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 周

鲍本 西周 《汉志》,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周地也。正曰:按《大事记》,周贞定王二十八年考王初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河南桓公。河南即郏鄏。武王迁九鼎,周公营以为都,是为王城。洛阳,周公所营下都,以迁顽民,是为成周。平王东迁,定都王城。王子朝之乱,敬王徙都成周。至是考王以王城故地封桓公焉。平王东迁之后,所谓西周者,丰镐也;东周者,东都也。威烈王以后,所谓西周者,河南也;东周者,洛阳也。何以称河南为西周?自洛阳下都视王城,则在西也。何以称洛阳为东周?自河南王城视下都,则在东也。河南桓公卒,子威公立。威公卒,子惠公立。考王十五年,河南惠公复自封其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没亦谥惠。是时东、西周虽未分治,河南惠公既号奉王者为东周,亦必自号西周矣。显王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于是东西各为列国。显王虽在东周,特建空名。是后史传所载致伯赐胙之类,周王也。征伐谋策称东、西周君者,皆谓二周也。《周本纪》云,赧王时,东、西周分治,非也。赧王特徙都西周耳,当以《赵世家》为正(以上并《大事记》文)。按高诱注,西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今洛阳。《世本》云,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及《索隐》、《正义》所载甚详。独邵子《经世书》纪赧王为西周君,与东周惠公并,而不纪西周公,仍旧误也。鲍考之不精,即以西周为王,谓之正统,谓东不得先于西,乱易旧次,此开卷第一缪。近时陈振孙《书录》,特举其首西周为美,亦失考,所当改正从旧。又考《春秋》,书王城、成周。《公羊传》曰,王城者何?西周也;成周者何?东周也。说亦甚明。昭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左传》以十二月入王城,三十二年,城成周。盖敬王定迁,在既城之后,而孙莘老、胡康侯皆以成周即京师,亦未考王城、成周之实,而误合为一也。要之,此文古今说者,多以迷瞀致误。故《大事记》辨之甚详,且实因鲍氏而发。近有著《东西周辨》者,其说亦然,而不引吕子,岂未之见邪?徐广云,周地亡,凡七县,河南止缑氏。此是合东、西周地言之。今总注,盖因正统之说而误者。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薛公 [1] 以齐为韩、魏攻楚 [2] ,又与韩、魏攻秦 [3] ,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4] 。韩庆 [5] 为西周 [6] 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 [7] 取宛、叶 [8] 以北以 [9] 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 [10] 。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 [11] ,齐必轻矣 [12] 。夫本末更 [13] 盛,虚实有时 [14] ,窃为君危之 [15] 。君不如令弊邑 [16] 阴合于 [17] 秦而君无攻 [18] ,又无藉兵乞食 [19] 。君临函谷而无攻 [20] ,令弊邑以君之情 [21] 谓秦王 [22] 曰:‘薛公必 [23] 破秦以张 [24] 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25] 。’秦王出楚王以为和 [26] ,君令弊邑以此忠 [27] 秦,秦得无破 [28] ,而以楚之东国 [29] 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 [30] ,齐得东国而益强 [31] ,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 [32] ,而处之三晋之西 [33] ,三晋必重齐 [34] 。”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35]

