轸也。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校一〕

〔校一〕 此篇姚本与《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 [1] ,今楚 [2] 不加善秦而善轸 [3] ,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4] ?”

[1] 姚本 一本作“驰走秦、楚之间”。钱、刘作“驰楚”。 鲍本 “楚秦”作“秦楚”。○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秦、楚”。 [2] 鲍本 “楚”作“遂”。○ 补曰:一本“今楚不加”。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楚”。 [3] 鲍本 言楚善之。 [4] 姚本 听,察也。 鲍本 听,犹许。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 [1] 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 [2] 忠乎 [3] 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 [4] 乎闾巷者,良 [5] 仆妾也;出妇嫁乡曲 [6] 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7] ?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8] [9]

[1] 姚本 孝己,殷王高宗戊丁之子也。 鲍本 《世纪》,殷高宗有贤子孝己,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补曰:《尸子》云,孝己事亲,一夜而五起,视衣厚薄、枕之高下也。 [2] 姚本 子胥,楚王大夫伍奢之子。平王杀伍奢,子胥奔吴,为阖闾、夫差臣。 鲍本 伍子胥,楚人,平王杀其父奢,胥奔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求委国为臣妾,夫差将许之,胥谏不听。后吴伐齐,胥谏请释齐先越,太宰嚭谗之,赐剑以死。 [3] 姚本 钱、刘无“乎”字,集有。 [4] 鲍本 售,卖去乎也。 [5] 鲍本 良,善也。 [6] 鲍本 曲,里之一曲,如韦曲、杜曲。 [7] 姚本 钱、刘本无“乎”字。 [8] 鲍本 “必”作“止”,无“也”字。○ 札记 今本“必”作“止”。 [9] 鲍本 《轸传》有。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去楚之秦 [1] 。张仪谓秦王 [2] 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 [3] 。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1] 鲍本 言“去楚”者,本其始。仕秦之时,自楚来也,自为“输楚”张本。 [2] 姚本 秦惠王也。 [3] 姚本 输,语也。 鲍本 情,谓国事之隐者。补曰:情,实也。输,写也。输写以告之。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 [1] ,子欲何之 [2] ?请为子车约 [3] 。”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 [4] 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 [5] 王与仪之策 [6] ,而明臣之楚与不 [7] 也。楚人有两妻者,人 [8] 其长者 [9] ,詈 [10] 之; 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 [11] ,有两妻者死。客谓 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 [12] ?’‘取长者 [13] 。’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 [14] 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 [15] 詈人也 [16] 。’今楚王 [17] 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 [18] 。轸为人臣,而常以国 [19] 输楚王 [20] ,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21] 。”

[1] 鲍本 无“言”字。○ [2] 姚本 言欲何之适也。曾作“子欲何适”。 [3] 姚本 约,具也。 鲍本 “车约”作“约车”。○ 约,缠束之。正曰:高注,具也。盖约束戒令之。《策》多有。 札记 今本“车约”作“约车”。丕烈案:“约车”是也。 [4] 鲍本 “且”作“宜”。○ 补曰:一本“且安之也”。 [5] 姚本 顺,从。 [6] 姚本 策,谋。 鲍本 策,谓其所筹度。 [7] 鲍本 “不”作“否”。○ 此“之”即所谓以国情输楚。正曰:“故之楚”之“之”,往也;“之楚与否”之“之”,语助也。下同。 [8] 姚本 续:《后语》作“挑”。 鲍本 ,相呼诱也。补曰:《后语》作“挑”,徒了反。 [9] 姚本 一本更有“长者”二字。 [10] 鲍本 詈,骂也。 [11] 鲍本 时不久也。 [12] 姚本 一本有“曰”字。 [13] 鲍本 者对也。 [14] 鲍本 和,犹应。 [15] 鲍本 无“我”字。○ [16] 鲍本 以国情输楚,犹许者也。轸诚有此,则今之楚,楚必不欲也。补曰:“许我”、“詈之”云云,《后汉·冯衍传》有。 [17] 鲍本 怀。 [18] 姚本 昭阳,姓名也,楚怀王之相也。 [19] 鲍本 “国”下补“情”字。○ 补曰:“国”下当有“情”字。 [20] 姚本 “王”,刘作“楚”。 鲍本 “王”作“楚”。○ 札记 属下读。 [21] 鲍本 之,亦犹于。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 [1] 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 [2] ,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 [3] 轸为 [4] ?忠尚见弃 [5] ,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6] ?’”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7]

[1] 鲍本 “孰”作“熟”。○ 补曰:“孰”,“熟”通。《说文》“生熟”字,本但作“孰”,后人加“火”以别之。 [2] 鲍本 无“也”字。○ [3] 姚本 欲为臣乎。 [4] 姚本 一本更添一“忠”字。 [5] 鲍本 “尚”作“且”,“且”上补“忠”字。○ 补曰:《史》复有“忠”字,是。 札记 丕烈案:鲍、吴皆非。《史记·陈轸传》所载乃上一篇,与此文不同也。读此,当以“楚何以轸为”作一句,“忠尚见弃”别为一句。高注云“欲为臣”,是上句之解,当本在下,错在“轸”字上,遂不可晓。注末有一“乎”字,或本在正文“为”字下,今本初刻误以此四字皆入正文,改刻仍皆作注。 [6] 姚本 集与此本同。曾,“臣不忠于王,楚何以为臣乎?轸为忠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7] 鲍本 此一事再出,著书者以所闻驳异也。彪谓:轸之辩类捷给,而其所称譬,皆当于人心,不诡于正论。周衰,辩士未有若轸之绝伦离群者也。正曰:秦为无道,鲁仲连不肯帝,孔子顺义不入,彼诚豪杰之士已。轸往来其间,其居秦也,又与张仪争宠,鄙哉。虽其为楚谋也多,而终不能以善楚也。“之楚”之对,辩给不诡于正,犹为彼善于此耳。补曰:《大事记》,显王四十一年,秦陈轸奔楚。《解题》引《策》文自“卖仆妾”以下止“之乎”,云轸居秦期年,惠王终相张仪,而轸奔。 Ax+T2LpJ6zWxnaOUTZlJZWMbBBQnlOX8C4Gwv66J5DCDKIKXjkvnJCo+ag0dM/9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