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大约在三年前,我收到英国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时任所长戴维·贝茨(David Bates)先生的来信,他代表当时担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主席的多恩顿教授(Martin Daunton)和他自己,向中国的英国史学界提出建议:建立正式的交流关系,并定期举行双边学术研讨会,讨论英国历史问题。信来得很突然,因为我和他们未曾见过面,也没有来往;他们写信给我,是因为我担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的会长,想通过我向中国同僚们转告意向。

我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是举世闻名的学术团体,到那时为止,它只和三个国家有类似的交流关系:美国、日本、俄罗斯(听起来好像是英国的国家战略似的);现在他们和中国联系,中国将成为第四个国家,可见他们对这件事是何等重视。来信说明,英国的历史学界已高度认可中国同行的研究,关注中国历史学家的工作,这对研究英国历史的中国学者来说,是很值得骄傲的。

中国的英国史研究酝酿于19世纪末,起步于20世纪初,后来几经曲折,终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取得骄人的成绩。关于这个过程,我在后面的文章中有详细介绍。此处要说的是,英国学术界一直给我们很大帮助,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那时候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学术在遭受长期的严重摧残后举步维艰,亟待振兴。正在这时,有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来到中国,在他的帮助下,中国的英国史学科很快与英国史学界建立起联系,抢占了契机。那位学者就是爱丁堡大学的哈里·狄金森(Harry Dickinson),他当时还是高级讲师(相当于副教授),是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把帮助中国的英国史研究作为人生的重要使命,曾先后15次来中国讲学,引导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中国学者,这些人,就是我们今天学科的中坚力量。现在,狄金森教授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了,是今天史学界的泰斗。我们庆幸得到这样一位历史学家的帮助,没有他的帮助,中国的英国史学科发展不到今天这样,贝茨先生的信就不会发出,我们这部文集也不会出版。所以借这个机会,我们要表达中国历史学家的共同心声:感谢狄金森教授的真诚奉献!

1987年,狄教授和王觉非教授曾在南京举办过一次中英学者讨论会,效果很好;但此后20年,尽管两国学者来往不断,交流密切,却没有再举行过双边的学术研讨会。贝茨先生的来信翻开了双方交流的新一页,它见证了中国的英国史研究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进步。现在中国的英国史研究已经成熟了,正在走向国际舞台,这就是自1980年狄先生第一次来中国以后,英国史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

贝茨先生卸任后,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先后两届主任——德里克·基恩(Derek Keene)和迈尔斯·泰勒(Miles Taylor)——都努力推进会议的进展。2009年4月,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第一届中英英国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共23位学者,包括中方11人,英方12人。按双方商定,会议设12个议题,每个议题由一位中方学者、一位英方学者做主题发言,然后进行即席讨论。从人数看,这次会议规模不大,但从学术交流的角度看,却是很深入的,因为只有这样小规模的对话式讨论才有可能深入,并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其实重在声势而不是交流,深入的交流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年发展,中国的英国史学界已经可以和英国同行们面对面地坐下来、进行小规模研讨了,这就是本次会议的意义,也是我前面说的:它成熟了,因此受到英国历史学家的关注。

本文集是这次会议的成果;会议结束后,学者们对自己的论文充实加工,使之更符合出版的要求。双方商定:两国将分别出版中英文论文集,向公众展示英国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双方也商定:下一次研讨会在伦敦召开,研讨的课题应该更细化。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学术需要走向世界,而国际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通过交流,中国的英国史研究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服务于中国学术发展,也服务于中国自身的需要。

钱乘旦
2011年3月20日
于北京大学 V5EvqoFiGdrlzTHKbZtWkRbfCk/EDy14vkWsP/ZX6eTVihq1fsh2MEqCmJ8PY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