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拖延: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

“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一定会成功,我并不是在拖着不做事,我不过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攒到一起,只有这样做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有很大的动力。”有的人会为自己的拖延找这样的理由。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实上,每次积攒了很多事情的人,在到了最后期限的时候总是会乱成一团,做事情毫无头绪不说,还把所有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不过,例外也是有的,有一些人能力比一般人强,而出于对能力的自信,他们喜欢在最后一刻才开始工作,然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借此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你看某某,人家不是说不会做,只不过人家是不乐意做,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工作,看看人家的能力有多强。”我们将这样的拖延称为“庞氏拖延”: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在张飞面前把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用一天就完成了,不但让张飞目瞪口呆,还产生了一种“我很厉害”的感觉。

还有一种人比较喜欢化身为“成功人士”的感觉,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找点事情做。该完成的工作不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非要给自己安排熬夜加班,然后说:“其实加班干活特别刺激,你想呀,通过加班在第二天的时候把东西交给上级,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自己干活也不走神了,散漫劲儿也没有了,瞬时间感觉变身为成功人士了,生活特别的充实。”

对于这些人,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M.朱克曼给他们下了一个定义,叫做寻求刺激的人。他说这种人只是为了寻求一些刺激感,对外宣称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高压下做事的他们的确是获得了一定的刺激感,但是事实是他们并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快速完成,当然只能保证速度而保证不了质量。然而,用拖延的方法去享受这种劣质的快感到底合不合适呢?

王磊以前喜欢加班,而且每次等到老板催着要方案的时候才决定加班,他信誓旦旦地对老板保证道:“您放心,一定保质保量。”可是往往到了最后,速度是得到了保证,但完成的质量总是差强人意。他每次设计的方案,都只是表面上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就上交了,可等到自己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大堆问题,总是被退回来,进行第二次修订。

对于这种情况,王磊自己都不知道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表面上说这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在享受一种紧张充斥的刺激感,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这类人认为把自己的工作拖延到了最后,等到压力攒够了再去解决,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所享受的并不是什么刺激感,而是一种焦虑,所谓的刺激感不过是焦虑过后的“大汗淋漓”,这是拖延工作产生的后果,并不是为了享受刺激感而拖延工作的原因。

德保罗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有一本专门讲述拖延症的书,名为《万恶的拖延症》,在这本书中他曾谈到一个很典型的事例,足以说明拖延不会有“一时的快感”:

伦敦的某家主流报社经常要求记者们在周一的时候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的时候就召集所有的编辑开会讨论,在记者们上报的所有的选题中选出一个比较符合大家心意的。在会议上,每一个编辑都像是疯了一样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以思路老套、题材不新颖等借口来否定对方的题目,他们感觉自己的题目是最有新意的,也是最符合大家意向的。

然后,选题会将一直拖到周五的时候才决定要用的题目。一般来说,周一如果交上50个题目的话,只会有10个胜出,而记者们为了赶上周日报纸的发行,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拼命赶稿子。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匆忙写完的稿件根本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最终只好慌慌张张地登载出来,质量可想而知,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益。

这种为了寻求劣质刺激的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拖延到最后,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自己把握着最终决定权的自我满足,还是有人喜欢看所有的记者拼命赶稿件?很多拖延仅仅是为了享受劣质刺激,很多人也因此进入不到正常人的处事规则中,在拖延中不断地挣扎。约瑟夫用这个案例揭露了拖延的根源。 x7ocmNi9YCLLKetKE8GgRwkkpmfQs+N3KzGgukfWLYmD8dshb2T19fE72+kY5d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