[1] 姚本 薛,齐邑也。齐公子田婴也,孟尝君田文之父也。封于薛,号靖郭毛君,今属鲁国也。 鲍本 靖郭君田婴之子孟尝君田文也。袭其父封薛。薛属鲁国。 [2] 鲍本 楚怀二十六年,齐、韩、魏攻楚,此十二年也。 [3] 鲍本 齐闵二十六年为韩、魏攻秦,此十七年也。正曰:此据《史》。按《通鉴》、《大事记》,赧王二年,当闵王元年。此当作十六年。 [4] 姚本 食,粮也。 鲍本 藉,犹借。 [5] 姚本 韩庆,西周臣也。 鲍本 凡韩皆韩人,其在周,去韩仕周也。凡非本国人,皆自其国求仕者也。 [6] 姚本 续:《史记》,苏代为西周。 [7] 鲍本 “年”下无“而”字。○ “九”字误,当云“六”或“五”。 [8] 鲍本 二县属南阳。补曰:宛,於袁反,邓州县。叶,舒涉反,汝州县。 [9] 鲍本 “以”作“为”。○ 补曰:一本“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以”,无“而”字。 [10] 姚本 益韩、魏之强也。 鲍本 益其强。 [11] 姚本 广,多也。重,尊也。 [12] 姚本 益韩、魏,韩、魏重而齐轻也。 [13] 鲍本 更,犹迭。 [14] 鲍本 言不可常。 [15] 姚本 谓薛公。危,不安也。 鲍本 并言齐、薛,今虽善韩、魏复或为患。 [16] 鲍本 周也。 [17] 姚本 阴,私也。 鲍本 “于”作“为”。○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于”。 [18] 姚本 无攻秦也。 鲍本 但出兵临秦,不用攻也。 [19] 姚本 勿示秦以少兵少粮也。 鲍本 勿示秦以弱。 [20] 姚本 临,犹守也。函谷,关名也,在弘农城北,今在新安东。无攻秦。 鲍本 临,言以兵至其地。补曰:《正义》云,陕州桃林县西南有洪溜涧,古函谷也。今属灵宝县。 [21] 鲍本 心所欲也。 [22] 鲍本 昭襄。 [23] 鲍本 “必”下补“不”字。○ 补曰:《史》,下有“不”字,是。 [24] 姚本 张,强也。 鲍本 张,去音,大之也。 [25] 鲍本 “也”作“而”。○ 补曰:《史》作“而”。楚之东地,即《楚策》“下东国”云。 [26] 姚本 出,归也。是时张仪诱楚怀王令召秦,秦使质之,故曰归楚王以为和。 鲍本 怀。楚怀三十年,张仪诱楚王会秦,秦留之。此十六年也。 [27] 鲍本 “忠”作“患”。○ 札记 今本“忠”作“惠”,鲍本作“患”。丕烈案:《史记》作“惠”。 [28] 鲍本 “破”作“攻”。○ 秦得无攻,周之力也。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破”。“破秦”,上文有。鲍改误甚。 [29] 姚本 楚东国,近齐南境者也。 [30] 鲍本 齐出之,齐之恩也。 [31] 姚本 恩德齐,使得归,楚王必以东国与齐也。 [32] 鲍本 无三国之兵故。 [33] 姚本 三晋,晋三卿韩氏、魏氏、赵氏分晋而君之,故曰三晋也。 [34] 鲍本 秦居晋西,不弱而善齐,三晋畏秦,故齐重。 [35] 鲍本 《孟尝传》有。今按《楚记》,三国攻楚,秦救之,引去。与此言取宛、叶小驳。正曰:《大事记》,颖滨苏氏云,秦昭王欺楚怀王,要之割地。诸侯孰视,无敢一言问秦者。惟田文怨秦,借楚为名,与韩、魏伐秦,自山东难秦,未有若此其壮者也。惜其听苏代之计,临函谷而无攻,以求楚东国,而名义索然以尽。由此观之,秦惟不遇桓、文之君,故横行而莫之制,世岂有以大义而屈于不义者哉? “为强”、“为和”之“为”,如字,余去声。

秦攻魏将 武军于伊阙

秦攻魏将 武军于伊阙 [1] ,进兵而攻周 [2] 。为周最谓李兑 [3] 曰:“君不如禁 [4] 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 [5] 。今秦攻周而得 [6] 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 [7] 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 [8] 也。而 [9] 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 [10] 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 [11] ,必因君而讲 [12] ,则君 [13] 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1] 鲍本 《唐志》,为县,属河南。注,北有伊阙故关。此役秦昭十四年,此二十二年。补曰:《正义》云,《水经注》,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若阙,故谓之伊阙。今洛南犹谓之龙门也。诸本“犀”作“ ”,当正。 札记 丕烈案:“ ”即“犀”别体耳。后《策》文杀 武,《史记》作“仆师武”,《集解》引此作“犀师”。“犀”者,声之转也。 [2] 姚本 秦攻魏将 武军于伊阙,秦遂进攻周。伊阙,在洛阳西南六十里,禹所辟也,水所由此流入于洛川也。 [3] 姚本 李兑,赵将也。 鲍本 赵司寇。 [4] 姚本 禁,止也。 [5] 鲍本 赵,魏邻也。魏有秦兵,则赵无事。 [6] 鲍本 得,犹胜。正曰:得其土地人民也。 [7] 鲍本 “待”作“持”。○ 补曰:字有讹。 札记 今本“待”作“持”。 [8] 姚本 讲,和也。一曰“战”。 鲍本 讲,和解也。补曰:《史·甘茂传》《索隐》云,邹氏“讲”读曰“媾”。又曰《汉》、《史》“媾”、“讲”两字常杂。愚按,“搆”、“构”、“购”(《韩世家》有)亦然。今凡为和解之义者,定读从“媾”;为交结之义者,字当从“扌”。后放此。 [9] 姚本 曾,一作“攻”,刘作“而”。 [10] 鲍本 却,犹退。 [11] 鲍本 支,犹拒。 [12] 鲍本 与秦和也。 [13] 姚本 君,谓李兑也。 鲍本 凡言重,皆制人而不制于人者也。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秦令樗里疾 [1] 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 [2] ,甚敬 [3] 。楚王 [4] 怒,让周,以其重秦客 [5] 。游腾 [6] 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 [7] ,遗之大钟,载以广 [8] 车,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无备故 [9] 也。桓公伐蔡 [10] 也,号 [11] 言伐楚,其实袭 [12] 蔡。今秦者 [13] ,虎狼之国也 [14] ,兼有吞 [15] 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厹由戒 [16] 之,故使长兵在前 [17] ,强弩在后,名曰卫 [18] 疾,而实囚之也 [19] 。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 [20] ,而忧大王 [21] 。”楚王乃悦。 [22]

