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芸
Chen Yun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时政报道,如何创新时政报道,是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以“新华视点”微博为例,分析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如何通过自己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发挥新媒体上的引领效应。
关键词: 新媒体,时政报道,新华视点微博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it is a new topic that how to report current affairs on new media platform and how to make innovation on it.This paper takes Xinhua View microblo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what a traditional media can do to act a leading role in new media with its brand and content advantage in the convergence trend.
Keywords: new media,current affairs coverage,Xinhua View microblog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就在这一年,新华社“新华视点”在新浪网注册微博上线,打响了中央媒体进军微博的第一枪,时间点就是“两会”。率先利用微博平台进行重大时政报道的摸石探水,使得“新华视点”在中国微博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迹。
近年来,“新华视点”微博秉承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中创新的理念,大胆探索,稳步推进,依托国家通讯社丰厚的时政资源和授权发布定位,坚持以权威新闻、权威解读、权威观点的及时发布,服务微博网友,影响微博舆情,牢牢把握住了重大时政报道在新媒体平台的主导权,初步实现了打造中国新媒体时政报道第一窗口的目标。
“今天你织‘围脖’了没有?在网络化时代,到微博上随时发布一句话的观点和信息已成为时尚。2010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1日起在新浪网开通‘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上会记者将为广大网民记录、报道‘两会’上的精彩点滴。”
2010年3月1日,新华社这条通稿消息,宣告了“‘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上线,新华社‘两会’记者开织‘围脖’”。
这一天,“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粉丝突破4万,显示了微博用户对重大时政新闻的需求与认可。
对此举的突破意义,媒体和业界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台湾“《中国时报》”发表题为《新华社动员300人 用微博抢新闻》的报道,称新华社与新浪网合作开通“新华视点两会微博”,这种因应网络化趋势的报道形式,让人见识到中国官方传媒亟欲突破现况的强烈动机。对于记者所写采访中因不懂蒙语而受阻的第一篇“现场微报”,“《中国时报》”评论说,这虽然只是一篇官方通讯社记者的“微报”,却也是中国新闻报道史上值得关注、值得记录的“一小步”。
事实上,“新华视点两会微博”更以强烈的交互性和快、短、新、活的整体风格带给网友“线上两会”的全新体验。“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就“毒奶粉”等事件发问时这样反问。“不问你,你来开会干什么?”这条微博得到近千条跟帖,很多回帖强烈要求记者公布“某人”的省籍和名字。
对“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的突破创新,《中国记者》、新京报、北京电视台等也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报道。
从更深层的意义讲,“微博两会”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发展起来的参政议政新形式,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12年4月10日23时,新华社授权定时发布《中共中央决定对薄熙来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和《公安机关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依法进行复查》稿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考虑到这是海内外高度关注的新闻,对于及时准确引导新媒体领域舆情至关重要,“新华视点”微博应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对报道做了超前准备和处理,在中央规定时限内快发、首发,实现了两条权威发布新闻在新媒体领域影响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新华视点”抢在通稿之前,对《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摘发了三条微博,平均每条微博转发1万次以上,成为当天微博舆论场中影响力最大的观点性言论。
此次突破成为一个范式,它让我们认识到,微博比传统媒体的时效更为重要。此后,中央重大时政新闻微博首发成为新华社发稿中的制度性安排。
十八大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微博从“上两会”到报道党代会是又一次突破。而这一次“新华视点”微博的突破,体现在对大会预备会、主席团各次会议、开幕、闭幕、十八届一中全会、新一届常委与媒体见面会等重要节点的所有重要内容同步进行滚动直播报道,最及时、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了十八大的会议进程,在整个微博平台媒体账号中报道内容最为全面,成功地把新华社传统重大时政报道优势转化为新媒体领域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有两个数据为证:一,十八大期间,“新华视点”微博发稿300多条,可以说是全程记录。二,对比微博平台各媒体账号,“新华视点”微博在时效方面全面领先,95%的微博为首发。
