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人传给后世的一部饱含生活智慧的文学作品,成为世界文学遗产的瑰宝。

相传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为伊索所作,因而称为《伊索寓言》。伊索是何许人?其生平事迹如何?由于古代传下来的有关史料很少,今人已难以完全定说。在古代的传世史料中,最有价值,最有权威性,因而也最常为人们称引的史料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至约前430)的记载。希罗多德在其《历史》第二卷第134节中记述:“罗多皮斯……是萨摩斯人赫菲斯托波利斯之子雅德蒙的女奴,与写作寓言的伊索同为一个主人的奴隶。伊索也确实是雅德蒙的奴隶,下述情况足资证明。当得尔斐人遵照神示,反复召请人们去领取伊索生命的赔偿金时,没有任何其他人前往,只有雅德蒙的孙子,同名的雅德蒙去认领。由此可见,伊索无疑是雅德蒙的奴隶。”

这是有关伊索生平的最早的,也是最为明确,最为具体的文字记载,而且这位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经过考证,认定伊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萨摩斯是希腊一座海岛,位于小亚细亚西南部近海,距小亚细亚西海岸著名古城以弗所和米利都不远,那里是古代希腊人与小亚细亚和西亚地区古代民族毗邻和频繁交往的地区。得尔斐位于希腊大陆本土中部地区,是希腊祭祀阿波罗神的著名圣地。罗多皮斯是一个名妓,色雷斯人,其身世涉及埃及史事,希罗德认为她生活在阿马西斯统治埃及时期(公元前570至前526在位)。根据上引希罗多德的记述中涉及的情况和其他有关史料,人们一般认为,伊索应是公元前六世纪(或公元前六世纪前半期)人,祖籍小亚细亚的弗律基亚,原先是奴隶,后来因智慧聪颖而被解除奴籍,获得自由。此后他曾游历希腊各地,讲述寓言故事,给人以警示和教训,故此闻名遐迩。由于他的有些寓言故事可能针对得尔斐祭司,揭露祭司虚伪,从而引起祭司的忌恨。祭司利用他一次去得尔斐的机会,诬陷他偷窃庙宇的金器,亵渎神灵,加害于他,据说愤怒的得尔斐人把他推下山岩摔死。希罗多德的记述中最后说的赔偿金,就是指这件事情。

现今流传的《伊索寓言》在古代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漫长的成书过程。众所周知,寓言起初为口头创作,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概括人们的生活智慧,后来才发展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并且由口传文学逐渐成为书面文学,出现了专门的寓言作家。古代希腊的寓言显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形成过程,伊索就是这样的寓言大师。在现今流传的《伊索寓言》中,有的寓言的出现显然很早,远在伊索生活时代之前。例如《鹞子和夜莺》的故事早就见于公元前八世纪至七世纪之交的古希腊诗人赫希奥德的诗歌《劳作与节令》。诗中说,鹞鹰抓得一只夜莺,高飞于云层间,夜莺在鹞鹰的利爪中痛苦地呻吟,鹞鹰轻蔑地规劝夜莺不要无谓地叫苦,他现在已经落入了强者手里,强者想怎么处置就可以怎么处置他,可以把他放走,也可以以他为食,警告他不要与强者抗争,与强者抗争不仅不可能获胜,还会遭受凌辱和痛苦。诗人借这则寓言谴责社会横行的暴力和不公正。寓言集中有的寓言则出现较晚,反映的是伊索之后的事情和社会思想。上述这些情况表明,古时候人们在汇编伊索的寓言时,把那些寓言故事也都收集了进来,一并成集。

在古代希腊,伊索寓言的第一个集本出现于公元前四世纪与公元前三世纪之交,是由当时的雅典统治者、哲学家、文学爱好者得墨特里奥斯(约公元前345至前283,公元前317至前307在雅典掌政)汇集的。这个集本未能直接流传下来,后世的抄本主要是以公元一至二世纪的抄本为基础,反复转抄而流传于世。