[1] 姚本 疾,秦公子名也。其里有大樗树,因号樗里子也。 鲍本 秦惠王弟。其居在渭南阴乡樗里,故号樗里子。后相武王。 [2] 姚本 百人为卒。 [3] 姚本 甚敬,敬樗里疾也。 [4] 姚本 楚王,怀王也。一曰顷襄王之子,怀王之孙也。 [5] 姚本 怒周敬重秦客,故责让之也。 鲍本 谓疾。 [6] 姚本 续:《后语》,游胜。游腾,周臣也。 鲍本 周人。正曰:高注作“臣”。 [7] 姚本 智伯,晋卿智襄子孙也。厹由,狄国,或作仇首也。 鲍本 夷国,属临淮。《汉志》,“由”作“犹”。又《九域图》,并州有仇犹城,引此。正曰:高注狄国。《括地志》云,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山。《史·樗里传》作“仇犹”,《韩子》“仇繇”,《吕春秋》、《刘外纪》“夙繇”。高注“或作仇首”。《汉志》,临淮,乃泗之连水。罗氏《路史》谓,非智伯所伐者。厹,音求,字又作“叴”、“ ”。 札记 丕烈案:“夙”是“厹”形近之讹。“厹”、“仇”同字。 [8] 姚本 广大车也。 鲍本 欲开道也。 [9] 姚本 厹由贪大钟之赂,开道至晋以受钟,智伯随入兵伐而取之也。 鲍本 受其钟,不防以兵。 [10] 姚本 桓归蔡姬,未绝;蔡人嫁之,故伐蔡也。不欲令蔡知,故诈言诛楚也。 鲍本 僖三年,蔡姬沈舟荡公,公怒,归之,未绝也。蔡嫁之,故伐之。蔡,蔡叔度所封,属汝南,后徙封下蔡。 [11] 鲍本 号,声言也。以伐楚号众。 [12] 鲍本 无钟鼓曰袭。正曰:此据《左氏》说。陆氏《纂例》,掩其不备曰袭。 [13] 鲍本 “秦”下无“者”字。○ 札记 丕烈案:《史记》无。 [14] 姚本 秦欲吞灭诸侯,故谓虎狼国也。 鲍本 喻其贪残。 [15] 姚本 吞,灭也。 札记 丕烈案:《史记》无。 [16] 姚本 戒,以二国为戒也。 鲍本 “戒”作“惑”。○ 一本“戒之”。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以仇犹、蔡观焉”,与《策》文不同。 [17] 鲍本 戈矛之属。 [18] 鲍本 卫,行列为护也。 [19] 鲍本 “之”下无“也”字。○ 补曰:一本有“也”字。 札记 丕烈案:《史记》无。 [20] 姚本 钱、刘一无“国”字。 鲍本 恐秦亡之。 [21] 姚本 恐不敬其使,一日之中以灭亡国,而为大王忧也。 鲍本 为楚王忧。 [22] 鲍本 补曰:《樗里传》有。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 [1] ,韩征甲与粟于周 [2] 。周君患之,告苏代 [3] 。苏代曰:“何患 [4] 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5]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6]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 [7] 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 [8] 谓楚王 [9] 曰:‘韩氏罢 [10] 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 [11] 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 [12] ,是楚病也 [13] 。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 [14] 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 [15] 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 [16] ,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17]

