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勿透支媒体公信力

公信力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的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陆烨和潘忠党在《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一文中提到,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容包含以下几种原则: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从于公众利益;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也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标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

(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这一最高权威;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行业自律。

简单说来,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和媒体的独立性这两个方面。所谓媒体的独立性,是指大众传媒不受政治组织和任何经济利益集团控制。

《京华时报》在“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的报道后期,因为报道中存在信源模糊、挖掘深度不够、对农夫山泉的针对性过强,以及后期各种情绪化的措辞和版面设计等问题,使它一度被网友认为是被农夫山泉的竞争品牌所收买而有意为之,目的是打压农夫山泉。

在这一系列报道上,指责《京华时报》不遵守行业自律,丧失媒体职业操守,甚至被竞争对手收买策划新闻报道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媒体在监督政府、企业和公众人物的同时接受公众的监督,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根据之前的分析,《京华时报》的后期报道确实有滥用报纸版面、不顾新闻价值标准和读者的需求,把报纸版面作为报社私器进而“攻击”农夫山泉的现象,在新闻采写方面也存在很多业务不专业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实质的证据可以证明它确实有收受贿赂的行为。我们更愿意将它后期带有主观恶意的行为理解为:一家惯以站在道德高地批评指责他人的、以“第四种权力”自居的报纸,在还没有做好接受被批评对象质疑的心理准备时遭遇了挫折,出于抚慰自尊心的需求,才一步步走进了漩涡。

但网友对《京华时报》的质疑,也与这几年“有偿新闻”频繁曝光、媒体公信力被透支的现象分不开。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几个经典案例:

事件一 :2011年12月31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杂志重磅推出了“达·芬奇家居案中案”系列专题,达·芬奇家居指责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11年7月播出的节目《达·芬奇“密码”》内容不实,栏目记者李文学涉嫌敲诈勒索。同时《京华时报》总经理崔斌因在达·芬奇事件中担当达·芬奇方面与媒体的中间人,他的传媒中国网因此获得价值300万元的公关合同,同时以“央视李老师”之名直接向达·芬奇索要100万元。

事件二 :2013年2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购物导报》记者李德勇在江苏连云港市非法设立记者站,以采访对象存在违法问题相要挟,多次向江苏、山东的基层单位收取资金和物品,其中部分资金以广告费、宣传费等名义转入报社,但该报并未刊发相应的广告或宣传,却将资金转入该报副社长王某实际控制的文化传媒公司。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依法吊销《购物导报》的报纸出版许可证,责令其立即停止一切出版活动,司法机关对李德勇等人涉嫌犯罪问题进行了依法处理。

事件三 :2013年11月12日,杭州《今日早报》社经济中心副主任金某某、《都市快报》财经证券部主任朱某、《每日商报》经济部首席记者楼某三名记者因涉嫌非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受贿罪,在杭州中级法院出庭受审。据检方指控,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金某某利用担任《今日早报》社经济中心副主任、证券版责任编辑,负责稿件选用、编排、审核的职务便利,多次收受多家基金宣传代理利用公司在《今日早报》证券版发布基金宣传稿件而收受的贿赂款共计人民币332万余元。据称,在当地财经媒体圈,记者或媒体收受基金公司通过公关公司输送的贿赂款是半公开的秘密。贿赂的钱款,有些是记者收了,有些是单位收了,有些是单位和记者分了。

如财新传媒总编胡舒立所言,“长期以来,中国传媒领域法治建设滞后,职业伦理根基不牢。除少数媒体早已丧失道德底线,唯钱是举,还有相当一部分媒体陷于报格分裂:一边鼓励调查性报道,一边对利益交换半推半就,在新闻理想的实践、扩大媒体影响力和现实物质利益之间,做着娴熟而麻木的权衡。”

胡舒立:媒体须自律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是衡量媒体信誉度和权威性的标尺。一旦记者或媒体将社会责任抛到脑后,被利益所诱惑或者被权力所威慑,就意味着他的报道失去了基本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公众也会就此和真相绝缘。媒体和记者应该有清醒的职业道德标准,对从事的职业有一份敬畏心,尊重公众也尊重真相,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有偿新闻”、利用媒体“特权”进行敲诈勒索等其他违背记者职业道德、透支媒体公信力的行为。

思考题

1.你觉得《京华时报》在“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的系列报道上还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有没有可取之处呢?

2.如果你是《京华时报》的编辑,你会怎么处理“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这个选题?

3.你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纸质媒体中,还有哪些忽视新闻专业规范的行为?你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改进和避免? qk0Q5XeJgh5akWlHAvzwL5mx6KZ5oq5H7CSR0x5wU/mT+EX1nCedcaaWWajFdx9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