再以十八届一中全会为例,“新华视点”微博对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等各类名单滚动报道,一组7 条微博及新任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一组图文微博全方位展示了十八大权力交接的情况,展现了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的精神风貌,被“人民日报”微博、新浪“头条新闻”微博等知名媒体微博逐条转发,其中7条微博被转发1.4万多次,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重要网站全部集纳转载这一组报道,显示了新华社时政报道在新媒体领域极强的不可替代优势。
2012年12月28日下午,李克强结束在江西九江调研前往湖北恩施。途中“新华视点”微博发布“李克强结束江西九江调研 正赶往湖北恩施”“李克强察看挂坡地”“李克强让农民个体户说实话”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实话实说的微博报道,细节化地呈现了与以往报道中完全不同的领导形象。
12月30日,习近平前往河北阜平老区山村看望困难群众。早晨9时,领导人还在路上,“新华视点”微博就开始了丰富的图文微博报道。此后,“新华视点”微博一直实时报道到晚上11时。这些报道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行,呈现了贫困村现状,甚至直接把习总书记一行头天晚上在阜平宾馆的晚餐菜单都呈现给网友,新鲜、多样的报道引发了全国性的围观习总书记阜平之行的浪潮。
这两组报道是新华社领先整个中国新闻界、在中央领导活动新媒体报道上的历史性突破,让广大网民和受众第一时间见证新一届领导人的亲民作风,拉近了中央领导和群众的距离,也显示了新华社创新时政报道的优势和能力。两组报道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2.6万多次,腾讯微博阅读量超过400万。
除了在众多媒体微博、网站转载外,大批都市报在习近平、李克强考察第二天专版集纳“新华视点”微博报道图文。网民普遍认为,这种行进中的、等同于现场直播的报道效果很好,新媒体时代官方媒体的这种变化值得赞赏,创新了对国家领导人的报道新式,很好地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
12月30日,《新京报》发表的题为《微博播报领导人调研符合新闻规律》的社论指出,微博报道顺应新时代的新闻传播特性,展现政治自信,打破传统的领导人报道套路、禁区。新媒体既是新的传播渠道,也是新的官民互动平台。
如今,微博直播领导人重要活动不仅已经成为常态,而且纸媒“扎堆”采用“新华视点”微博发布的领导人报道也已成常态。
据统计,2013年7月22日至2014年1月29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共采用“新华视点”新浪微博发布的文字132条次,图片46张次。这些微博稿件时效性强,播发的领导人稿件生动、鲜活、接地气。
“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是2013年2月7日“新华视点”播发的微博,醒目的标题道出了网民的心声与期待,转发超过7万次。
事实上,并不是中央领导的讲话都适宜做微博,关键在于抓住亮点,精准提炼核心思想。
再比如,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内容丰富。中纪委发布全会公报时,“新华视点”微博播发了系列微博和微评论“习近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权力关进笼子是一次新长征”等16条。
这组微博播发后,新浪、搜狐等主要商业网站立即将其中“习近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微博置于网页新闻的头条位置。用户意见反馈认为,此次微博报道用语严谨考究,核心思想提炼精准,便于网民准确理解总书记讲话内容。如今,语录体已成为一种常用体。
这五次突破在中央媒体中都占据了独家和第一次,由此不难发现,打造时政报道第一窗口的概念至少包含三个元素:一是时效,确立了重大时政报道新媒体优先首发的理念;二是可能的条件下要文、图、视频全媒体互动;三是表现形式力争接地气、贴民心。
面对传媒市场的剧烈变革,传统媒体主动进军新媒体市场,在融合中创造新的优势已成大势所趋,也是生存发展之必须。
“新华视点”微博在时政报道上的创新实践,为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业务以及媒介融合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内容为王”是业界共识。选择重大时政新闻在微博平台试水,用内容优势抢占新媒体制高点,无疑是明智之举。重大时政新闻彰显的是国家通讯社报道上的独家性、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将这一内容优势拓展到微博平台,从而迅速有效地在微博平台形成了新闻“国家队”的引领效应。
就通讯社而言,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就是通讯社的报道可以直达公众了,而且可以即刻互动,这是革命性的。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报纸、离开电视,甚至离开电脑,转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有人分析,微博平台大致被三种力量所左右:数百个大V、门户网站小编、主流媒体微博。在这样的大格局下,人们对新媒体终端上的权威信息有了更多需求,而主流媒体微博以内容优势赢得引导力先机则显得更为重要。
在重大时政报道方面,“新华视点”微博的五次突破契合了微博传播规律,创造出准确、首发、鲜活、直达的报道模式,实现了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直达受众、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得到反馈的良性互动效果,微博的表达也从初期的简单压缩通稿逐步发展为“重新表达”或“再创造”表达。
