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中国电视的现状

一、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

1994年2月,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了《有线电视管理规定》,针对有线电视系统设立、有线电视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随着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贯彻实施,有线电视得到了系统的清理、整顿,各地有线电视发展过快、过热以及盲目发展的状况得到了控制,乱播乱放的情况基本得到改善。在走上系统管理的轨道之后,我国的有线电视逐步进入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供片、统一标准、按章建设、稳步协调、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球性信息技术发展大潮的推动下,同时也为了配合省级上星频道的落地入户,我国开始着力推进有线电视联网工作,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大规模、广覆盖的有线电视传输网。

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现有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要合并为一个播出实体”,同时还明确指出“企事业单位的有线电视台改为有线电视站,并与当地行政区域有线电视台联网,以转播为主,可自办少量本单位新闻和专题节目,不得自行播放电影、电视剧”。

1997年8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出台了《关于企事业有线台改为有线广播电视站的意见》,要求“各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企事业有线电视台改为有线广播电视站工作的实施,以及台改站后的管理工作”,并指出“企事业有线广播电视站应与当地行政区域有线电视台联网”。

199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要求“推进地(市)、省级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的合并”。

到2000年,我国已有遍布城乡的有线电视网络总长300多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8000万户,一个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形成。为顺应全国电视产业整合的大趋势,同时也为优化频道资源配置,推进频道专业化建设,国家广电总局于2000年作出了全国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整体合并的决定,并且下发了《关于有线广播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合并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2001年7月1日起,各地取消有线电视台呼号,停止使用有线电视台台标,并进行相关的节目调整。

合并之后,有线电视台的呼号取消了,但有线电视传输网仍然继续发挥着重要职能。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有线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300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5亿户。在我国数字电视建设的发展战略中,有线电视数字化成为数字电视推广的有效切入点。

二、中国教育电视的发展

1986年7月1日“中国教育电视节目”开始通过国际卫星试播,1986年10月开始正式播出第一套节目。一年后,当时的国家教委正式建立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988年11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第2套节目,并于1991年12月正式播出。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教育节目在1986年7月开播初期,曾利用东经66度(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5号上的转发器,采用半球波束下行。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大陆各地及周边地区的观众都可以收到电视信号。

1990年6月开始,根据国家的统筹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的2套彩色电视节目改由位于东经110.5度上空的中国(DFH-2A)通信卫星转发。这颗卫星定点经度位于中国的南方,距离要更近一些。各下行站天线的仰角也比较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值明显增强。边疆地区的接收效果得到了改善,中原地区的效果就更好了。这意味着扩大了覆盖面积,或者说实现了用口面直径较小一些的天线来进行接收。

1994年7月,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运营的亚太1号卫星(APSTAR-1)(东经138度)由我国发射成功。中国教育电视台从1995年起通过亚太1号卫星传送第一套和第二套节目。(2004年6月,美国海上发射公司发射了用于接替亚太1号卫星的亚太5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鑫诺卫星公司的第一颗卫星——鑫诺1号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成功定点于东经110.5度。鑫诺1号卫星拥有14个带宽为54MHz的Ku频段转发器和23个带宽为36MHz、1个带宽为54MHz的C频段转发器。之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开始使用鑫诺1号卫星向全国传送电视节目,包括几十套广播和远程教育节目。

目前,中国教育电视台已拥有5个电视频道和一个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平台,基本实现了传输系统、播出系统及初期媒资系统的数字化,技术装备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随着2007年8月1日开始的全国范围内转星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及其远程教育内容已经由原来所在的鑫诺1号卫星(东经110.5度)Ku波段成功转移到亚太6号卫星(东经134度)Ku波段上进行传送。

教育电视台是担负着重要公共职能的专业电视台。除了隶属于教育部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很多省或大中小城市也开办了本地的教育电视台,其中有的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的则针对一定地域播出。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已有教育电视台44座。早在教育电视台发展的早期,国家教委曾出台了《地方教育电视台站设置管理规定》(1989年),就其职能和技术条件等进行了具体的限定,指出各地教育电视台可以转播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教育电视节目,也可制作、播出适合当地教育需要具有地方特点的教育节目。近20年过去了,很多省市的教育电视台早已停止转播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在节目制作或购买方面完全自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地方特色的节目编排体系。规模较小的教育电视台也在转播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的同时,投入更多力量结合本地实际,制作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节目。

