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10 暴雨中的生命营救

【作品类别】长消息

【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创作单位】江西省广播电视台

【作品长度】3分59秒

【刊播时间】2012年8月22日

【播出频道】江西电视台公共频道

【刊播栏目】《新闻晚高峰》

【主创人员】孙嘉宇、尹迅超、杨保

案例简介

2012年8月21日晚,江西省南昌市突降暴雨,城区多处大面积积水,交通受阻。此时,在南昌市解放路,记者参与并见证了一场感人的爱心救援。

当晚,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孙嘉宇、尹迅超、杨保三人正在南昌市解放西路龙王庙立交附近采访暴雨新闻,由于交通不畅,只能徒步前进。就在此时,有市民向记者发出求救:一位18岁的小伙周科因为救人被电击倒在水中,生命危在旦夕。围观群众焦急万分,却也不敢贸然行动。记者孙嘉宇了解情况后,毅然走向危险区域,不顾触电危险将已失去知觉的周科拉到了安全位置。孙嘉宇当即对周科进行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随后又与众人一起将其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只可惜众人的努力未能挽回周科的生命。

随后,三名记者又回到事发地,试图还原现场,不料再次遇到同样陷入险境的一名黄姓男子。有了前一次经验,孙嘉宇当机立断,运用雨衣绝缘,成功解救了触电时间不长的黄先生。在1小时连续目睹两起触电事故后,记者和热心市民都不敢离去,大家用红色横幅将危险区域围住,提醒路人不要靠近带电区域。

该报道全程记录了暴雨中的事发环境和两次营救过程,真实表现了市民的热心与勇敢,感动了许多观众。

点评分析

《暴雨中的生命营救》刊播于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黄昏档”,从题材上可以归类为民生社会新闻。作为一条在地面频道播出的突发性事件报道,在报道语态、镜头画面等方面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条长消息凭借现场记者的应变能力,高质量地记录下整个新闻现场,并呈现出了一些真实感人的场景。

1.新闻记者的现场应变

这是一则没有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报道。2012年8月21日晚,采写暴雨相关新闻的三名记者,由于路面积水、交通不畅只能徒步前行。与此同时,有市民向记者求救——一名小伙子因救人被水中漏电的电缆击倒,记者前去帮助,于是才有了新闻开头的“救人一幕”。

按照原先计划,这三名记者的采访应该围绕雨中交通、天气与民生等内容展开,但是机缘巧合的“一个帮助”使新闻的主题内容发生了“逆转”。在处理突发情况时,我们可以看到,记者灵活运用声画语言配合现场报道,清楚交代了小伙子被雷电击倒的现实情况,及时记录了市民向记者求救、记者做出救人反应、记者开机拍摄抓取现场细节等一系列现场举动。在短时间内,能够沉着冷静地从一般新闻采访模式迅速切换到突发事件报道模式,体现出记者的新闻素养和应变能力。除此之外,面对遭遇电击的行人,记者并非只是采访和拍摄,而是尽可能地介入救人现场,体现出一名好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突发性报道而言,现场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这就要求现场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及时、沉着、冷静地记录第一现场,通过连续拍摄和细节抓取,从多个角度展示现场,进入现场但不破坏现场,保留现场处理的过程。

2.新闻现场的高保真还原

在这条新闻中,虽然没有现场记者的出镜报道,但它依靠全纪实的拍摄手法和到位的细节表现,仍能够带给观众极强的冲击感。

纵观新闻发生的全过程,镜头完整记录下记者第一次救人、做人工呼吸、将伤者送往医院、返回现场第二次救人、周边居民搭建围栏等内容。正是这些充满纪实感的镜头,让现场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仿佛将观众带到现场,一同感受暴雨中生命营救的紧张气氛。另外,新闻还通过说明性的字幕补充介绍情况,突出纪实拍摄中的关键性信息,与现场报道形成配合。

为了能够完整呈现采访对象和事件过程的整个状态,更好地还原新闻现场, “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机”成为拍摄纪实报道的基本原则。《暴雨中的生命营救》这条新闻长消息在拍摄过程中实现了新闻现场的高质量还原,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解释,而是通过真实的记录向观众展现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这篇新闻作品不仅在新闻性的发掘和新闻现场的表达上独树一帜,更是一次生命的营救、一次向爱心的致敬。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不论是记者还是热心市民,都自发地组织起来,对暴雨中受困人员进行营救。镜头准确到位,报道客观准确,社会大家庭之间互帮互助的真挚情感在记录中得以升华,着实感动了观众。

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电视新闻中的纪实手法

纪实性手法是实现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的有效方法。长镜头、即兴采访、现场直播等都是新闻纪实性手法的具体形式。本文将基于案例着重探讨长镜头与即兴采访的实际运用。

第一,长镜头。用蒙太奇将多个分切镜头进行组接是新闻画面编辑的常用方法,但如果画面短促、切换节奏过快,呈现给观众的感觉有时是不可信的,因为现场感被时断时续的画面干扰破坏了。相比之下,长镜头能够保持新闻事件的相对完整,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说服力。

长消息《暴雨中的生命营救》所记录的是一起突发事故,其过程中,最有新闻价值的莫过于记者及群众对触电小伙的施救过程。为了完整记录这个重要过程,记者采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方案,从新闻的第1分零1秒至1分30秒之间,一个长镜头干净利落地把记者尝试施救、群众提供雨衣隔电、成功将“小伙”拖离危险区域的全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变化的景别和场景中,现场快速的节奏、紧张的氛围令观众身临其境。

需要注意的是,长镜头绝不是按部就班、平铺直叙的冗长记录,它的拍摄应具备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拍摄主体必须客观、真实;二是人物行动具有大幅度、大变化的特点;三是场面丰富多彩且略带叙事情节;四是背景环境宽敞,便于摄像机的调度。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摄像师应该大胆拍摄长镜头。或许其中某些段落不够完美,但是它有展示事物运动趋向的作用,能真实反映新闻事实。尤其在拍摄纪实报道时,为完整呈现采访对象和事件过程的状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摄像还应遵守“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机”的基本原则。

第二,新闻现场的即兴采访。即兴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即兴提问的过程,记者突然发问容不得采访对象有思考的时间和不自然的表情,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实。该案例中,记者面对新闻现场保持着高度兴奋的状态,凭借敏锐的观察和判断,一下就找到了关键人物——“触电者的同伴”,向其询问情况,在采访对象表述不清的情况下,记者还迅速展开了追问。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即兴采访过程。可见,新闻现场的即兴采访与记者的兴奋状态、思维方式、逻辑线索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场,还要保持心态上的放松,要做到敢问、会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电视新闻的画面在拍摄后还需经历后期的编辑制作环节,这一过程如果处理不当将损害新闻的纪实性。编辑可以利用计算机编辑技术进行画面的各种制作和处理,如加光和减光,填色和去色,画面增补和删减等。电视新闻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忠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因此,在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时,要十分谨慎,能不用时尽量不用,以免造成“虚假的真实”。

2.思考题

(1)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2)纪实性镜头语言的特点有哪些?

(3)如何挖掘新闻事实中的情感因素? B3E6FjlXftnNStD0gy/83P4D7gnk+8/U7F/5bEWqBhkrAhIH50cCJciClaWuPE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