伊索寓言在古代流传很广,影响到其后许多代人的寓言创作,成为不少寓言作家仿作和改编的对象。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古希腊晚期和罗马时代的一些寓言作家的作品,其中最为集中体现的是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公元一世纪)和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约公元一世纪后半期至公元二世纪前半期)的寓言创作。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在创作寓言时往往利用伊索寓言故事进行再创作,称自己的寓言为“伊索式寓言”,以表示自己的寓言创作与伊索寓言的传承关系和对伊索本人的敬重。伊索寓言在古代流传的另一种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转述或改作,其中特别是利用伊索寓言进行修辞学教育而做的各种转述和改编,以及中世纪之后新起的文学体裁“故事”性叙述。这些转述和改作涉及到许多失传了的伊索寓言故事,对于了解和研究伊索寓言本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无疑又不能把它们完全等同于伊索寓言本身,特别是其中有些转述或改编的寓言故事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叙事风格方面,都与伊索寓言本身有很大的差别。

在后世收集伊索寓言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者中当首推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堡的一位名叫马克西穆斯·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的神父,他共集得伊索寓言约一百五十则。这些寓言在一四七五至一四八〇年间由波努斯·阿库西乌斯(Bonus Accursius)刊印出版。该寓言集曾于一五四六年重印。一六一〇年,瑞士学者涅夫勒特(Nevelet)第三次印刷该寓言集,印刷时除了原有的寓言外,又加进了梵蒂冈图书馆收藏而尚未发表的寓言一百三十六则,以及另外得到的一些寓言。《伊索寓言》印刷问世后不久,便开始被转译成其他欧洲语言,广为流传。

寓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体验、智慧的结晶,目的在于形象性地反映人们生活中种种有趣而发人深思的现象,给人以启示和教训。《伊索寓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伊索寓言》中有些寓言是揭露强者凌弱的社会现象的,饱含深刻的社会意义。例如《狼和小羊》(第160则),狼吃小羊是其本性,但狼却试图以貌似合理的口实来掩盖自己的凶残,在他一个个虚伪的理由被纯朴的小羊一一如实揭穿后,他便不加掩饰地暴露出了自己的残暴本性。《农夫和蛇》(第62则)则以人们日常生活经常可能发生的现象告诫人们,蛇性恶,恶人亦然,对好为恶者要多加提防。《狼和狗》(第294则)用人们熟悉的两种动物之间一段简单的对话,赞颂自由自在的生活,反映了古代处于人类社会特有的发展形态奴隶制状态下普通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爱好。寓言集中有许多寓言赞颂弱者的智慧,弱者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报复欺凌他们的强者。如《鹰和屎壳郎》(第3则)中,屎壳郎这样的弱者机智地报复强者鹰的傲慢和残暴,竟然使后者毫无办法,甚至主神的庇护也不能使它摆脱困境。寓言集中有不少寓言反映了历来存在的社会问题——贫富矛盾。《赫拉克勒斯和普路托斯》(第113则)把富人与恶人等同,表现了对富人的蔑视和不满。《负债人》(第5则)则表现了负债人的凄惨处境和债主的贪婪,后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作伪证。

寓言集中有不少寓言形象性地反映了各种生活哲理。《乌龟和老鹰》(第259则)中乌龟本是爬行动物,却异想天开地想学飞翔,被老鹰带到空中,飞行不成,反被摔死,借以告诫人们,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可违背自然,勉强从事。与此相类似,《鹞子和天鹅》(第315则)中鹞子本为飞禽,却想学兽类嘶鸣,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肚胀的狐狸》(第24则)说明矛盾会因情势的变化而变化,在一种情况下不可能的事情,在另一种情况下有可能成为可能。《驮盐的驴》(第191则)告诫人们不可犯经验主义的毛病,《两只青蛙》(第43则)则教导人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可贸然从事。《乌龟和兔子》(第254则)作为一则广为人知的寓言,非常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先天才能和后天努力之间的关系。《狐狸和豹》(第12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心灵美胜过形体美。《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第42则)教导人们劳动创造财富,《蚂蚁和蝉》(第114则)嘲笑好逸恶劳,《衔肉的狗》(第136则)、《寡妇和母鸡》(第58则)告诫人们不要贪婪,《狐狸和猴子》(第14则)、《狐狸和鳄鱼》(第20则)嘲笑吹牛撒谎,《狐狸和山羊》(第9则)告诫人们做事不可冒失上当,《狮子和老鼠》(第155则)赞扬知恩图报,《驴和骡子》(第192则)教导人们要互相帮助。《摔破神像的人》(第284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朴素的神灵观念,《卖卜者》(第170则)和《巫婆》(第56则)则是对迷信和巫术的批判。