作为由政府财政投资的公共电视平台,各级教育电视台首先具有公共性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把优质的公共资源传送到最广阔、最遥远和最偏僻的地区,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尽可能多的人群,包括弱势群体。与此同时,作为现代媒介生态之下的电视媒体,它又需要参与市场竞争,尊重并有效运用媒体运作规律,在竞争中向观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精品,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框架中逐步构建起公共电视平台的运营新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与双赢。

三、中国的卫星电视传送

中国的通信卫星事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此,我国开始了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

1984年4月8日,经过了无数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在这一天将东方红2号——中国国产静止轨道实验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将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和15路声音广播传送到新疆、西藏、云南等边陲地区,使那里的民众可以和首都民众同时收看、收听到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揭开了我国应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序幕。

为了加强我国卫星应用的步伐,迅速扩大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在国内通信卫星尚未投入使用前,国家决定在加速国产通信卫星研制的同时,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作为过渡。

1985年10月,我国租用了印度洋上空、东经66度轨道上的国际通信卫星5号星(IS-v)的转发器,以此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1988年3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甲),定点于东经87.5度,从此,开始了以使用本国卫星为主、租用国外少量卫星为辅的卫星电视广播传送体制。

1990年4月7日,我国为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发射了亚洲1号卫星。它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英国大东电报局公共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和合作经营。亚洲1号卫星拥有24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输出功率为8.2W,具有36MHz带宽,可传输一路高质量电视或300路电话。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更为普及。中央电视台的第1套节目用东经87.5度的国内实用通信卫星A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848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向全国传送节目,给各地转播台和有线电视台、站提供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第1套节目用东经96.5度、前苏联的“静止-14”卫星第7号全球波束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825MHz,接收为右旋圆极化),于1991年7月1日开始正式向亚洲、澳洲以及东欧、东非传送节目(过去曾使用过东经66度国际5号卫星),主要为我国驻外使、领馆人员收看国内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服务。

1992年12月2日,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和美国GTE空间网络公司签订了购买其SPACENT-1卫星的合同。这是我国首次向国外购买在轨卫星。这颗在轨卫星由美国GTE空间网络公司经营管理。这是一颗C和Ku波段混合使用的通信卫星,共有24个卫星转发器。在C波段,卫星有12个带宽为72MHz的转发器,它们采用输出为8.5W的固态功率放大器。此外,在Ku波段,有6个带宽为72MHz的转发器,它们采用饱和输出为16W的行波管放大器,使卫星可同时提供一万条通信线路。

这颗卫星早在1984年5月就已经发射升空,它定点在距地面3.6万公里的赤道上空西经120度。从1993年4月下旬开始,这颗卫星在美国GTE空间网络公司技术人员的地面操作下,漂移10万多公里,漂移时间大约为2个月,即每天漂移1700公里左右以后,于1993年6月26日定位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的东经115.5度的我国上空,并于1993年7月16日正式启用。

这颗在轨卫星可覆盖我国整个大陆和沿海岛屿,以及部分周边国家。它的启用,补充了我国空间通信资源的不足。我国将这颗在轨卫星命名为“中星5号”。中星5号已于1996年8月停止使用。

1995年11月28日,亚洲2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我国的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定点于东经100.5度,是当时亚太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由亚洲卫星公司运营管理。这颗卫星采用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研制的大功率LM7000商业通信卫星平台,配备有24个C波段转发器,带宽为36MHz和72MHz,采用55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可覆盖亚洲、太平洋、中东和俄罗斯等区域的53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亚洲2号卫星还配备了9个Ku波段转发器,带宽为54MHz,采用115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覆盖我国全境及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国家。亚洲2号卫星的服务期到2010年结束。

我国的卫星电视技术自起步以来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电视台和陆续上星的省级电视台在电视节目传送技术方面又有了质的飞跃。1995年11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以数字压缩方式通过亚洲2号卫星转发第9套英语国际频道(即现在的CCYV-NEWS频道)的节目,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频道,众多省级电视台也陆续由模拟技术转而采用数字压缩方式传送节目。1999年,我国将DVB-S确定为数字压缩技术的国家标准。

