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6 半小时生死营救 九名船民安全脱险

【作品类别】短消息

【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创作单位】泰州广播电视台

【作品长度】1分28秒

【刊播时间】2012年7月5日

【播出频道】泰州新闻广播

【刊播栏目】《1037早新闻》

【主创人员】朱建珊、周静、戚翔、陈丹丹

案例简介

2012年7月5日凌晨1点46分,长江泰州高港段江面,两艘集装箱货船不慎发生碰撞,其中一艘货船沉没。经过半小时的营救,9名落水船民安全脱险。泰州广播电视台《1037早新闻》节目组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船民落水、海事部门紧急出动、社会船只共同实施救援、船民安全脱险的全现场、全过程及时记录下来。并且,记者迅速发回报道,赶在了早上7点钟的早新闻中播出,带给了听众最快最及时的讯息,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获得了听众和新闻界的广泛好评。

点评分析

短短1分28秒的广播消息报道,将一起在长江泰州高港阶段江面两船相撞的重大突发事件完整地呈现给听众,生动地反映了生死营救的全过程,与其他广播作品相比,其时效性、现场感尤为突出。记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述,将同期声的纪实段落与现场情绪的渲染相结合,让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整个救援过程中的紧张感,能够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回应听众的收听期待。

1.新闻报道时效性强,记者敬业精神可嘉

突发事件发生时间为凌晨1点46分,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时间为凌晨2点16分。就在事发半个小时之内,《1037早新闻》的记者就已经赶到事发现场进行报道,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第一时间为听众带来新闻事件相关信息,其时效性非同一般。在灾难性事件面前,先声夺人才能掌握舆论话语权,才能拥有对事件成因的解释权。这则报道通过抢占报道先机,赢得了时间优势,也为疏导情绪、引导救援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记者能够在半夜凌晨接到线索之后的半个小时之内赶到现场,并及时开展优质、高效的现场报道,这也充分体现了记者训练有素的新闻业务能力,及其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

2.细节刻画生动充分,报道极富现场感

在这则报道中,现场紧急救援的氛围主要通过落水人员、救援人员的同期声来展现。如船员的救命声、孩子的啼哭声以及营救人员现场营救的声音等,营造出救援现场的紧张氛围,凸显紧迫感。现场是新闻的生命,记者通过现场同期声的大量运用还原新闻事件现场,使报道更加真实、生动,更富新闻价值。此外,在细节表现上,记者对突发事件中落水、呼救、抢救、脱险等几个关键点进行了鲜活、生动的呈现,加上记者简洁、凝练、切中要害的现场报道,使得救援的整个过程鲜活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3.同期声运用得当,报道结构清晰完整

这则广播报道总长度虽不到2分钟,却能够将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现给观众,可见结构布局的巧妙。一方面,报道通过关注新闻现场,对船民落水、海事部门紧急出动、社会船只救援等关键事实进行了及时、准确的传播。另一方面,记者专门辟出一部分时间,对救援成功的船民进行了现场采访,同时配发新闻背景,对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等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让听众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为清晰和完整的了解。此外,这则广播报道声音清晰、剪辑流畅,声音质感与现场氛围十分吻合。在报道的整个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现场采录的同期声,如孩子的哭声、落水船员的呼救声、救援人员紧急救援的催促声等,并通过记者的现场报道串联在一起,真实还原现场。

4.展现现场紧张氛围,增强作品感染力

时效性、现场感、细节刻画等新闻报道所强调的主要因素在《半小时生死营救 九名船民安全脱险》这则广播消息中都得到了完整的呈现,从而使这则新闻消息成为动态性广播新闻消息的典型。除了该作品本身具有的优点之外,我们还应看到,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泰州新闻广播并没有回避,而是以主动的姿态,及时有效地组织报道,协助政府做好信息公开,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广播现场报道的可视性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观察、聆听,从而述说、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广播是一种诉诸声音的媒介形式,这既是广播的个性,也是其相对于电视、新媒体等媒介的劣势。一则好的广播现场报道,其听众并不仅仅是收听,而应有新闻事件的直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感受。为了扬长避短,体现广播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广播现场报道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强现场报道的“画面感”,提高广播的“可视性”。

对于以声音为媒介的广播,如何让声音达到“可视”的目的?

首先,生动、丰富的现场音响是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可视化的重要元素。广播现场报道的事件多数以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活动为主题,通过及时地采录现场音响、烘托现场气氛、增强报道气势,用具体可感的同期声音响来凸显真实的现场,让听众通过感知现场的各种音响,联想现场所发生的一切,营造出一个具有立体感、空间感、时间感的新闻现场,使广播报道具有“可视性”。例如,在《半小时生死营救 九名船民安全脱险》这则广播消息中,整个报道过程中贯穿着在突发事件现场采录的同期声:孩子的哭声、落水船员的呼救声、救援人员紧急救援的催促声等,这些事件典型时刻的同期声都成为增强现场感的有力元素,将整个救援过程生动、鲜活地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又通过现场感的氛围呈现在听众眼前。但现场音响的采集并不是随意为之的,混乱的同期声、无关的嘈杂声不仅不能让观众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现场画面,还会让人产生不适感。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同期声音响必须切合报道主题,起到衬托主题、烘托现场气氛的作用。此外,要善于捕捉具有时效性的典型音响,例如案例《半小时生死营救九名船民安全脱险》,在船员落水后,记者及时赶到,捕捉到了船员发出的急促的求救声,使得新闻报道的紧张感被瞬间放大。

然而,现场音响并不是万能的,同期声可以锦上添花、表情达意,却不能够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独立叙事。要让听众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形象化、视觉化的理解,准确的解说也至关重要。案例《半小时生死营救 九名船民安全脱险》只有短短一分半钟的时间,但通过解说合理的结构报道,将半个小时的生死营救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听众脑海当中。对现场信息的解说,是弥补广播媒体“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劣势的重要手段。同时,解说也是对现场同期声的良好补充和延伸,通过简明、形象的解说语言描述,听众脑海中的画面才更加丰满、真实、立体可感。

广播现场报道的视觉化表达是广播新闻记者采编实力的体现。在全媒体时代,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必须在其“可视性”上做足功夫,以声传情、以声绘景,让丰富、典型的现场音响与解说相辅相成,提高现场报道的质量。

2.思考题

(1)如何烘托广播新闻报道的现场气氛?

(2)如何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放大细节?

(3)同期声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独特作用是什么? bKQzfK77b7g26+B3fliIiBnLmFtqwMOZBbF9O9Xh9Qcbsp9lbWEgDXmZHy7OsW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