[1] 姚本 雍,韩别邑也。楚攻韩,围雍氏,故曰役。役,事也。 鲍本 《周纪》注,阳翟有雍氏城。《韩纪》注,赧王三年、十五年,楚再围雍氏。此十五年也。 [2] 姚本 韩召兵及粮于周也。 鲍本 征,犹索。 [3] 姚本 苏代,苏秦兄也。 鲍本 秦之弟,洛阳人。 [4] 姚本 患,忧。 [5] 姚本 高都,韩邑。今属上党。 鲍本 属上党。正曰:《水经》云,伊水径邥邮亭,又北径高都。杜预云,河南新城有邥邮亭。《括地志》云,高都故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京相璠云,非在上党者。 [6] 姚本 听,从也。 鲍本 以国事从之。 [7] 姚本 公中,韩公侈,为相国也。 鲍本 “中”作“仲”。○ 韩公族。正曰:古“仲”字省。补曰:《索隐》云,公仲侈。裴骃云,相国,秦官。韩亦有相国,仿秦也。 [8] 姚本 昭应,楚将也。 鲍本 昭、屈、景皆楚之族姓。 [9] 鲍本 怀王。 [10] 鲍本 “罢”,“疲”同,劳也。 [11] 鲍本 “收”作“攻”。○ 补曰:一本“收之”。 [12] 鲍本 得城曰拔,如拔物然。 [13] 姚本 病,困也。 [14] 鲍本 犹以饥疲告之。 [15] 姚本 折,屈也。 鲍本 入,犹归。 [16] 姚本 节,符信也。 鲍本 节,符信也,行者所执。焚之者,不通周也。《周官》,通达于天下必有节,无节则不达。 [17] 鲍本 《纪》有而略,周君为东周。补曰:《正义》,雍,於恭反。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谓周最 [1] 曰:“不如誉秦王 [2] 之孝也,因以应为太后养地 [3] 。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 [4] 。交善 [5] ,周君必以为公 [6] 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7]

[1] 姚本 谓,有人谓周最,姓名不见也。最,周公子也。 鲍本 最时从王。 [2] 鲍本 秦昭。 [3] 姚本 原,周邑也。太后,秦昭王母也。 鲍本 “应”作“原”。○ 补曰:《史》同。徐注,颖川父城县应乡。 札记 今本“应”作“原”。丕烈案:《史记》作“应”。考《索隐》云,案《战国策》作“原”。原,周地。小司马依高注为说,则作“原”为是,因《史记》而讹为“应”也。吴氏引姚本云《史》同,失考《索隐》耳。 [4] 鲍本 有,言得其意。 [5] 鲍本 周、秦之交。 [6] 姚本 公,周最也。 [7] 鲍本 《纪》四十五年有。

苏厉谓周君

苏厉 [1] 谓周君曰:“败韩、魏,杀 [2] ,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 [3] 。是攻用兵,又有天命 [4] 也。今攻梁 [5] ,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 [6]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 [7] 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 [8] 矣。养由基曰,人皆 [9] [10] ,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11]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 [12] ,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 [13] ,一发不中,前功尽 [14] 矣。今公破韩、魏,杀 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 [15] 两周,践 [16] 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17] ,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18]

[1] 鲍本 亦秦之弟。 [2] 姚本 武,魏将。 [3] 姚本 白起,秦将也。杀 武于伊阙。蔺、石,本属西河;祁,本属太原也。 [4] 姚本 是,实也;攻,巧玄也。白起用兵,又有天命之助也。 鲍本 攻,功字,言善巧也。正曰:“攻”、“工”字通借。 [5] 鲍本 魏都。 [6] 姚本 养,姓;由基,名。楚善射人也。 鲍本 楚共王将。 [7] 鲍本 发,发矢。 [8] 姚本 集、刘、钱无“也”字。 鲍本 意欲其息。 [9] 姚本 刘、钱下有“曰”字。 [10] 鲍本 善,善我。 [11] 姚本 支左屈右,善射法也。 鲍本 支,去竹之支也。盖取其直左右臂。正曰:《列女传》云,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 [12] 姚本 “已”,钱、刘作“以”。 鲍本 “已”作“以”。○ 百中善也,此时宜息。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以”。 [13] 鲍本 “钩”作“拘”。○ 补曰:“拘”有钩音,古或通。 札记 丕烈案:“拘”当是。此亦因《史记》而讹为“钩”耳。 [14] 鲍本 尽,犹灭。 [15] 姚本 曾一作“周”,集、刘作“过”。 [16] 鲍本 践,履也,犹过。 [17] 姚本 灭,没也。 [18] 鲍本 《周纪》三十四年有。补曰:“射之”、“射柳”之“射”,食亦反。

楚兵在山南

楚兵在山南 [1] ,吾得 [2] 将为楚王 [3] 属怒 [4] 于周。或谓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将军正迎吾得于境 [5] ,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 [6] 之重吾得也。因泄 [7] 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 [8] 名曰谋 [9] 楚。’王必求之 [10] ,而吾得无效也 [11] ,王必罪之 [12] 。”