1998年12月,我国开始进行卫星广播电视直播的试验。2006年10月29日,中国发射了自行研制的广播影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鑫诺2号发射升空后未能成功定位,因而无法投入使用,但直播卫星依然是中国卫星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

2007年6月1日,我国成功将鑫诺3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鑫诺3号卫星装载有10个C波段高功率卫星转发器,可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6月7日凌晨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这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由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同年7月5日,中星6B通信卫星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之后定点于东经115.5度。这颗卫星由法国泰雷兹阿来尼亚宇航公司研制生产,它有38个转发器,卫星波束可覆盖亚洲、太平洋及大洋洲。鑫诺3号卫星与中星6B卫星的成功发射及运行是我国为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传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对于构建我国新一代广播电视安全卫星传输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鑫诺3号卫星和中星6B卫星相继投入使用,我国由卫星传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的转星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从2007年8月1日起,原在亚太2R卫星(东经76.5度)、中卫1号卫星(东经87.5度)、亚洲3S卫星(东经105.5度)、鑫诺1号卫星(东经110.5度)、亚洲4号卫星(东经122度)、亚太6号卫星(东经134度)等6颗卫星共36个C波段转发器上传送的中央台和省市台的152套卫星电视节目、全国各省市台155套广播节目全部转移到鑫诺3号卫星(东经125度)和中星6B卫星(东经115.5度)上进行传送。在这两颗卫星上,共使用31个C波段转发器传送165套电视节目和155套广播节目。原在鑫诺1号卫星(东经110.5度)Ku波段上传送的20套“村村通”卫星电视节目、我国准许落地的34套境外卫星电视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和部分省市远程教育广播转移到亚太6号卫星(东经134度)Ku波段上去进行传送。新旧卫星并发时间为55天,旧卫星于2007年9月25日零时停止使用。

这是我国有卫星电视广播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转星工作。在转星后,通过卫星传送的卫星电视播出安全性大为增强,各地电视台在接收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卫视节目时,较以前节省了设备和资金,同时提高了效率。

目前,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22套卫星电视节目,分别为: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军事·农业频道、电视剧频道、纪录片频道、科教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英语新闻频道、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俄语频道、体育赛事频道和3D电视试验频道,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007年,4个国际频道在13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覆盖海外用户8380万。

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通过有线网络和卫星网络覆盖,部分节目还通过无线信号传输。

CCTV-1(综合频道)高清、标清同步播出。

CCTV-2(财经频道)原名经济频道,早期为新闻生活频道,后改为经济频道,2009年8月改为财经频道。

CCTV-3(综艺频道)即原来的戏曲·音乐频道。

CCTV-4(中文国际频道)包括亚洲版、欧洲版和美洲版。

CCTV-5(体育频道)在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时期改称奥运频道。

CCTV-6(电影频道)由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制作中心运营、中国电影集团管理,采用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播出。

CCTV-7(军事·农业频道)是中国卫星电视节目平台,农业节目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运营,军事节目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运营。

CCTV-8(电视剧频道)之前称为中国有线二套。

CCTV-9(纪录频道)包括Documentary英语纪录频道,早期是英语新闻频道。

CCTV-10(科教频道)

CCTV-11(戏曲频道)

CCTV-12(社会与法频道)原为西部频道。

CCTV-13(新闻频道)

CCTV-14(少儿频道)从原CCTV-7分出来,2011年改为CCTV-14。

CCTV-15(音乐频道)

CCTV-NEWS(英语新闻频道)原CCTV-9,为开设纪录频道,2010年4月26日改为CCTV-NEWS。

CCTV-Espanol(西班牙语国际频道)

CCTV-Francais(法语国际频道)

CCTV- (阿拉伯语国际频道)

CCTV-Русский(俄语国际频道)

CCTV-5+(体育赛事频道)于2013年8月18日正式开播,撤掉原高清频道。

CCTV-3D(3D电视试验频道)

我国的省级电视台起步时间不一,部分省创办电视台的时间与兄弟省份差别还很大。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省级电视台都在1990年代以后开始了面向全国进行节目卫星传送的筹备和运作,并在新千年临近之际先后掀起了几轮上星热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边远地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加之地理特征复杂,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率先开始了省级电视台节目的上星传送。到1993年,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均能通过通信卫星传送自己的电视节目。1994年元旦,山东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上星播出。1996年,河南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的节目开始上星传送。1997年,辽宁、青海、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安徽、江苏、陕西、黑龙江、北京、山西等省(直辖市)电视台相继上星。1998年10月起,宁夏、重庆、上海、甘肃、河北、天津、吉林等省(直辖市)电视台的节目上星传送。1999年10月,海南卫视开播。至此,我国31个省(直辖市)电视台的节目全部实现了上星播出。

