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自序

十年前写过一则短文,题目就叫《十年一觉》,说的是与钱理群、黄子平二君共同营造的“十载燕园梦”如何飘然远逝。文章中有这么几句颇为伤感的话:“屈指算来,从第一次到北大寻梦,到今秋东渡访学,刚好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更何况适逢从‘而立’走向‘不惑’!”十年后重读此文,即便撇开杜牧诗句,“十年一觉”四字,也依旧撼人心魄。

上回发此感慨,是为三人合撰的一册小书作序;这回呢,则是谈论自家的文化评论集。应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之邀,决意将近年所撰关于当代中国的文章结集出版。挑挑拣拣中,突然发现一个秘密——又是一个“十年一觉”!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之基于学术立场“考古证今”,起点应为1993年。正是这一年,以剖析“精英文化的失落”以及“人文学者的选择”为契机,我开始以“业余爱好者”的眼光与架势,偶尔涉足“当代中国”话题。

面对当代中国诸多让你或悲或喜、亦惊亦叹的文化现象,张大嘴巴的同时,也不由得睁圆了眼睛,观察、记录、分析、考量,甚至直接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记得很清楚,当初之所以“越界”,撰文剖析“当代中国”,不外想借此保持与当下文化建设“不即不离”的联系。这一潜在动机,诱使我撰文时不避琐碎,尽可能多地保留感性资料,以便后来者得以从容地进入历史。这其实是我自己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学术史的体会,“立此存照”的精细描述,往往比不着边际的高头讲章,更能呈现历史的某一面相。

并非此行专家,自愿扮演“观察者”角色,这既解释了我为何无法展开深入的学理探究,也给自己保留了海阔天空纵横驰骋的自由。从相当热门的学术史、民族主义、武侠小说,到近乎明日黄花的文化人与学院派的分工、文言与白话的对峙、政治与文学的纠葛,还有方兴未艾的“北京学”,以及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的关系等,都被纳入本书考察的范围。只是囿于“观察者”立场,加上会议论文或专题演讲的文体特征,使得本书的论述“鲜活”有余而“深邃”不足。就近观察一个生气淋漓、充满动感的社会,好处是“真切”,缺点则是容易流于“浮泛”。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蜻蜓点水”、“大而无当”之类的讥讽,只好预先认领了。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这种“非专业”的观察,很可能带入别样的眼光与方法,有时又为专门家所不及。况且,“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焉知今日粗浅的描绘与论述,他年不会成为学者有用的史料?念及此,于是不避浅陋,选择了近十年间所撰十文,奉献给关注当代中国文化进程的读者。

悠悠十年,观察对象在变,观察者本身也在变。本书的论述,从思想到文体,前后并不完全一致。为了存真,各文依写作及发表的顺序排列,除统一体例、调整注释外,文章内容不作改动。需要说明的是,前四章多年前曾分别入集,这回抽出合刊,为的是自家思路的完整。区区私心,敬请读者谅解。

2003年3月31日于京北西三旗 WYnFBBtvQCwqIEoYhyJYnatEHQWHIDDYRVG2abPsBJ78qZnS2otJt3NYED6JYP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