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8 美对华光伏企业作出“双反”终裁

【作品类别】长消息

【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创作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作品长度】3分58秒

【刊播时间】2012年10月11日

【播出频道】经济之声

【刊播栏目】《天下财经》

【主创人员】初日、刘沙、赵子亮、柯成韵

案例简介

广播新闻长消息《美对华光伏企业作出“双反”终裁》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早间新闻资讯节目《天下财经》中播出的当日头条新闻。该则长消息在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凌晨5点10分美国刚刚宣布“双反”终裁结果的第一时间通过广播连线展开报道。报道通过现场评论员连线解读、深度挖掘、多方采访,突出时效性、强调综合性、保证权威性。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分析,在挑战中看到机遇,一方面解读了“双反”裁决带给中国光伏产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分析行业现状、找寻行业出路。

纵观整篇报道,第一时间的播报速度和清晰的编辑思路,成为报道最突出的亮点。该报道将一条动态新闻融入经济新闻进行深入分析,丰富了信息量。新闻编辑对全局和政策的准确把握,保证了第一时间新闻的独家解读,让新闻报道的价值得以更加凸显。

点评分析

这篇广播长消息时效性极强,内容丰富立体,站在经济新闻的专业高度和视野广度,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借助其平台优势,发挥了大众媒体的独家解释权。在保证了独家性、时效性的同时还兼顾了报道的深入性,是一篇可听性强、借鉴意义大的广播长消息。

1.第一时间,独家解读

这篇报道紧扣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1小时内迅速反应,制作播发。在6点档早间新闻播发了发生在北京时间当天早上凌晨5点10分的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业作出的“双反”终裁,在报道中利用广播短时、快速的特性连线驻美国当地的评论员,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发出中国记者的声音,凸显了国际传播中的现场意识。

该篇报道作为早间新闻的头条,导语中用一句“我国太阳能面板可能大规模退出美国”紧紧扣题,牢牢抓住听众思维。美国的“双反”终裁涉及中国500多家光伏企业和数千家上下游企业以及几十万员工,更影响到数十亿美元的出口业务。由于这一裁决大面积的连带效应和当时就业压力大、出口不景气的社会背景,这则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较高,听众的“收听欲”也较大。新闻编辑长期关注这一选题,在“双反”终裁在美国公布的第一时间快速完成编辑,在6点、7点连续两档早间新闻中以当日头条的形式播发,进一步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在这篇报道中,除了强调第一时间的报道,更是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采访相关行业专家和政府官员,注重对动态事件的权威解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传播的冲击,更应该在自身的报道中突出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力,牢牢把握住新闻的独家解释权。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则经济新闻中,利用平台优势进行了包括光伏企业老总、国际经济研究专家、时任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内的独家采访,从不同层次对于美国出台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终裁后的前景进行解读,准确把握全局和政策,对于整合光伏行业具有借鉴意义,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

2.素材丰富,编辑合理

这篇长消息是头条新闻,用了将近4分钟的篇幅凸显其重要性。将一篇现场报道与四段采访同期声融为一体。新闻素材丰富,编辑合理,新闻语言完整清晰,让整个作品的表达丝丝入扣、有理有据,彰显头条新闻的价值和地位。

该篇报道结构非常清晰,先事件再分析,由现象到本质再到对前景的看法。新闻开篇越洋连线“经济之声”驻美国特约评论员,最终新闻编辑选用了两段来自现场的声音,第一段介绍“双反”的最终裁决,最及时、最准确地向听众传递了事件结果;第二段评论员结合在第一现场的观察对“双反”终裁的现实意义做出解析,更进一步地解读新闻事件。两个步骤,配合主持人的问题,让听众对该新闻事件有了基本判断。

作为一则动态消息,这篇报道没有就此结束。新闻编辑积极关注事件动态,在美国商务部要公布“双反”终裁的当天整夜向驻美评论员了解最新情况。在前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拟定采访问题,对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进行了电话采访,并对商务部部长此前就此事发表的相关讲话的录音素材进行整理和剪辑,最终在事件结果公布的第一时间将准备好的素材合理编辑到一起,配合对事件动态的报道,形成综合性的分析,提升了报道的深入性。

也正是由于新闻编辑事先对“双反”终裁背景和动态的关注,把握当天的重要新闻,经过全面比较,结合“经济之声”这一广播频道的特点,才将这一选题作为当日头条进行播发,突出了其社会价值。

3.表述到位,实用性强

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典型的经济类新闻,这一类型的新闻报道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较为专业,如何既能顾及相关背景的听众深入了解的需求,又保证所有听众都对这一报道感兴趣?这就要求在新闻的最终处理上,把握好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特质,说最通俗易懂的话,把经济事件背后与普通听众的关系在短时间内讲清楚。

“双反”终裁这一结果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在报道中通过三个层次不断明确化。报道一开篇便强调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光伏企业身处寒冬,用社会时代的背景帮助听众更快地进入报道主题,为报道奠定基调,引起听众关注;主持人先后用“价格优势荡然无存”“中国光伏产业未来的日子会更不好过”“大规模退出美国市场”“大批光伏企业倒闭不可避免”等非常明确且颇具强调意味的字眼,把美国的“双反”终裁将带给中国光伏企业巨大打击的事实形象化,从态度上对听众进行引导;在采访同期声中,行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用“订单下降约30%”“第二大的光伏产品出口国”等具体数据,再次把这个终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打击数量化,给不了解相关背景的普通听众以最直观的感受。三个层次,从概念到具体,不断交叉地向听众报道这一经济事件,深入浅出,让这则经济领域的专业消息更“接地气”,可听性更强。

同时,在报道的结尾段落,更是借助知名专家对行业现状和前景的分析,给予整个行业以前瞻性的指导,不仅解读问题,更提出应对措施,体现了财经频道的专业视角,让新闻报道更具实用意义。

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新闻报道的第一解释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广、方式多,人们接触到信息的手段更为迅速便捷,关注的事件越来越复杂、多样,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很可能会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民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第一报道者的身影逐渐模糊。而传统媒体只有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凭借其丰富的资源、权威的视角,以有形的意见为受众揭示事物发展的性质、原因和趋势,掌握第一解释权,才能在媒介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解释权,并不是媒体的一种权力,而是基于以往业绩获得的公认判断,即受众心目中对一个媒体解释、分析、判断能力和判断水准的认可;也不是传媒的一种权利,而是因为传媒的解释、分析、判断与事件实质、历史走向的相互吻合,在人们心中赢得的信服。它往往比事实本身更直接、更深刻、更有力,这也成为衡量一个媒体的素质和能力、检验一个媒体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的标尺。

在本篇对美国的“双反”终裁判决的报道中,记者在1小时内迅速反应,在报道中连线驻美国当地的评论员,给予事件全面客观的报道。同时对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进行了电话采访,并对商务部部长此前就此事发表的相关讲话的录音素材进行整理和剪辑,立体化地呈现出传统媒体利用自身强大的媒体资源在组织舆论、引导舆论、把握事件动态、及时传递信息方面的优势。第一时间对事态动向、本质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抓住事件的第一落点,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满足听众的需要,把握舆论的导向,增强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牢牢地把握了新闻事件的第一解释权。

2.思考题

(1)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特点有哪些?

(2)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快地把握第一现场?

(3)什么是新闻的独家解释权?独家解释权对于新闻媒体意味着什么? +V6RCxE2ALPyZx1QNqT/MFC6vlUCVT90qceNyW1AriLgwHIC4aQOcP181OI51E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