在无线传送时期,每个省都会针对省内观众同时开办几套电视节目,在完成了上星工作和省内地面频道的跑马圈地之后,各省开始在卫视频道的定位上下功夫,相继打出自己的特色牌,以便在与其他卫视争夺电视收视市场份额时占据有利地位,乃至与中央电视台抗衡。

四、中国的数字、高清电视

中国的电视事业跟随世界电视业在技术和运营模式上的前进步伐,不断开启新的发展阶段。从无线电视到卫星电视,从无加密信号到卫星压缩加扰信号,中国的电视观众在耳闻目睹中国荧屏内容几多变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电视节目制播与传输技术的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话题。

有线电视数字化

截至2010年,我国已拥有有线电视干线网络330多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89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9万户,有线数字双向覆盖用户近5000万户。下一步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小网变大网、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正是基于有线电视的广泛覆盖,面对世界电视行业的数字化浪潮,中国选择把有线电视作为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突破口,确定了从有线电视切入数字化的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实施计划,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的过渡,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推进,分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15年四个阶段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2001年,中国开始了有线数字电视的技术试验。到2003年,我国大部分广播电台、电视台在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环节都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只有接收环节,即用户的电视机是模拟的,只要在用户的电视机上加装一个数字机顶盒,就可以使其成为数字电视用户。鉴于我国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有关部门决定以整体转换的方式进行具体实施。

2003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进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青岛等40个城市和6个省,建立了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开展试点工作。同时,考虑到观众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和经济状况的不同,总局还提出了“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社会效益第一”的指导原则,要求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区域,至少保留6套模拟频道,用于转播中央、省和当地电视台的主要节目,供没有机顶盒的用户接收。在收费方面,也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与此同时,我国卫星数字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数字付费电视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对应。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高清晰度的电视画面和优质的音响效果,并可增加上网、点播等扩展功能。付费电视的概念和原有线电视用户按月交纳的收视费也有所不同,它特指“付费节目和付费频道”,是除有线电视维护费用之外的、通过收费来选择节目的服务。

数字付费电视简单说就是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它集中了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各自的优点,使观众坐在家中即可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电视节目。具体而言,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是指以有线数字方式播出、传输并需单独付费才能收看的专业化广播电视频道。

数字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是指经批准设立的从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集成、播出及代理营销业务的机构。2003年3月,广电总局提出了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构想,即构建节目、传输、服务、监管四大平台。随后,批准中央电视台组建了当时唯一的全国性付费电视频道集成运营平台——中央数字电视节目平台,并成立了专门公司进行运营。12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又发布了《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广发办字〔2003〕1190号),对付费频道的开办和运营、节目要求、服务与监管等都作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

目前,我国共开办数字付费频道130多套,主要有中数传媒、上海文广互动、北广鼎视传媒和中影集团4大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数字付费电视收入为3.27亿元。2006年付费数字电视实现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60%。但从中国作为电视大国的巨大收视市场来说,付费电视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每年付费电视用户数量增加的同时,还存在较高的付费电视观众流失率。如何保证付费电视用户的忠诚度和长期使用,是付费频道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高清电视

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的概念如今已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很多电视观众并未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数字电视技术有标清和高清之分,数字电视并不等于高清电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数字电视频道播放的都是标清数字电视节目(SDTV),而不是高清数字电视节目(HDTV)。目前国外的数字高清标准主要有1080i和720p两种。其中1080i为隔行扫描,优势在于画面解析度高,但信号传输速度较慢。而720p则为逐行扫描,优势为画面压缩、色彩还原效果好,信道容量大,数据服务传输速度快,动态画面平滑流畅。

我国的数字高清标准出台较晚。2006年4月,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了数字电视相关的25项电子行业标准,其中的液晶、等离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阴极射线管、阴极射线管等6种数字电视显示器类高清标准,格外受到关注。考虑到相关产业的状况,信息产业部对上述涉及显示器清晰度指标的6项标准给予了过渡期,2007年1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据此高清标准,液晶、等离子如果要称为高清电视,其清晰度指标必须达到720电视线,显示比例应该为16∶9。

