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兽类及相关汉字

1.虎

虎,俗称老虎,是陆地上最强大的猛兽,有“百兽之王”之称,虎的适应能力很强,在亚洲分布很广。

虎hǔ 甲骨文“虎”字作 ,为侧视图,张口露牙,利爪,长尾呈向上卷状,与“犬”字的最大区别是头部张口露牙的形状,以突出其为猛兽。从商代起,就有了猎获虎的记载,《合集》10197是一片狩猎甲骨,甲骨上记载了商王在一次狩猎中,捕获205只禽兽,其中有两只母虎和两只公虎:

乙未卜,今日王狩光,擒?允获 二、兕一、鹿二十一、豕二、麑百二十七、虎二、兔二十三、雉二十七。十一月。(《合集》10197)

“光”是这次狩猎的地名,“ ”字从虎从匕,指雌老虎,后面的“虎二”则是指雄性老虎,因前者已经指明性别,后者就不再特别指出。在这次狩猎中,一次捕获4只老虎,还有其他201只禽兽,可见当时的狩猎规模不小。

在商代晚期的卜辞中,有记载一次性获虎三头的(《合集》37366、37463)。虎性凶猛不易猎获,因此猎获到虎时,在寝皮食肉之后,还会在虎骨上雕花刻字以作纪念。现藏于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的一块雕花虎骨刻辞云:

辛酉,王田鸡麓,获大 虎。在十月,隹王三祀 日。(《合集》37848)

这条卜辞记载了辛酉这天,商王在鸡山之麓狩猎,捕获一只大老虎,并刻辞以作纪念。该条卜辞显然是为了炫耀这次狩猎的成果。

虎符

老虎性情凶猛,力大无比,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勇猛、凶恶、强大、威武。人们用“虎口”、“虎穴”比喻危险的境地;以“虎符”象征权力。古代皇帝调兵遣将必用虎符,即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史记》中记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符”就是“虎符”。

2.象

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我国云南等热带地区,但在先秦时期,大象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

象xiànɡ 《说文》:“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甲骨文中的“象”字作 ,突出其长鼻的特征,与其他动物极易区别。甲骨文中有象被猎获的记载:

今夕其雨,获象。(《合集》10222)

最多一次获象达10只:

辛未王卜,贞,田往来亡灾。王占曰:吉。获象十、雉十又一。(《合集》37364)

从获象这条卜辞就可以推测出,在殷商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适宜象群的生存。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象群才逐渐向南方迁徙。商人捕获象以后,不断驯养,使其为人类服务,有的还被驯养来驮运货物。甲骨文的发源地——河南省的简称为“豫”,就是一个人手牵着一头大象的形象。

商代的象尊

在安阳殷墟曾发现有象坑,象的身上还系有铜铃 ,说明象在商代时已经被驯化。有时,商王还会去“省象”(“于癸亥省象”,《合集》32954),即商王去查看象的情景。汉字中的“为”字,甲骨文作 ,象以手牵象之形。《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这表明古人已经使用象对敌作战。

商代已经有青铜制作的象尊,是人们用来饮酒的酒器。这说明了人们对大象的喜爱之情。

3.兕

兕sì 是一种与犀牛相类似的动物,甲骨文的“兕”字作 ,头上突出其大角之形,为一象形字。《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记载,“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由此可见,兕与犀牛虽然相似,但二者并非完全相同。如同形容名山大川必言仙鹤白鹭一般,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也常用“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

中国古文献中分兕、犀为两种动物。《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尔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郭璞注说兕“一角青色,重千斤”,说犀“形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左传》疏引刘欣期《交州记》,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长三尺余,形如马鞭柄。按兕角可为酒觵。《诗经·卷耳》:‘我姑酌彼兕觥。’《韩诗说》:‘以兕角为之,容五升。’盖兕角之巨可知,然则一角之兽而其角又特大者当为兕之形亦皎然无疑者也。”陈梦家认为兕是野牛 ,张政烺认为兕是青色的野牛 。丁山认为“犀兕为一声之转,二兽一物,不过是方俗的殊名” 。姚孝遂、肖丁认为兕即 、犀乃古今字,今通称作犀牛 。杨钟健、刘东生鉴定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骨中有犀牛骨 。卜辞中“兕”为犀牛的可能性较大。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记录了对兕的猎获,有时一次获兕十一只(《合集》1030),有时甚至多达40只:

擒兹获兕四十、鹿二、狐一。(《合集》37375)

卯卜,庚辰王狩……擒?允擒,获兕三十又六。(《屯南》2857)

一次可以猎获40头之多,可见商末中原地区,兕是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山林之间,也反映出当时狩猎规模之大,狩猎者技能之高超。北方黄河流域多兕,到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如此,《左传·宣公二年》宋国的华元说宋国“牛皮则有,兕虎尚多”。宋国的国都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兕还分为“白兕”(《合集》37398)、“戠兕”(《佚》518)和“大兕”(《合集》37514)等不同毛色或体态的兕。