比如,为迎接党的十八大,新华社策划了8篇“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都是宏大叙事文章。何平总编辑要求,重大主题报道要与新兴舆论场对接,每篇述评都要按新媒体语态改写成若干篇微评。经过再创造,改革与发展篇的微评题目为“改革畏难,终将一事无成”;旗帜与道路篇的微评题目为“党员守底线,国家有希望”。这组微评在网上获得了积极的正面回应和评价,取得了关键节点引导舆论的作用。
“新华视点”是新华社的品牌栏目,曾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借助传统品牌,开拓新媒体市场,有助于快速提升传播力,进而形成品牌良性互动发展格局。目前,“新华视点”栏目除传统的文字、图片、电视版外,从2014年“两会”开始,又开通了“新华视点”微信公众号和“新华视点”搜狐客户端,实现了对微博、微信、客户端三大新媒体平台的全覆盖。新华社大量独家、权威报道通过这三大新媒体出口广泛辐射互联网和手机终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品牌有利于整合资源,快捷有效地实现传统报道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从而使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以2014年“两会”“新华视点”开设的“马上问答”子栏目为例。依托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马上问答”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进行征集和梳理,确定报道选题;记者带着问题追访部长;稿件采用问答体形式,从小事入题,百姓“辣问”,部长“敢答”。如《除夕放假吗?五一调整吗?带薪假咋落实?——全国假日办主任回应三大焦点》《部长,您吃转基因食品吗》等稿件受到报纸和网民的广泛点赞。
具体互动方式是:
互动1——选题部分从网上找,用网民的语言问,用你我心中的具体问题问。“您吃转基因食品吗?”“您觉得4G资费贵吗?”这样的问题,部长想不回答都难,即时打通了两个舆论场。
互动2——发稿三部曲:(1)“抓到”部长回答了问题,第一时间发微博,引发网友热议;(2)集纳整合若干问答发通稿;(3)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展示。由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了联动。
互动3——网上收集反馈,反响热烈的,以博文加跟帖的形式,第二天纳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集萃”,换上新装的稿件重回纸媒,继续受到用户欢迎。新闻的力量就在这一次次互动中被发掘出来。
在重大时政报道方面,新华社有着得天独厚的授权资源,更有着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在传统报道的格局中这些优势远未释放出来。利用新媒体平台,放大通讯社资源优势有了用武之地。
比如,跟随中央领导考察采访的记者,原来都是考察结束后发稿,现在边考察边发稿,以现场实录为主,一天发五至八条,串起来就是一篇小特写,而且是文字、图片同步播发展示,甚至是文、图、微视频整合展示,可读性、生动性、贴近性、即时性大大提升。这些内容又都是独家原创的,且最后播发的通稿中大多不涉及。再比如,领导同志在现场的一些即兴发挥,有时只有现场记者能捕捉到,这些内容记入微博,一下让领导人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拉近了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在领导人形象塑造上也是一种开拓。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的创新方面,“新华视点”微博起了引领作用。
从单纯盯着纸媒第二天的采用率,到当日拼抢网站、客户端头条,是观念的飞跃与融合中的转型。
2014年“两会”,新华社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又多了一个“秒拍两会”视频,利用手机拍摄30秒左右的短视频在新浪实时发布,从而实现了“两会”新媒体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的现场报道。由于手机拍摄能够快速上传和发布,使得“两会”现场报道空前鲜活起来。以外长记者会为例,记者敏锐抓拍了“王毅对马航失联事件表示揪心”的视频,上传后聚拢大量网民观看和转载,播放次数达27.5万次。新技术的植入,让文字记者插上了翅膀,观察新闻的视角也随之变化。
创新没有止境。“新华视点”打造了新媒体时政报道的第一窗口,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创新突破还是初步的,开拓、改进的空间还相当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抢占新媒体平台制高点绝非新闻“搬运工”所能实现的,站上平台只是第一步,更需要的是整合、挖掘与再创造,将“高大上”的时政新闻内容与用户的需求感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移动终端上优秀内容的创造者。
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残酷的传媒市场,新媒体时政报道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转型拓展:
1.表达方式的转型。现在的时政微博除了领导人的考察活动有些比较生动外,其他写法上基本是“小通稿”,是大通稿的导语“搬家”或压缩,居高临下的宣传味道比较重,这方面创新转型的任务相当艰巨。新闻报道的文风,说到底是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问题,是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问题。因此,转变话语表达方式,首先要把微博账户看成一个“人”,微博发言发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平等式交流,互动式讨论,用细节打动人心,用真话聚合人气,用个性语言增添魅力。总之,让公众满意认可,才是改文风的最高标准。