[1] 姚本 在周之山南也。 鲍本 山,吴岳,属扶风。《礼》所谓岳山也。正曰:岍山,秦地,非此所指。 [2] 姚本 吾得,楚将也。“吾”当为“五”,楚五将者也。 鲍本 “吾”作“伍”。○ 补曰:“吾”字讹,当作“伍”。 札记 丕烈案:鲍改吴补皆非,高注可证。 [3] 鲍本 顷襄。 [4] 鲍本 “怒”作“怨”。○ 属,连也,犹结。 [5] 姚本 或,犹有人谓周君也。使太子与军正于境迎吾得也。 鲍本 周太子也。将,去音。军正,犹卒正,军之率也。正曰:此谓将军而正迎也。《史穰且传》“军正”无注。 [6] 鲍本 “君”作“军”。○ [7] 姚本 泄,犹使楚闻之也。 鲍本 微漏其言,使楚知之。 [8] 姚本 一无“必”字。 [9] 姚本 曾、集作“谋”,钱、刘作“某”。 鲍本 此以间得于楚,言与得之器,其款识云然。 [10] 鲍本 楚王。 [11] 姚本 效,致也。 鲍本 得实未尝得器,故无以效。 [12] 鲍本 以其欺也。彪谓:此谋虽不出于正,而免国于难可也。正曰:鲍以此为尊周,缪矣。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1] ,以临 [2] 韩、魏,周君患之。苏秦 [3] [4] 周君曰:“除道属 [5] 之于河 [6] ,韩、魏必恶 [7] 之。齐、秦恐楚之取九鼎也 [8] ,必救韩、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 [9] ,安能道二周之间。若四国 [10] 弗恶,君虽不欲与 [11] 也,楚必将自取之矣。”

[1] 鲍本 以假道请。 [2] 姚本 临,犹伐也。 [3] 鲍本 “秦”作“子”。○ 秦字季子,洛阳人,其死时,东、西周未分,此当为代若厉,诸如此处不一。正曰:东、西周见前。《史》不曰苏秦东周洛阳人乎? [4] 姚本 曾一作“调”。集、刘作“谓”。 [5] 姚本 属,犹至也,通也。 鲍本 除,去秽也。 [6] 鲍本 《夏纪》注,河出金城、积石。盖道行两周之间,使楚所假连及之。正曰:河,东过洛、汭,在巩县东,洛邑北望有河。 [7] 鲍本 恶楚。 [8] 鲍本 道广可以出鼎。 [9] 姚本 方城,楚塞也。外,北也。 [10] 姚本 四国,齐、秦、韩、魏也。 [11] 鲍本 与之道。正曰:谓鼎也。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司寇布 [1] 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 [2] ,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 [3] 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 [4] 。将死,而属 [5] 其子 [6] 曰:‘必无独知 [7] 。’今君之使最为太子 [8] ,独知之契 [9] 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 [10] 而让 [11] 之于最,以嫁之齐也 [12] 。君为多巧 [13] ,最为多诈 [14] ,君何不买信货哉 [15] ?奉养无有爱 [16] 于最也,使天下见之”。 [17]

[1] 姚本 布,周臣也。 鲍本 司寇,周官,布其名。 [2] 鲍本 闵王善最,欲其为太子,以赂进之。最时让立,周以最不肯立告齐。正曰:闵王说见前章,此并无据。 [3] 姚本 齐太公,田常孙田和也,始代吕氏为齐侯,号曰太公。函,姓;冶,官名也。因以为氏。知铸冶,晓铁理,能相剑。太公不知其剑善,故归之而责其买剑金。 [4] 姚本 虽愿千金,犹未尽其本价也,故折其(钱、刘下有“剑”字),不卖与越人也。 鲍本 折,折剑。正曰:高注云,“虽千金,犹未尽其本价,故折其钱而不卖”。则“折”作“折阙”义,若作“断折”,则于下文不通。 [5] 鲍本 “属”,“嘱”同。《集韵》,托辞。 [6] 姚本 函冶氏属其子曰。 [7] 姚本 必无以语人,独知其利。 鲍本 无以告人,自知其良。正曰:因高注。愚意,“必无独知”当作一句,言凡有售,必使众知其良,不可独知也。 [8] 鲍本 周虽以最不肯立告齐,犹欲立之,特未定耳。 [9] 鲍本 契,约也。当两知之,今则独。补曰:《礼记》“右契”注,一书两札,同而别之。 [10] 姚本 果,周太子也。 鲍本 “为”作“谓”。○ 补曰:《策》“为”、“谓”通借,此当作“谓”。亦周子也。 札记 丕烈案:“谓”、“为”非通借,乃写者乱之,后仿此。 [11] 鲍本 让,饰说也。 [12] 姚本 嫁,卖。 鲍本 “之”下补“于”字,“齐”下无“也”字。○ 言欺齐。 [13] 鲍本 巧,犹诈。 [14] 鲍本 心欲之而言不肯。 [15] 鲍本 可信之货,非独知也。 [16] 鲍本 爱,犹吝。 [17] 鲍本 然则立最信矣。从《周纪》,皆当为楚王。正曰:使众见之而信最之当立。从《周纪》改楚,非。补曰:“为周”、“为君”、“为齐”之“为”,去声。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 [1] 。或为周君谓魏王 [2] 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 [3] 。王何不出 [4] 于河南 [5] ?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 [6] 。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 [7] 河而攻南阳。”