4.豕

豕shǐ 甲骨文的“豕”字作 ,像个大肚子的猪,是象形字。古文字中“豕”和“犬”的字形比较接近,区别在于“豕”突出其鼓腹、垂尾,“犬”突出其瘦长、翘尾。

古代田猎所获及追逐的豕,皆是野猪,它与性格温顺的家养猪大不相同。野猪性情凶猛,善奔跑,不易猎获,且易伤人,所以猎人素有“一猪二虎”的说法,认为打野猪的危险性还大于打老虎。甲骨卜辞中有:

癸丑卜,王其逐豕,获。允获豕。(《合集》10230)

追逐豕时往往用弓箭将其射杀:

王其射大豕。(《合集》28307)

甲骨文有一字 ,象箭射穿豕的身体之形,罗振玉释作“彘”,说:“从豕,身着矢,乃彘字也。彘殆野豕,非射不可得。” 野猪性凶猛,发怒时不下于虎,甲骨文中能见到的最多的获彘数量是一次射杀40只(《合集》20723)。猎获野猪的数量一般只有几只,10只以上的十分少见。甲骨文中还有“白彘”(《合集》15943、20662),彘因其凶猛,难以获取,所用动词为“伐”(《合集》21555)。

豕尊

豕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肉类食物,又是古代祭祀的主要祭品,豕与牛、羊是古代祭祀的大三牲。《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为孝也。”邢昺疏:“三牲,牛、羊、豕也。”豕又与鸡、鱼并称为小三牲。

豕(猪)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蠢笨、懒惰、贪婪及丑陋。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更是其中的典型形象。

5.鹿

鹿

鹿lù 甲骨文中的“鹿”字作 ,似鹿之形,枝杈状的角,大眼睛,轻盈的身子,跳跃的蹄子,充分表现了鹿的特征。中国古代盛产鹿,鹿温驯善良,容易捕获,从已出土的兽骨鉴定可知,在安阳殷墟有鹿、四不像鹿、斑鹿等品种

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狩猎获鹿的记录。猎鹿的方法有“狩”(《合集》10308)、“逐”(《合集》10950)、“网”(《合集》10976正)、“射”(《合集》28339)、“阱”(《合集》10662)、“征”(《合集》10311)等。

甲骨文中还有猎获白鹿的记载:

壬申卜,王田惠往来无亡灾,获白鹿一。(《合集》37449)

这说明当时白色的鹿是罕见品种。

在商代时,王族非常重视逐鹿,甲骨文中有成套的卜辞反复贞问,商王也非常重视逐鹿一事。甲骨文中获鹿最多的一次是162头(《合集》10307),是用“狩”获得的。

甲……鹿获允获十……二月。甲子卜,王不其获鹿。……丑卜……其逐鹿获?

乙丑卜,王不其获鹿,不往。乙丑卜,王不其获鹿,不往。

乙丑卜,王不其获鹿,不往。二告。

癸酉卜,王其逐鹿?癸酉卜,王不其获鹿?

丁亥卜,王我惟三十鹿,逐,允逐,获十六,一月。

我惟七鹿逐?七鹿不 ,不

戊辰卜,王……逐……丙戌卜,王……不其获鹿。

我获鹿……我不其获鹿。……获……其获。戊辰卜……获……

己巳卜,王获在 兕,允获。己巳卜,王弗其获?在 兕,一月。(《合集》10950)

壬午卜,王其逐在万,鹿获?允获五。二告。壬午卜,王弗其获在万,鹿?

壬辰卜,王我获鹿?允获八豕。壬辰……不其……

丁未卜,王其逐在 ,鹿获?允获七,一月。

戊午卜, 陷擒?允擒二……二月。

戊午卜, 陷,强其擒。(《合集》10951)

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因其为珍贵之物,且备受喜爱,因而鹿也喻指帝位、国家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鹿”与“禄”谐音,故民间传统的吉庆图案中也多以“鹿”寄寓福气或当官受禄。“中原逐鹿”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鹿死谁手”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政权,意谓天下当为何人所得,后亦比喻胜负谁属。《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后以“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6.麋

麋,也叫麋鹿,它的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俗称“四不像”,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稀有珍贵兽类。麋鹿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喜平原、沼泽和水域,以青草和水草为食,在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均有分布。麋属于鹿科,形似鹿而体大,一般体长两米多,重300公斤,雄性有分枝之角。后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为因素,麋鹿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并被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的一群。1900年,八国联军把最后一群麋鹿捕捉杀戮,麋鹿从此在中国消失。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并从国外引种麋鹿放养。

麋鹿

麋mí 甲骨文的“麋”字作 ,小篆字形 增加声符“米”,由整体象形变作“从鹿、米声”的形声字。

《急就篇》颜注“麋似鹿而大,目上有眉,因以为名也”。姚孝遂说:“实际上麋的目上有白斑,看上去似眉。” 猎获麋主要使用陷阱,一次所获的数量很大。甲骨文中记载,一次最多用陷阱获麋达700只(《屯南》2626),又有一次获450只(《合集》10344反),另外有获348只(《合集》10349)。商时的麋鹿甚多,且易捕捉,《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武王灭商后随之进行一次打猎,捕获麋竟达5235头之多。《诗经·小雅·巧言》:“居河之麋”,注云“水草多谓之麋”,故又称为“水鹿”。麋是商代狩猎的主要对象,所获数量多,最多的一次曾捕获到700多头。

