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蒋述卓

2014年秋,我到北京京郊参加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召开的一次学术年会,会上与陶东风教授交谈,提出了两个课题组共同开一次小型学术会议的动议。因为他在2011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项目号:11&ZD022),而我在2012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项目号:12AZW001),两项研究虽有范围的大小、宽窄之分,但研究目标与路向基本是一致的。两个课题组相继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发表了一些成果。为了深化研究,促使两个课题组的成员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课题,开一次会是非常必要的。2014年底,这次30来人参加的小型学术会议就在暨南大学文学院文科楼二楼的小会议室内召开了。会议进行了两天,课题组成员相继发言,互相讨论,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观点上相互交流,形成了很好的学术氛围。会议的最终成果就是这本论文集。

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首先是从译介开始的,当时的学者在介绍后现代文化时就开始关注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随着大众文化理论的广泛介绍与研究,过去被称为“通俗文艺”或“通俗文化”的东西逐渐被“大众文化”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开始勃兴,并逐渐成为文化领域不可忽视的潮流。到21世纪之初,大众文化更为快速地发展,演变到目前甚至已到了“娱乐至死”的地步。人们对大众文化又爱又恨,感情颇为复杂——爱的是大众文化既给人们生产了娱乐,也生产了正能量;恨的是大众文化只生产娱乐,而不管生产什么意义,甚至还生产负能量。正因为如此,从价值观角度去研究大众文化应运而生。

此书中的多篇文章就提供了这种研究视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它们分别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大众文化研究的风采,有的文笔老辣,理论色彩极浓,有的文笔虽稚嫩些,但也有敏锐的眼光和冲动的激情,然而,就总体而言,它们都能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勇于对当下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评价与审视。这也正是这本论文集的特色所在吧。

大众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但如何摆脱西方的理论陷阱,扣紧中国问题,从中国问题入手,走好价值重构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一种尝试,但对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建设应该是有益的。

感谢陶东风研究团队给暨南大学研究团队带来了思想的启发,我们两个团队的初次合作是愉快与开心的。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对研讨会和论文集出版的支持。我在设想,若干年过去后,这次小型的会议和这本论文集将会成为我们团队合作的美好记忆,我也希望读到这本论文集的读者能记得,在大众文化研究的宏大森林中,曾有我们这束南北相连的鲜花。

二○一五年五月六日于
羊城暨南园 OQ3sV1aIP8NI8N5308l3iRO0v34VsaumIj3+Fq4rJbneqKzsyFZDHKi0/0CQFP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