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保卫
在清爽宜人的初秋时节,第十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了。回顾这些年中俄双方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交往中所走过的路程,我感慨万千!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也就是2004年秋天,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扎苏尔斯基教授前来北京参加中国传媒大学(时称“北京广播学院”)的校庆活动。期间,他于9月7日访问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陪同他的是曾经在我们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留过学的、该系主管外事工作的副主任扎伊采夫。当时我代表我们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会见了他们,并就双方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问题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扎苏尔斯基教授热情地表示响应和赞同。
第二年,即2005年4月,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便在莫斯科主办了首届“21世纪中俄大众传媒发展研讨会”,我同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应邀参加。会议期间,我们同扎苏尔斯基教授经过友好协商,就建立中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界长期对话交流机制问题达成了共识。三方商定,由两国三校,即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与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轮流,每年分别在俄罗斯和中国举办“21世纪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决定第二届研讨会将于2006年在北京举行。
如今,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十届,而从扎苏尔斯基教授当年访问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确定双方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始,也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时间。回顾十年来中俄两国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回顾双方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建立的友谊和取得的共识,特别是想到我们的研讨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品牌项目,作为一个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心中感到无限欣慰!
在此,我们要对十年来为两国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奠基和重要推动作用的莫斯科大学新闻系老系主任扎苏尔斯基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十年来参与历届研讨会,为推动两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俄罗斯和中国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59年前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新闻系时,当时的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就派出专家来到人民大学,帮助规划组建方案、商讨制定教学大纲,并选派老师为新闻系的老师和学生授课。进入新世纪,莫斯科大学又率先开启了两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大门,延续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这是中俄新闻界,特别是新闻教育界值得庆贺和记忆的一件事情。
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中俄在国际事务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就发展两国关系、促进两国合作以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各种话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两国政府和民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深化中俄之间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进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值得高兴的是,在两国诸多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中,我们的“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品牌项目。我真诚地希望两国学者能够站在促进两国未来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珍惜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将我们的研讨会一届一届地办下去,办得越来越好,办得越来越有影响力!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国际传播与国家发展”,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新世纪,中俄两国都面临着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与富强的重大课题,这是“中国梦”和“俄国梦”的核心内容,而在这一伟大事业中,媒体与传播,尤其是媒体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更是有着特殊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能够围绕这一主题充分交流,深入讨论,寻求共识,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为中俄两国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与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述一下我同莫斯科大学新闻系老系主任扎苏尔斯基教授,这些年通过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这个平台建立的学术交往与个人友谊。
正是十年前扎苏尔斯基教授来中国人民大学的那次访问,开启了我们中俄两国新闻院校长达十年的学术交往与合作,也正是十年来扎苏尔斯基教授的不懈坚持与积极推动,才使得两国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够不断延续,坚持到今天。这期间,我同扎苏尔斯基教授之间的个人交往和友谊也得以不断加深,发展成了忘年交。
记得2005年4月我第一次访问莫斯科,扎伊采夫到机场迎接,扎苏尔斯基教授在他那堆满了书籍和报刊的办公室里会见了我们一行。这是自我们2004年在北京初次见面之后,在俄罗斯的第一次见面,但却亲切得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初次来到俄罗斯,来到莫斯科,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有一种特别的期待与兴奋,因为我们从小经历了中苏两国之间从亲密友好到反目成仇的过程,这期间的情感起伏太大了!在我的心灵深处,既存留着对上个世纪50年代风靡中苏两国的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优美旋律的恋念,也存留着对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黑龙江珍宝岛上的中苏两军激烈交火引发边界争端的回忆。现在中俄两国重归于好,开创了全方位合作的大好局面,真是值得庆贺的事。
在莫斯科,我们游览了红场,参观了克里姆林宫,拜谒了列宁墓,踏访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等苏联英雄们的墓地;在圣彼得堡,我们参观了冬宫,观看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这些都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我想,中俄两国的友谊之花,需要两国人民共同来浇灌和培育,作为一个学者,有责任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促进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做些积极的工作。
这些年来,扎苏尔斯基教授不顾高龄,先后三次来中国访问,参加我们举办的研讨会。每次来,我们都会聚在一起聊天,像老朋友一样。每次来,他总是不忘给我捎带些俄罗斯小礼品,让我感受俄罗斯文化,我也回赠他一些中国小礼品,让他品味中国文化。
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与会者围绕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对大众传媒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研讨,双方学者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例如,我提出新闻传媒有责任维护国家的形象和政府的权威,扎苏尔斯基教授就表示赞许。这使我回想起2005年在莫斯科时,他对我讲新闻自由,讲戈尔巴乔夫在改革时的一些观点,我发现他的观点在变化,我们之间的共识在增加。
扎苏尔斯基教授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当主任,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几十年,培养了大批新闻人才,在俄罗斯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另外,他经历了中苏关系变化的全过程,他如今对中国的友好,他同我个人的友谊,实际上说明了他对当代中国的认同,他在用实际行动推动俄中两国之间的友好与合作。而我在同他的交往中,也领悟到了尊重对方、真诚交往、推心置腹、友好合作是获得对方认同、取得交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2010年,年过八旬的扎苏尔斯基教授辞去了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职务,将接力棒交给了他的学生瓦尔丹诺娃教授。但6月间他依然来到北京参加第六届会议,并且带来了几位年轻学者,他希望通过他们来延续俄中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这些愉快的回忆,使我对中俄友谊有了更加切实的感受。我愿意在有生之年像扎苏尔斯基教授那样为推进中俄友谊,为加强中俄新闻学与传播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做些有益的工作。
愿中俄友谊像长江和伏尔加河之水一样滚滚向前,川流不息!
2014年9月18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