贞,乙亥阱,擒七百麋,用皀……(《屯南》2626)

麋,性温顺,故容易被大批猎获,遗骨在安阳殷墟有大量出土。1946年,杨钟健对殷墟15次发掘出土的部分兽骨进行鉴定,其中“四不像”的骨骼在1000件以上。可见,当时在中原麋鹿是很多的,故周武王灭商后说在商境内,在从他降生到灭商的60年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逸周书·世俘解》:“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麋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牦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麇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一次狩猎的数量近万头,种类有十多种,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野生动物非常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周人狩猎的技术已相当先进。

7.麑

麑ní 甲骨文中“麑”作 ,似鹿而无角,表示幼鹿。鹿子在文献中称“麑”或“麛”。《国语·鲁语上》:“兽长麑麌”,韦注“鹿子曰麛”。《淮南子·主术训》:“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注云“鹿子曰麛,麋子曰夭”。商代狩猎无“不取麛夭”的禁令,所以田猎中常常猎获麑,最多的一次捕获159只(《合集》10198正),另一次捕到127只(《合集》10197)。

……麋七十、彘四十、麑百。(《合集》20723)

戊午卜, 贞,我狩 ,擒。之日狩,允擒。获虎一、鹿四十、狐一百六十四、麑一百五十九。(《合集》10198正)

还有捕麑199只的:

……其擒。壬申允狩。擒。获兕六、豕十又六、麑百又九十又九。(《合集》10407正)

这是捕获麑最多的一次。古人捕获麑之后除了食用之外,还将其皮毛制作成皮衣。《韩非子·五蠹》中的“冬日麑裘”、《论语·乡党》中的“素衣麑裘”,均说明古人常用麑皮制作衣服,不过这些裘皮大衣都是君王或贵族的专享之物。

8.狐

狐hú 甲骨文的“狐”字作 ,从犬从亡。“亡”字在甲骨文中读作“有无的‘无’”,不读作“逃亡的‘亡’”,故此字应读为“狐”,而不从“亡”音读作“豺狼的‘狼’”。杨钟健、刘东生鉴定安阳殷墟所出兽骨中有狐骨而无狼骨

狐狸

狐的四肢短小,尾长,多毛而蓬松,是重要的毛皮兽。狐的毛色变化很大,一般呈赤褐、黄褐或灰褐色,耳背呈黑色或黑褐色,尾尖呈白色。

狐是商代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捕获最多的一次达164只(《合集》10198正),可见狐这种动物在当时的数量并不少。从捕获狐的次数来说,仅次于鹿的次数。如:

贞,王田鸡往来亡灾……弘吉,兹御,获狐八十又六。(《合集》37471)

甲骨文中有一“裘”字,作 ,象一袭毛朝外的皮袄之形,是象形字,金文中加声符“求”,象形的皮袄改作从衣、求声的形声字 。《说文·衣部》:“皮衣也。”本义为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白狐

甲骨文中有“裘”字,像皮毛外露之衣。裘是古代较为贵重的御寒衣物,狐皮自古是做裘衣的上等原料。《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始裘。”商人大量猎获狐,当与此有关。狐裘又以白色最为珍贵,白狐稀少,在卜辞中获白狐的仅两则:

……白狐惟……(《合集》33364)

获鹿……麑二、白狐一。(《合集》37499)

捕获的白狐(《合集》33364、37499)的毛皮是十分名贵的裘皮。

9.兔

兔tù 甲骨文的“兔”字作 ,象长耳短尾之形。姚孝遂说甲骨文“麑”与“兔”字字形的区别在于“麑”字有颈,而“兔”字无颈,其首与身紧紧相连

兔子

兔分为家兔和野兔两种,通称兔子。古人所猎获的本是野兔,因兔是温顺胆小的草食性动物,易于驯养,所以兔子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在十二生肖里列第四位,被称为卯。

猎获兔子最多的一次是199只(《合集》10407),甲骨卜辞中还有几条获兔74只的记录。如:

……我其狩 ……擒获兕十一、鹿七十又四、豕四、兔七十又四。(《合集》40125)

10.猱

猱náo 甲骨文作 ,象猴头和足屈曲之形,是猿的一种。它身形敏捷,善攀缘,又名“狨”或“猕猴”,因其牙齿尖锐,又称为“锐齿猱”。

卜辞中有猎获猱的记载:

……其获猱。(《合集》10468)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有一则故事:

猱(猕猴)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虎谓其忠,益爱近之。久之,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综上所述,商人狩猎的对象有虎、象、兕、豕、鹿、麋、麑、狐、兔、猱等,实际种类应当不止这些。据卜辞和《逸周书·世俘解》对商代狩猎野兽种类的记载可知,除了牛、马、羊、犬四种动物外,商人狩猎的种类多达30种。 KQasPAli4MLhRFKc8tPDCQrvsNdzG2HjnyGg6AdQp5xsHaMbZbv2Wy6ua+nRz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