2.报道内容的拓展。据新浪提供的数据,网友最爱阅读的是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占到三分之一还多(33.4%)。时政报道是个富矿,但长期以来却是个神秘、较少被开采的富矿。党的十八大后,多媒体纷纷进入这个富矿开采。关于领导人的活动,都市媒体有了回访,追踪背后的故事;网上有了总书记的卡通形象;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有了自己的微博;解读、延伸报道,数据挖掘、集纳与呈现等精彩纷呈。我们已经迎来拓展时政报道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领导人形象的塑造,还是重大时政的解读,或者是表现方式的创新,都可以大有作为。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抓住每一个关节点,在“增量”上做文章。
在报道内容的拓展方面,话题设置成为当下各方竞争的焦点,也是报道能否起引领作用的关键。以话题设置引领内容拓展,不失为一个突破口。
3.向全媒体的转型。从2012年下半年起,通过电脑阅读的人数开始下降,通过移动端阅读的人数则直线上升。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社交App端流量首次超过PC端。人们选择手机阅读,主要理由是阅读方便和阅读成本低。向移动终端转移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形势下,光有微博显然不够了,必须微博、微信、客户端三位一体,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进而两个三位一体融合互动,实现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最大化。
“新华视点”已经有了两个三位一体的基础,但在这个由新技术引领的变革年代,快速提升竞争力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这也倒逼媒体人不断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工具方法,保持对前沿技术和产品的敏感性,唯有真正培养起“技术基因”,才有可能实现转型。然而同样不能否认,“技术为先”仍需“内容为王”支撑,况且技术也会有平台期,这就需要有思想力的爆发。
向全媒体转型还需要开放式的运作机制,走进市场,借助外力,用融合互动之力,再造全媒体重大时政报道品牌。
〔陈芸,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
◎ 魏力婕 关玉霞
Wei Lijie Guan Yuxia
摘要: 2014年来,央视推出大数据时政新闻,尝试用大数据方式了解真实民意,在真实民意和“两会”会场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打通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两个舆论场。本文将从大数据源筛选、数据挖掘与分析、节目呈现、多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分析大数据新闻如何和“两会”、领导人出访等重大政治活动结合,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探索央视如何用大数据方式使时政报道更生动,探讨大数据发掘的民意,搭建起“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桥梁。
关键词: 时政报道,大数据,CCTV
Abstract: In 2014,CCTV innovates current affairs report with big data,trying to comprehend popular will and linking it with NPC&CPPCC,so that the two opinion fields,traditional media and internet,can reach each other.This paper focuses on big data source selection,data mining and analysis,program form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o explain how to integrate big data news with important poli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two sessions or leaders overseas visits.This essay is to explo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what CCTV can do with big data to make vivid current affairs report,to mine popular will an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
Keywords: current affairs report,big data, CCTV
2014年被学界称为大数据新闻元年,这源于2014年春节《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推出的“据说春运(节)”系列报道。报道在国内首次采用大数据方式,把3亿人的迁徙实时展示在电视屏幕上。央视《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道从第一期播出开始,就在互联网和观众中掀起了收视和讨论热潮,关注度持续保持在高位。此后,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等栏目在“两会”期间推出“据说两会”报道,在领导人出访各国时,配以“据说中韩关系”、“据说中蒙关系”等大数据新闻,至此,大数据新闻成为央视时政新闻的“标准配置”。大数据的分析,让时政新闻更全局、更客观、更有代表性,这就是巨量、海量数据整理分析带来的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和内容。
央视《晚间新闻》“据说两会”、“据说中韩关系”等时政报道,在传统“两会”报道基础上,全面升级数据源、分析方法、包装系统、传播策略,从民众关注的简政放权、环保、“单独”两孩等民众关注热点入手,架起互联网民意和“两会”代表委员互通的桥梁。
2014年3月6日,“两会”新疆代表团开放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对百余名中外记者说:“全社会对大数据越来越熟悉,它是利用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归纳和统计,比如这次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据说两会’节目就是大数据的成功应用。”