其实,早在我国的数字高清国家标准公布之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数字高清电视频道的试播。

2005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国内第一个高清电视频道。同年10月15日,上海文广推出“新视觉”高清电视频道并开始试播。2006年1月1日,两个高清频道同时正式开播。而到2006年4月,原计划两个月后开播高清频道的中影集团也摩拳擦掌,提前开播了高清电影频道。上述3个高清电视频道开播后即迅速形成了三雄逐鹿的局面。

尽管央视、上海文广、中影集团等市场动作不断,但过高的收费首先使大批感兴趣的观众望而却步。此外,由于开播时间不长,节目储备还不够丰富,在内容上也难尽如人意,这些因素都使得高清电视频道的“入户”步履艰难。

根据络达咨询《中国高清数字电视市场发展状况及竞争趋势分析报告(2010年版)》显示,未来的5年里,高清数字电视将出现飞速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全国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用户市场规模可达到1200万户。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电视台都加大了高清节目制作力度,目前全国已播出17套高清电视频道。

在2010年的CCBN主题报告会上,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发表题为“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进程,构建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的主题报告。广电总局按照“鼓励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从频道布局、节目设置、传输方式等方面,加快制定推进高清电视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措施。中央和各地电视台也都认真部署高清电视工作。据《北京市调整和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方案》计划,高清数字电视普及工程可以得到数亿元的财政拨款。

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企业对高清产业发展更有信心,各级电视台的高清节目制作与播出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高清电视机机顶盒已经形成较大的消费市场规模。

2009年,总局先后下发《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广发〔2009〕58号)和《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补充通知》(广发〔2009〕69号),明确了高清电视发展的原则、措施和要求,批准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和北京等8个卫视频道高、标清同播。2009年9月28日,9个高清频道一同开播,同时进入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这有利于培养高清电视市场,促进高清电视节目和影视剧制作,带动高清电视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同时,三网融合的发展也为高清数字电视提供了机遇。

三网融合,指的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的互相渗透融合和新技术、新功能的增加,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家庭娱乐的体验,这必将成为电视机竞争的核心方向,高清数字电视的普及不言而喻。

三网融合是一场真正的“宽带革命”,丰富的节目内容和服务应用将推进宽带建设和光纤通信的飞跃发展。光纤通信以其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等优点,在产业中逐步形成了“光进铜退”的趋势,为广电运营商应用光纤接入技术进行有线电视的双向改造,提供高清视频点播、3D游戏等高附加值互动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三网融合还衍生出丰富的增值业务,如多样化的高质量视频、语音、图文等多媒体应用,这些应用将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三网融合为高清电视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高清互动、高清机顶盒、高清一体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政策支持。

数字频道

·由中央电视台中视购物有限公司推出的频道,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免费向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服务:

CCTV-中视购物

·由中央电视台央视风云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频道,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服务(付费):

CCTV-风云足球频道 CCTV-风云音乐频道 CCTV-风云剧场频道

CCTV-第一剧场频道 CCTV-怀旧剧场频道 CCTV-女性时尚频道

CCTV-国防军事频道 CCTV-世界地理频道 CCTV-电视指南频道

CCTV-央视文化精品频道 CCTV-高尔夫·网球频道

·由中央电视台央视风云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在美国长城频道播出的海外频道:

CCTV-娱乐频道(海外) CCTV-戏曲频道(海外) CCTV-电影频道(海外)

·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的频道,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服务(付费):

CCTV-证券资讯频道 CCTV-新科动漫频道

CCTV-老故事频道 CCTV-女性时尚频道

·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推出的频道,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服务(付费):

CCTV-发现之旅频道 CCTV-中学生频道

传媒频道

·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与巴士在线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通过覆盖全国的公交电视播放节目:

