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1 首批83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平安回到家乡

【作品类别】 短消息

【所获奖项】 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创作单位】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作品长度】 1分28秒

【刊播时间】 2011年2月25日

【播出频道】 江苏新闻广播

【刊播栏目】 《江苏新闻联播》

【主创人员】 董秀芳、王卫刚

案例简介

2011年2月,数万人民被困于发生战争骚乱的利比亚,中国政府首次动用海、陆、空全方位的救助力量,在短短一个星期之内,快速地实施行动,成功将数万中国同胞安全撤回祖国。2月24日,首批83名建筑工人乘坐飞机回国,他们全部来自江苏省的一家建筑公司。记者抓住这一典型事实,立即赶到机场,第一时间记录下中国工人“回家”的场面,并通过三个多小时面对面的采访,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祖国同胞从战火纷飞中平安归来时的欢笑、泪水与感悟。

点评分析

2011年2月,利比亚战争引发骚乱,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海、陆、空救助力量,从危险地带撤回数万名中国同胞。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中国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和迅速高效的行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轰动了全国。江苏新闻广播频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首批83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平安回到家乡》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同胞平安归来,回到祖国怀抱的激动心情,较好地诠释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情怀”,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的力量。

1.选题重大,视角独特

2011年,利比亚局势突变,战争不断,骚乱频繁,许多外国侨民被困当地,处境十分危险。一时间,各国如何组织力量,尽快撤离本国同胞,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江苏作为我国主要对外输出劳务的大省之一,有数千人被困利比亚,这些人的安危牵动着家乡父老的心,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篇广播消息报道以这一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为选题,以利比亚务工人员回到家乡的欢笑、泪水与感悟为切入点,通过呼喊、感慨、诉说等同期声展现了工人回到家乡之后的激动心情。虽然只是1分28秒的广播报道,却以独特的视角提炼出了三个最典型的新闻事实:中国工人平安归来时的喜上眉梢、被困利比亚时的惊心动魄,以及对于祖国强大的深深感慨,并通过对这三段素材的有机组合,形成层层递进的报道效果,既有现场,又兼顾人物,在同期声的娓娓道来中完成主题的升华。

2.音响典型,现场感强

这篇广播作品短小精悍,记者选取了典型音响,记录一线情况,烘托现场氛围,表达人物心情,引发听众共鸣。作品通过声音的表意功能,让听众不仅了解了当时当地的事实情况,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氛围与情绪,有如临其境、如观其景之感。具体而言,新闻报道以江苏工人拉杆箱的拖拉声和周围的嘈杂声开篇,之后陆续呈现工人们“回家了,回家了”的欢呼声,给人以突然而至的喜悦感。紧接着,声音报道从现场声转向人物同期声,工人们激动地诉说:“当地人冲进我们的营房……”这是对那段“恐怖日子”的回顾。通过一个个亲身经历的事件、亲身感知的细节,利比亚务工人员讲述了战乱中求生存的恐慌与不安,与“回家了”这一幕的话语气场形成鲜明对比,一种劫后余生的幸运感溢于言表。分析这则报道的音响运用,记者抓取了第一时间最直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巧妙运用了语言中情绪的感染力。在素材安排上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一方面营造出现场感;另一方面,也将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物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事实与情感的交替上升中,让听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祖国的力量与情怀。

3.结构合理,主题深刻

在不到一分半的时间内,记者通过抓取典型音响的方式精心布局,呈现了工人们回到家乡之后激动的心情,回顾了同胞们在利比亚所遇到的惊心动魄的劫持事件,表达了同胞对于祖国及时营救的感激之情。可见,作品虽然元素单一、结构简单,却表意明确、主题鲜明,不失精彩。

作品以一名工人脱口而出的“最困难的时候啊,祖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开端,又以一名工人激动地诉说“国家强大了,我们才在第一时间离开危险之地”为结尾,首尾呼应,用工人们发自肺腑的感慨反复渲染主题、升华主题;通过工人饱含真情的同期声,表现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强大以及中国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从一个微小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展现大国情怀;巧用同期声点题,既不做作,也不拔高,而是情绪积累自然而至,不失为一种广播报道的技巧。

广播报道重在用声音传递信息,极富表现力的现场声和同期声是其核心生命力。在这则短小精悍的广播消息报道中,记者利用典型的音响营造极强的现场感,表达真挚的人物情感,并以此完善结构布局,形成了发声有度、声声呼应的效果。尤其是作品结尾工人一句激动人心的话语“我现在心情无比激动,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在第一时间离开危险之地”直接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典型音响、背景音响、录音报道

广播是听觉的艺术,音响是广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广播新闻中,广播音响的类型有很多种,丰富的音响表达不仅可以形象地描述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可以增加新闻的信息量。但更重要的是,广播音响能够以声传情,突出新闻的主题、丰富新闻的内涵、传达新闻的情感,有效地拉近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当一则广播报道的听觉效果好时,新闻中的信息就更加容易接受,新闻事实也就能够更加高效地传达。在一则广播新闻报道中,如果广播音响能够运用得当,新闻现场的信息就会更具感染力,听众就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利用音响的特点来报道新闻是广播的一种很常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叫作录音报道。

在广播短消息《首批83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平安回到家乡》中,各种典型的音响被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广播开头便以工人拉杆箱的拖拉声和周围的嘈杂声将听众带入到现场氛围当中,工人们“回家了,回家了”的欢呼声传递出他们平安归国的喜悦之情,而对恐怖日子的回顾配合了情绪的表达。一系列的同期声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用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典型的音响可以唤起受众潜意识里相关的记忆。我们在公交车上发回现场报道时可以选择公交车的报站声,在学校可以选择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在火灾的突发现场可以借助消防车的警笛声……一段典型的现场音效能快速地在广播受众的脑海里形成现场印象,从而将受众拉进新闻现场,听完整个报道。而背景音响与典型音响一样,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广播中,新闻现场的背景音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现场信息,表现、烘托、深化新闻的主题,起到揭示事物真实性、吸引听众的作用。

广播新闻记者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新闻主题,选择恰当的典型音响与背景音响。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捕捉最能体现现场氛围的典型音响,挑选适合报道情绪的背景音响,让广播音响在广播新闻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广播记者在使用音响时,也要考虑其必要性。判断一段音响对一则广播新闻来说是否必要,就是要看这段音响能否烘托出新闻现场的现场感,让新闻更加真实、可感。合则用之,离则弃之。合理适度的音响能够增强广播报道的立体感和冲击力,而过度使用音响则会让报道显得杂乱无章、缺乏重点。

音响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介形态的一大特性。只有利用好音响,才能把广播媒介的特性转化成优势,才能让传统的广播媒体在新媒体大潮的冲击下赢得竞争力。

2.思考题

(1)如何选择报道的切入点?

(2)如何拓展广播音响的表现力?

(3)在广播报道中,口播与现场报道如何配合? HMBJtZScxJfDXaMIFdcE+PK3p/LFMz2hnkoMFxvOAeb+eCE08SqGv/xT5Wb2K6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