“据说两会”是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承接“据说春运(节)”报道,从3月3日起推出的大数据新闻。报道集纳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等多家大数据公司数据源,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多领域数据跨界分析比对,得出“网民最希望取消准生证”、“公务用车自查报告成为热搜词”、“广东90后男孩最容易被网络骗子盯上”、“70平米两居室最受网民青睐”等独家发现,这些发现在“两会”会场得到代表委员的呼应。
大数据(Dig Data)是继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个热门的科技概念。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它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从产业角度,常常把这些数据与采集它们的工具、平台、分析系统一起称为“大数据”。
“据说两会”报道数据源汇集了全球最大的五家大数据公司,包括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公司百度、最大电商公司阿里巴巴、最大中文社交网络公司腾讯、最大中文网络安全公司360、最大微博平台新浪,改变了互联网公司核心数据不同时对一家媒体开放的局面,为实时分析提供了基础支撑。
之所以选择这五家公司,是基于这五家公司拥有独特的大数据源。百度集纳了中文搜索信息,当网民对一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的时候,为了深入了解,通常会到网站搜索相关内容,而百度公司依托搜索开发的百度指数,又能帮助网友对相关搜索词汇进行深度扩展,比如针对一个热词,网民搜寻其相关词汇的需求图谱、短期趋势等。新浪微博国内覆盖人群数亿人以上,微博的话题活跃度高,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对网民话题的深度了解。另外,可以从阿里巴巴数据看经济活跃度,从360公司网络安全数据讨论互联网安全等。
从单一领域数据升级到各方数据跨界交叉分析。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一是基于大数据寻找多领域的关联。如从报告中77次“改革”谈到“一元钱开公司”,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二是与跨领域专家合作进行深层分析。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数据挖掘发现公务用车搜索量呈现数倍增长,显示民众对公车改革关注度明显提高。三是以“两会”主题打通大数据国界,如发现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即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网友最关注中国的“反腐、国防、环境、改革和消费”话题。
线性逻辑分析与链接相关性分析形成互补。“据说两会”注重跨界相关性分析,通过多领域比对寻找热点之间的关联,如通过新浪与百度的大数据交叉分析,发现“网民最希望取消准生证”等独家新闻。
“据说两会”从3月3日开播以后,平均收视率为0.915%,较上月环比增长18%,与去年“两会”报道同期增长28.5%,收视份额有明显增长。
“据说两会”报道选题是互联网关注热点,“网民最希望取消准生证”、“公务用车自查报告成为热搜词”、“广东90后男孩最容易被网络骗子盯上”等话题吸引年轻受众,播出后,新浪、搜狐、腾讯等数十家网站在重要位置大量转发,形成全媒体推广格局。
“据说两会”报道在各大互联网站最核心渠道均有转发。新浪网在首页头条位置、新浪微博“头条新闻”(粉丝超过3000万)连续多天转发;“据说两会”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中排名第二。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是新浪网根据新闻及微博浏览量,用大数据统计热词抓取形成,改变了热门话题以往基本被社会及明星新闻占据的局面。百度在新闻首页持续转发;搜狐市场占有率排第一、订阅量近两亿的新媒体客户端持续大头条转发;腾讯视频向近亿订阅户推送“据说两会”,大幅提升民众对“两会”的关注度。
此外,《晚间新闻》主播变身“数据哥”,受到网络追捧。“数据哥”是由“两会热词”组成的人形图像,词的大小、位置、颜色深浅都根据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产生,9位软件工程师、一台大型服务器,每天实时运算“两会”会场内外数据,经过后台运算生成,改变了凭主观想象制作人物形象的常规做法,观众可以一眼看到民众关注的领域、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等。“数据哥”推出后,新浪首页头条、搜狐新闻客户端大头条均配以大幅“数据哥”图片转发,“数据哥”新浪官方微博3月3日建立当日粉丝量即过万,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微信公共账号、新浪微博“头条新闻”、腾讯视频、新浪视频等新媒体也持续转发。国内大数据视觉呈现领域权威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浩认为,“数据哥”是央视尝试利用大数据,反映民众关注动态的直观产品,它依据互联网传播思维设计,是大数据新闻视觉呈现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央视“两会”大数据报道“数据哥”走红
决策层与民意更好地互通《晚间新闻》“据说两会”报道首次引进“数据评论员”,评论大数据背后的新闻。与播音员作为数据观察员分析数据、给出价值判断不同,数据评论员、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重在以互联网思维予以跨界解读,给出趋势预测,凸显出三大特点。
一是数据评论员从逻辑分析变成跨界分析。如3月12日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提倡全民阅读”,数据观察员通过大数据发现“手机成网民阅读第一途径”。数据评论员白岩松把阅读与GDP跨界联系,认为“GDP崇拜导致国人读书太过功利”。
