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1 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企业蹊跷起火

【作品类别】短消息

【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创作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作品长度】1分30秒

【刊播时间】2012年4月16日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刊播栏目】《新闻直播间》

【主创人员】张芸、张赟

案例简介

2012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了专题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揭开了多家药品生产企业采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重大黑幕。

当天中午节目播出后,记者随执法部门拍摄执法行动,却用镜头全程记录下该明胶厂发生的戏剧性新闻现场——在执法检查时厂房忽然起大火。这是“毒胶囊”追踪报道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幕。这条短新闻不仅当天被央视全天各档新闻栏目采用,而且登上了当天和次日国内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

点评分析

本案例《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企业蹊跷起火》是中央电视台2012年4月15日《胶囊里的秘密》的延续报道。《胶囊的秘密》播出后,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浅表现象的观察上,而是顺藤摸瓜,溯源至“白袋子明胶”的源产地。正当记者拿起摄像机准备记录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紧锁的工厂内,某办公楼冒起了浓烟。生产非法明胶的厂商为了躲避检查,故意纵火毁灭证据。记者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再次返回现场,找到残存的蛛丝马迹。

1.发挥记者作用,捕捉独家现场

该案例凸显了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灵魂地位。在现场报道中,记者敏锐细致,尚未进入厂区,就通过工厂前往来车辆运送货物的一幕幕,建立起学洋明胶厂与“白袋子明胶”之间的联系。随后,面对厂区内突如其来的浓烟,记者迅速将镜头推到远处的起火点,体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发挥了“我在现场”的作用。大火之后,记者重返火场,从焦黑的废墟中再次找到了蛛丝马迹。记者几次对事件的推进,都是向未知取材,显示出较强的现场挖掘能力。

这篇报道现场感强,突出强调了“独家现场”是电视新闻的灵魂所在。在片子中,无论是记者目测的四五十件白袋子明胶,还是开场所见的运送车辆,以及突发性的火灾镜头,都是凭借现场画面的支撑完成叙事的。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如果没有记者的独家发现,如果失去了第一现场的一手素材,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2.运用调查方法,叙事有理有据

媒介监督不能成为媒介审判。如果调查方法失范,则调查性新闻报道就会演化成媒体暴力。而在此案例中,现场记者对采访所需的法律法规的把控是非常到位的。例如,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可疑车辆上装的白色袋子应该就是工业明矾,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记者并没有对其进行定性;记者明确告诉观众,学洋明胶厂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无人出入;在火灾后的现场,记者不忘强调自己是在“获得了有关部门准许后”才进入火场。这些谨慎客观、精准到位的叙述,体现出现场记者对自我身份和工作范围的清醒认识,也体现出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的日渐成熟。

3.过程情理之中,结局意料之外

本条新闻的报道颇具戏剧性,充满了悬念。本是为了进行源头调查,却意外地记录了一场大火。电视新闻要客观呈现信息,但也不能忽视对戏剧性的强调。戏剧性既符合电视故事化叙事的传播规律,也要遵循新闻生产的客观实际。在这条新闻中,运货的车辆进出来往、学洋明胶厂的关门和开门、厂区内房屋里突然着火等环节,看似是平铺直叙地展开,实际上则蕴含了记者的现场发现能力、挖掘能力和放大关键事实的能力,使新闻的呈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也富有戏剧性张力。

通常意义上,调查性新闻报道的魅力在于通过记者的深入走访和逻辑分析,展现前所未闻、触目惊心的素材,使新闻报道具有情节的揭秘性和事实的说服力。该案例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和优势,以细致观察为本,以法律准绳为纲,以敏锐反应取胜,值得学习并应用于实际操作。

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短新闻的现场感

短新闻是电视新闻中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篇幅虽小,却展示着媒体及记者的采写水平。电视短新闻最能体现竞争力的就在于对现场感的捕捉与运用。因此,无论从新闻本质还是受众需求出发,短新闻的现场感都是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篇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了现场对于电视新闻的重大作用,可谓是灵魂与生命线。记者拍摄到的现场的四五十件白袋子明胶、观望的运送车辆,还有最重要的抓拍到的突发火灾,是本条新闻的重点与亮点。这些现场画面作为新闻的一手素材,极大地成就了本条新闻的效果与价值。

同时,现场记者能够抓住“突发火灾”这一稍纵即逝的新闻现场,体现了出镜记者极高的新闻业务能力。记者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把握能力,迅速、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事件、解读事件的能力,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新闻事实。

电视短新闻强调现场效果和现场感受,这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也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掌握电视现场短新闻的特点,运用好这种新闻表现形式,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首先,介入新闻现场的时间决定了新闻的时效。新闻现场往往稍纵即逝,介入得越早,现场感越强烈,传递信息就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事件发生时记者能不能到达现场,是对记者的考验,更是对媒体的考验。而那些对新闻事件有着极强预知性的媒体记者,更是抓拍现场新闻的高手。例如案例中的新闻能够抓拍到“突发火灾”这一经典画面,也是记者发挥新闻敏感性,通过观察和跟踪选题才等来的“意外现场”。电视记者作为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在现场的即时报道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纪实性效果和报道本身的可信性。记者需要在镜头前结合画面内容进行口头报道,而不是由播音员在后期进行解说词配音。由于记者出镜或现场报道加强了新闻播报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有利于克服画面和声音不对位的问题,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现场环境和现场背景声源。

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应注重对于现场的抓拍,应用挑、等、抢以及隐蔽拍摄、抓拍等方式抓取生动、真实、自然的形象,运用移动摄影调动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运用伴随式拍摄忠实地记录新闻形象,这样才能给人以强烈的纪实性效果。

但是,现场画面不等于新闻的现场感,完整而连贯地运用同期声是保证电视新闻现场感,增强报道可信性和感染力,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到一个新闻中,为保证现场有价值声源和主体声源的传播效果,在前期拍摄收录或后期制作时有选择地控制一些不重要的背景声源甚至环境噪音,是必要的积极的做法。

2.思考题

(1)如何扩充电视新闻消息的信息量?

(2)现场对于新闻消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 su1hBF1xLwtJ/HbaYGjv4ZSIYJCZXR2ik32CEscYzCr/rz4kSp4m0AtvBprPc+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