[1] 鲍本 意不欲往。 [2] 姚本 《史记》作韩王。 鲍本 安釐。正曰:无考。 [3] 姚本 南阳,魏邑也。 [4] 鲍本 “出”下有“兵”字。○ 札记 丕烈案:《史记》有。 [5] 姚本 《史记》作南阳。 鲍本 河南,洛阳也。时未为郡,言河之南耳。正曰:河南即西周郏鄏。考王封弟河南,其名久矣。 [6] 姚本 以魏兵在河南为辞,不往诣秦也。 [7] 鲍本 越,度也。

武败于伊阙

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 [1] ,魏王 [2] 以上党之急辞之 [3] 。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 [4] 。綦母恢 [5] 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 [6] ,而又近 [7] 。臣能为君 [8] 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 [9] 也。周君,谋主也 [10] 。而设以国为王 [11] [12] 秦,而王无之捍也 [13] 。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 [14] ,而两上党绝矣 [15] 。”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 [16] 。今王许戍 [17] 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 [18] ,而利温囿以为乐 [19] ,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 [20] ,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 [21] ,是上党每 [22] [23] 而赢四十金 [24] 。”魏王因使孟卯 [25] 致温囿于周君而许之戍 [26] 也。 [27]

[1] 姚本 秦将白起败魏将 武于伊阙,遂进攻,周君故求救于魏也。 鲍本 补曰:《大事记》,秦怒东周助韩、魏,故攻之。按《策》文当作西周。 [2] 鲍本 昭。 [3] 姚本 故不救周。 鲍本 意者有赵或韩兵也。正曰:赵兵无考。周、韩、魏共伐秦,此时韩、魏必和。 [4] 姚本 梁,魏惠王之都也。畜禽曰苑囿,有林池曰园也。 鲍本 陈留浚仪注,魏惠王自安邑徙大梁,有林池曰囿。正曰:囿者,蕃育鸟兽之所。 [5] 姚本 綦母恢,周臣也。 [6] 姚本 温囿,今在河内,是时属魏。下,犹减也。此,□梁囿(一作梁)也。温囿近周,□能为君取□温囿也。 鲍本 温属河内。言其乐不在梁下。 [7] 鲍本 近周。 [8] 札记 今本脱“君”字。 [9] 姚本 患,忧也。 鲍本 “怨王”作“怨乎”。○ [10] 姚本 周,天子也,故曰谋主也。 鲍本 犹为天子故。正曰:《韩世家》,使公孙喜率周、魏伐秦,败伊阙,缘是,故称谋主。比周君也。 [11] 鲍本 “王”作“乎”。○ 札记 今本“王”作“乎”。 [12] 姚本 捍,御也。《传》曰,捍御北狄也。 鲍本 设,施阵。捍,卫也。 [13] 姚本 言魏为周无所捍御也。 [14] 姚本 南阳,魏邑。 [15] 鲍本 言赵、韩援魏之路绝。正曰:是时魏上党被兵,若周、秦攻南阳,则魏又当御其攻,而上党必绝。后云“上党无患”,言得并力于此也。 [16] 姚本 形,势也。小利,谓温囿也。 鲍本 “不”下有“好”字。○ 国小多忧,其势宜不得游观。 札记 今本“不”下有“好”字。丕烈案:此“小”字因下文而衍,读以“秦”字句绝。鲍本有“好”字,乃读“利”字为句,所解全谬。今本依之,非也。 [17] 姚本 戍,守也。 鲍本 戍,守边也,许为周捍秦。 [18] 鲍本 云得戍卒之援。 [19] 姚本 “利”,钱作“私”。私,爱也。 鲍本 “利”作“私”。○ 补曰:作“利”字,则与上协。得戍公也,得囿私也。 札记 丕烈案:吴氏说非是,详高注。姚校皆作“私”。《秦策》“而私商於之地”,亦其证。 [20] 鲍本 “岁”上有“计”字。○ 魏人贡其上之数。 [21] 鲍本 周许魏之数。 [22] 鲍本 “每”作“无”。○ 札记 今本“每”作“无”。 [23] 鲍本 周善事魏,则赵、韩必不加兵。 [24] 姚本 温囿贡于魏王八十金耳,周君得之则贡百二十金,故曰“是赢四十金”。鲍本赢,有余贾利也。 [25] 鲍本 《鸿烈泛论训》注,齐人,即芒卯。 [26] 鲍本 “戍”下无“也”字。○ [27] 鲍本 彪谓:周君非贤君也,秦兵在境,而乐于囿,其志荒矣。恢虽能得囿,非君子所以事其君者也。补曰:“为辞”、“为乐”之“为”,如字,余去声。