二是数据评论员从把握新闻事件脉搏转向研判未来趋势,如白岩松依据大数据得出判断:要“告别GDP崇拜的阅读路径”,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从揭示真相转向如何达成共赢。传统的新闻评论强调揭示真相,大数据新闻注重互联网思维,强调共赢,如针对“环卫工人涨工资关注度最高”,评论认为“房价、医疗和养老解决好,环卫工人收入才能真正提高”。
2014年7月3日至4日,习近平主席将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晚间新闻》通过大数据,发现很多独家新闻,如“中国网民最关心中韩汇率”、“中韩贸易额中人民币结算比重较小”、“韩国人吃不起牛肉属误读”、“韩国泡菜多产自中国”、“韩国电影关注度最高”等,节目还配以一段“《星星》引发新一轮韩剧热 从追剧到追文化”的故事,使节目既有数据,也有故事,充满人情味。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研究院统计显示,“据说两会”报道网民反响积极,正面及中性评价高达92.7%,仅略低于“据说春运(节)”97.59%的正面及中性评价比例,在以负面及中性表达为主的微博等新媒体中突围,成功打通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两个舆论场。
大数据新闻是个性化时政新闻崛起的体现,如何用好大数据,打造央视数据新闻品牌?
基于对数据新闻的重视,国际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卫报》、《洛杉矶时报》、CNN等早就开展了数据新闻的实践,并不断探索数据新闻报道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报道方式创新,在数据新闻报道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从世界范围来看,数据新闻的实践也并不局限于英美两国,而是在全球多个地区推行,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新潮。
与英美国家媒体相比,央视在数据新闻报道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大数据新闻报道为新闻报道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新闻报道领域起到了开先河的示范引领作用。央视有必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尽早启动大数据新闻战略,及早谋划数据新闻在整体报道中的战略地位,对利用大数据开展新闻报道的流程机制、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理念更新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网络反馈来看,央视今后的数据新闻报道可以向以下几个方向拓展:一是拓展新闻数据合作方,未来可以和社会上专业的大数据公司合作,多方获取数据,使数据更加全面、科学,更有说服力;二是深度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丰富信息,使数据分析结果在更多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创新表现形式,加强数据可视化研究,利用最新的可视化技术手段,将数据图表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更好地呈现数据新闻的独特魅力。
在2014年“两会”报道中,百度等大数据公司为央视“两会”报道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数据盛宴。在享受其他平台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央视自身也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目前“央视新闻”新媒体总用户数突破7000万,其中微博用户3350余万,客户端订阅户和下载量为3480余万,微信订户163万,再加上央视网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之上存储着丰富的数据宝藏,未来可从两方面加以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发挥央视网的网络信息平台优势 ,在视频等领域进行大数据信息的挖掘与探索,寻找自身的大数据发展之路; 二是建立起大数据挖掘的专业团队,对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从数据分析中获得观点、结论和趋势研判,使数据分析不仅在新闻,而且在其他类型节目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英美国家,数据新闻实践的开展推动新闻教育和研究的跟进。一方面,一些高校、科研机构与媒体合作,为媒体收集、处理数据信息提供智力支持,共同完成规模较大的数据新闻报道;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关的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数据新闻业务的研究。如2012年4月30日,陶氏基金会(Tow Foundation)与奈特基金会(John S.and James L.Knight Foundation)宣布提供200万美元来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行数字时代新闻报道的研究,其中公共数据和新闻的透明度、数据可视化等数据新闻相关领域是资助研究的重点。
与英美国家的数据新闻实践相比,央视的数据新闻报道刚刚起步,不论是数据新闻报道的研究,还是开展数据新闻报道的团队、人才、技术都十分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与国内知名的传媒院校或新媒体研究机构开展合作,设立大数据新闻报道的研究基地或实验基地,一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一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源源不断地为开展大数据新闻报道培养后备力量。
〔魏力婕,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副制片人;关玉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编辑部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