总而言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以上只是约略列举而已。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进而指导生活,对不同时代的人都具有教育意义,从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欢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有许多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贴切,思想性强,富有教益,有的则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有损于原有的主题。人们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出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伊索寓言》出色的艺术技巧也是历来受人称道的。《伊索寓言》中除了一部分是以现实的人作为故事人物外,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动物寓言的特点是将动物拟人化,让动物像人一样行为和说话。寓言中这种拟人化来自对动物行为和生活习性的精细观察,因而体会非常入微。《伊索寓言》的鲜明的叙事特点是简明、自然、逼真。例如《乌龟和兔子》这则寓言采用的完全是客观叙述,没有什么对话,非常简洁;《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第15则)也主要是客观叙述,只是在最后以一句自白或感悟性话语画龙点睛;《猫和母鸡》(第7则)虽然采用的是对话形式,但仍非常简明,也非常自然、幽默;《驴和骡子》中骡子后悔没有及时帮助驴,结果反而给自己招来苦难,人们不难觉得,也许这点智慧骡子还是有的。《伊索寓言》中的许多题材都曾被后代作家继承和模仿,但人们读后对那些寓言稍加体会和比较,仍不免会称赞《伊索寓言》的机敏、智慧和耐人反复寻味的含意,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构思和手法。总的说来,《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构思巧妙,情节叙述概括,语言简朴凝练,所蕴含的智慧既浅显又发人深省,往往令人百读不厌,百思而难尽其详,趣味盎然,获益无穷。这就是这部寓言集数千年来一直历久不衰,为人所喜欢的根本原因,也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与译介其他欧洲文学作品相比,我国译介伊索寓言的历史比较早。根据现有史料,伊索寓言是在明朝时期随着“西学东渐”潮流,首先传入我国的西方著作之一。十六世纪末,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宣讲教义时往往对伊索寓言进行称引,用以比喻,因此在传教士的著述里已经涉及到一些伊索寓言。利马窦(1552—1610)是第一个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称伊索是“上古明士”,在所著《畸人十篇》(1608)中介绍和称引过多篇伊索寓言,包括《肚胀的狐狸》《狮子和狐狸》《马和驴》《驴和马》等。在利马窦之后,又有传教士庞迪我(1571—1618)对伊索寓言作过介绍,在《七克大全》(1614)中称引过《大鸦和狐狸》《兔子和青蛙》《狮子、狼和狐狸》等寓言故事。

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况义》。该译本由法国传教士金民阁口授、我国天主教士张赓笔录,印行于明代天启五年,即公元一六二五年。“况义”即“寓言”之意,译本正文寓言二十二则,附录寓言十六则,共三十八则。纵观内容,广泛流传的一些著名的伊索寓言故事,如《大鸦和狐狸》《衔肉的狗》《狮子、狼和狐狸》《田鼠和家鼠》《两只青蛙》《牛和青蛙》《乌龟和老鹰》《北风和太阳》《寡妇和母鸡》《驮盐的驴》等皆见于其中。以上寓言的情节有时与现今流传的《伊索寓言》不尽相同,译本重在达意。

我国第一个从英文转译的伊索寓言译本出版于一八四〇年,标题为《意拾喻言》,英文标题是ESOP’S FABLES,注称“由博学的蒙昧先生用中文撰写,再经他的门生懒惰生编成现在的形式”。《意拾喻言》含寓言八十二则。译本称译文或“意译”或“逐字直译”,译文中包含许多纯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反映了当时的翻译风格。后来随着我国与欧洲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扩大,伊索寓言在我国得到更进一步的介绍,被反复译介,译介的故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为广大读者熟悉,有些故事,如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等,甚至进入了学生读本。