韩魏易地

韩、魏易地 [1] ,西周弗利 [2] 。樊余 [3] 谓楚王 [4] 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 [5] 。所以为之者 [6] ,尽包二周 [7] ,多于二县,九鼎存焉 [8] 。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 [9] 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 [10] ;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 [11] 以上危。故易成之曰 [12] ,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 [13]

[1] 鲍本 《韩策》书此在楚围雍氏后。 [2] 姚本 利,便也。 [3] 姚本 樊余,周臣也。曾,下有“为周”字。 [4] 姚本 为周谓楚王。楚王,怀王。 [5] 鲍本 易地,则魏亦有得;而独言亡者,亡多于得也。 [6] 鲍本 魏虽多亡,然且为之。 [7] 鲍本 东、西。 [8] 鲍本 《汉志》,武王迁九鼎于郏鄏。郏鄏属河南,为东周。正曰:说见前。 [9] 鲍本 河内修武注,晋始启南阳是也。京兆、山阳皆有郑,河南有新郑。此在楚、魏之间,新郑也。河南郡注,秦三川郡也。《周纪》“三川震”注,泾、渭、洛。补曰:杜注,在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郑本在西都畿内咸林。武公得虢、桧之地,乃徙其封,是为新郑。咸林今华州郑县,新郑今郑州。正曰:三州,河、洛、伊。张仪所谓天下朝市,秦武王所谓车通以窥周室者也。秦拔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10] 鲍本 南阳郡注,叶公邑,号方城。补曰:《正义》云,方城山在叶县西。 [11] 姚本 羊肠,赵险塞名也。山形屈璧(钱作辟),状如羊肠。今在太原晋阳之西北也。 鲍本 上党壶关有羊肠坂。此皆以所近之国强故危。 [12] 鲍本 “曰”作“日”。○ 札记 今本“曰”作“日”。丕烈案:旧“日”字多写为“曰”字者。 [13] 鲍本 “赵”下有“兵”字,“易”下无“也”字。○ 补曰:一本“因赵以止易也”。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 [1] 曰:“为王之国计者 [2] ,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 [3] 。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 [4] 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 [5] 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 [6] ,则令不横行 [7] 于周矣。” [8]

[1] 鲍本 昭。 [2] 鲍本 “王之国”作“国之”。○ 札记 丕烈案:《史记》作“为王计者”。 [3] 鲍本 声,犹名也。周,天子也,今见攻,故天下畏秦。正曰:畏,犹恶也。周地狭不足以利国,而有攻天子之恶名,见畏恶于天下。与司马错说同意。 [4] 姚本 弊,罢也。 鲍本 攻虽胜,不无伤失。 [5] 鲍本 “罢”,“疲”同。下同。 [6] 鲍本 天下合齐而与秦战,战则必疲。 [7] 姚本 横行,东行。 鲍本 横行,无畏忌也。 [8] 鲍本 《纪》有。

宫他谓周君

宫他 [1] 谓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 [2] ,秦饥而宛亡 [3] 。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 [4] 。邾 [5] 、莒亡于齐 [6] ,陈、蔡亡于楚 [7] 。此皆恃援 [8] 国而轻近敌也。今君恃韩、魏而轻秦,国恐伤矣。君不如使周最 [9] 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

[1] 姚本 宫他,周臣也。 鲍本 周人。 [2] 鲍本 宛属南阳,故申伯国。南阳,三晋时属韩。韩釐五年,秦拔我宛。盖宛亡在春秋之晋。三晋分晋,乃属韩也。 [3] 姚本 谷不熟曰饥。亡,灭也。 鲍本 此下皆恃远轻近而亡。秦饥不暇救宛,故晋灭之。其亡不《经》见。 [4] 姚本 韩哀侯灭亡郑。 鲍本 郑,河南新郑。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之。 [5] 姚本 钱、刘下有“臣”字。 [6] 姚本 为齐所灭亡。 鲍本 鲁邹县,故邾也。邾,曹姓国,二十九世,楚灭之。莒属城阳国,故盈姓国,三十世,楚灭之。盖恃齐也。 [7] 姚本 为楚所灭亡。 鲍本 陈,舜后,汉淮阳国。楚惠王十年灭陈,四十二年灭蔡。皆不见所恃。盖即恃楚,不备之也。 [8] 鲍本 援,引也。故有助意。 [9] 鲍本 “最”原作“早”,又改作“最”。○ 补曰:姚本正作“最”。

谓齐王

谓齐王 [1] 曰:“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 [2] 也。”齐王令司马悍 [3] 以赂 [4] [5] 周最于周。左尚 [6] 谓司马悍曰:“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公不如谓周君曰:‘何欲置 [7] ?令人微告悍,悍请 [8] 令王进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 [9]

[1] 鲍本 凡言“谓”、言“为”而不人,失之也,犹言“或为”、“或谓”。王,闵王。正曰:周最,屡见《东》、《西周策》。“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云云,事在赧王十七年;“周最于齐王厚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云云,礼之相,在赧王二十九年,此则正当齐闵之世;《周纪》,赧王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最以应为太后养地”;五十八年,有“周聚以收齐”,则正当顷襄王之世。相距凡四十年,不可定为闵王时也。按《策》,《西周》两章皆云最为太子,而《东周》又出最名,无曰太子云者,疑或自是二人,然无所考。 [2] 姚本 赍,进也。周最为周之太子。 鲍本 赍,持遗也。最,周之庶子。凡周皆周之族。正曰:鲍意此即上章事,而上有五庶子之文尔,无明据。 [3] 姚本 刘,一作“秆”。 鲍本 齐人。 [4] 姚本 续:一作“地”。 [5] 鲍本 进,犹荐。 [6] 鲍本 齐人。 [7] 姚本 置,立也。欲立谁为太子也。 [8] 鲍本 “悍”下无“请”字。○ 补曰:一本“悍请令”。 [9] 姚本 左尚以教司马悍劝王赍周最地,以此得尊宠之职。 鲍本 以教悍得齐王意,故委任之。疑此即上章“楚王”、“楚人”。补曰:最,《史》作聚。《索隐》云,“最”,古“聚”字。《说文》同。《赵策》颜最,《史》亦作颜聚。

三国攻秦反

三国 [1] 攻秦反 [2] ,西周恐魏之藉 [3] 道也。为西周谓魏王 [4] 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国 [5] 也,彼且攻王之聚 [6] 以利秦 [7] 。”魏王惧,令军设舍速东 [8]

[1] 姚本 三国,魏、韩、齐也。 [2] 姚本 反,还也。 [3] 鲍本 “藉”亦“借”。 [4] 鲍本 哀。正曰:此据《史》。按《通鉴》、《大事记》,显王三十五年,乃魏惠王后元年;慎靓王三年,当魏襄元年。说见《魏策》。此当作襄,事在二十一年。 [5] 鲍本 “德”作“听”。○ 听,犹顺从。三国近楚、宋,秦听之则强而害楚、宋,故不利也。正曰:三国不攻秦而解,故秦德之;秦德之则和,而不利于楚、宋。 [6] 鲍本 楚、宋攻魏之廪库。正曰:邑落曰聚。如惮狐聚、阳人聚之类。 [7] 鲍本 若为秦报魏王。 [8] 鲍本 舍,军次也。魏东还,必道周,周必宾之,故恐。今速东,则无宾之之费矣。

武败

武败,周使周 [1] [2] 之秦。或谓周足曰:“何不谓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恶 [3] 。主君 [4] 之臣,又秦重 [5] 而欲相 [6] 者,且恶臣于秦 [7] ,而臣为不能使矣 [8] 。臣愿免而行 [9] 。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恶周于秦矣。’君重秦 [10] ,故使相往,行而免,且 [11] 轻秦也,公必不免 [12] 。公言是而行,交善于秦 [13] ,且公之成事也 [14] ;交恶于秦,不善于公 [15] 且诛 [16] 矣。”

[1] 姚本 集、曾、钱,一无下“周”字。刘有。 [2] 鲍本 周相。 [3] 鲍本 皆美恶之恶。正曰:《左传》,周、郑交恶,杜注,两相疾恶。据此,则皆当乌故反。 [4] 鲍本 主君称周君。 [5] 鲍本 秦之所重。 [6] 鲍本 欲得周相。 [7] 鲍本 此人欲代足相周,故败其使事,此二国所以必恶。 [8] 鲍本 “臣”下“为”字在“能”字下。○ [9] 鲍本 免己之相,以顺欲者。 [10] 鲍本 此下或人复说足也。 [11] 鲍本 “且”作“是”。○ [12] 鲍本 虽以免自请,势不可免也。 [13] 姚本 为秦所善。 [14] 鲍本 “且”作“是”,“成事”作“事成”。○ 补曰:恐当作“事成”。 [15] 鲍本 “公”下补“者”字。○ 札记 今本“公”下有“者”字,乃误涉鲍也。鲍补“者”字。 [16] 鲍本 意其恶足于秦也。 d834nkQuGHzzX2boTSZdgLbxYUtI59xvqYcZiL7eu4LQVw0VkYafbiGDaKHOzM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