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周启明翻译的《伊索寓言》据法国埃弥尔·商伯利编订一九二二年版《伊索寓言》翻译,是我国第一个从古希腊文直接翻译的译本。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罗念生等翻译的《伊索寓言》,所据版本是一九七〇年德国莱比锡托伊布纳《希腊罗马作家丛书》古希腊文版,收寓言三百三十则(有十六则寓言未译)。这些译本对于我国读者进一步了解伊索寓言起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介绍事业蓬勃兴旺的形势下,伊索寓言继续保持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受到许多译著者和出版者的注意和重视,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可以说,《伊索寓言》是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欧洲文学作品之一。

现在这个译本也是根据德国托伊布纳《希腊罗马作家丛书》中《伊索寓言汇编》古希腊文译出的。托伊布纳《希腊罗马作家丛书》是著名的古典丛书,该汇编中除收集了传统的伊索寓言抄本故事外,也收集了一些其他改编或转述本的故事,不过对后者进行了选择性编录,共得寓言故事三百四十六则。这次把这三百四十六则故事全部译出,其中有些故事明显反映了后世改编或转述的风格和趣味,这一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出来。

上面提到古希腊罗马晚期寓言作家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对伊索寓言的模仿和继承。费德鲁斯自称出生于古代马其顿的皮埃里亚,可能是在罗马长大的,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原是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公元14年去世)的宫廷奴隶,后来被释放,写作寓言。由于他在寓言里直接讽刺抨击权贵,从而受到迫害。费德鲁斯用拉丁文写作,传下寓言五卷,自称那些寓言是“伊索式的”。他的寓言中确实有不少取材于伊索的寓言故事,不过无论是在故事叙述方面,或是在思想表达方面,又往往对伊索寓言做了很大的改变,赋予了它们新的意思。费德鲁斯在《寓言集》第三卷前言中涉及到自己写作寓言的意图和目的时写道:

受压迫的奴隶

由于对许多事情想说而不敢说,

便采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助各种虚构的笑话来避免非难。

这是费德鲁斯创作寓言的指导思想。总的说来,他的寓言不管是借用伊索的寓言故事进行再创作,或者是那些他自己编写的寓言(这些寓言占了他的《寓言集》的大部分),也确实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后代人对巴布里乌斯的生平知道得很少,他的生活时期可能在公元一世纪后半期至二世纪前半期,居住在罗马帝国东部,用希腊文写作。与费德鲁斯的寓言相比,巴布里乌斯的寓言创作与伊索寓言的关系要更密切一些。巴布里乌斯的寓言题材主要取材于伊索寓言故事,他的寓言的特点在于故事叙述自然生动,通俗易懂,从而在古代获得广泛的流传。

本书在《伊索寓言》之后,收录了对费德鲁斯寓言和巴布里乌斯寓言的部分选译。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是古希腊罗马时代晚期最重要的寓言作家,收录的目的主要在于方便读者通过比较阅读,以加深对伊索寓言本身的理解和对整个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寓言创作的了解。这部分的译文据勒布古典丛书中《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寓言集》拉丁文和古希腊文译出,保留原文的诗体形式。

书中还特别选收了不同时代有关伊索及其寓言的绘画和一些精美的版本插图,表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对伊索寓言的理解和艺术创意,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王焕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狐狸 公元前七至六世纪科林斯石板彩画。画的是“大鸦与狐狸”的故事。石板残缺,乌鸦已不可见,但还留下pho字样,这显然是phorax(horax,“大鸦”)一字的第一个音节。

伊索与狐狸 杯底装饰画公元前470年左右

伊索 威尼斯木刻画1491年

伊索给人们讲自己的寓言故事 《伊索传》意大利文译本木刻插图1492年3月

《况义》首页

(清)林纾等编译《伊索寓言》正文首页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VA8jt6TasHiqPrUp1C2vIAZ6OufcLr9+Y7Wv4ivQkEst0ITiObyc0QkN3LP987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