CCTV-移动传媒频道 CCTV-Wap

中央电视台节目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95.9%,观众超过11.88亿人(2005年统计数据)。在国内收视市场,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基本保持在全国收视市场的30%左右。据统计,2005年中央电视台15个开路频道总体收视份额达34.14%,创五年新高;观众人均每日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时间为52分钟(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为154分钟);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的观众满意度也占据着全国卫星频道满意度排行的前12位。中文国际频道、英语新闻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阿拉伯语国际频道、俄语国际频道通过卫星传送基本覆盖全球,并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落地入户,其中CCTV-4覆盖境外华语观众1500多万户,CCTV-NEWS在境外入户达到4350万户,CCTV-E、CCTV-F分别在美国、古巴、智利、毛里求斯等6个国家实现完整频道落地,CCTV- 刚开播就在阿拉伯国家两个各占50%收视率的卫星电视平台播出,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电视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2005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牵头联合8家地方台组成的长城(亚洲)平台正式开播,对台宣传取得突破性进展。长城(北美)平台运作一年后订户数量持续增长,突破3万户。与此同时,以央视网络电视互动直播平台为基础,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成功进入台湾地区,充分发挥了对台宣传的主动性。

2010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亚太中心记者站在香港正式成立,这是中央电视台继欧洲、美洲、俄罗斯和非洲中心站之后建立的第五个中心记者站。亚太中心记者站的建立,将全面提升中央电视台在亚太地区的新闻采集能力,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媒体间的合作和交流。

港澳台地区的电视概况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广播电视政策由特区政府工商及科技局下辖的通信及科技科制定。具体负责广播电视监管事务的则是依据广播电视条例组建的独立的法定机构——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

香港有“无线”和“亚视”两家无线电视公司,共4个频道供电视观众免费收看。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无线”)于1967年11月19日开播。“无线”开办了两个频道,即翡翠台和明珠台,分别播放粤语节目和英语节目。其中翡翠台已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落地多年。“无线”还将部分电视节目配上多种语言,发行到海外30多个国家,供全球3000万人收看。

亚洲电视公司(ATV,简称“亚视”)成立于1957年5月29日,原名“丽的呼声”,1982年启用现名。“亚视”不仅是香港第一家电视台,而且还是全球第一家华语电视台。“亚视”有本港台和国际台两个频道,分别播放粤语节目和英语节目。2006年6月,亚视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工商及科技局批准,以卫星为播出平台,将亚视节目送至内地及亚太地区。

在“无线”和“亚视”长期以来的竞争中,“无线”占据了明显优势。

在有线电视方面,香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这三家主要的有线电视运营商是:香港有线电视公司、电讯盈科媒体有限公司的NOW宽频电视以及银河卫星广播有限公司所属的无线收费电视。

除免费收看的无线电视和付费收看的有线电视外,香港还有14家持“非本地服务牌照”(提供“非以香港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服务”)的广播机构,即凤凰卫视、星空卫视、银河卫视、华娱卫视、阳光卫视、美亚电视有限公司、Starbucks(HK)、亚太卫视、天浪卫视。

凤凰卫视于1996年3月开播,原在星空卫视的频道中播出,2006年5月获得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发出的“非本地电视节目服务牌照”。凤凰卫视中文台和咨询台现已进入香港有线电视和电讯盈科的NOW宽频电视中播出。

星空卫视为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91年4月开始提供节目服务,现有25个频道,以4种语言播出。其综艺及华语频道“星空卫视”已进入广东有线电视网。星空卫视体育台和电影台等都已进入香港有线电视和电讯盈科的NOW宽频电视中播出。

华娱卫视是一个普通话综艺娱乐卫星频道,该频道原属美国在线的时代华纳公司,后为播网国际有限公司控股。华娱卫视的节目主要面向我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东南亚、澳洲和中东地区播出。

阳光卫视是2000年8月8日在香港创办的一个卫星电视。股权几经转手后,现在的董事长是陈平。阳光卫视是一家以制作历史、人文、财经、时政节目和纪录片为主要内容的中文电视频道。

澳门的中、葡文电台和中、葡文电视台均由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澳广视”)负责经营管理。2005年7月,澳门特区政府与澳广视续签并修订了电视及声音广播服务批给合同。特区政府同时兼任本澳电视及声音广播公共服务批给人和股东身份,委任一名特区政府代表监察澳广视的运作,并委任董事会成员担任管理职务。

澳门电视台于1984年5月13日开始试播,当时在一个频道中播出中、葡两种语言的节目。1990年10月,分别设立了中文台和葡文台两个频道。澳门电视台的开播结束了澳门居民主要依赖香港电视台接收资讯的历史。现在,中文台和葡文台均为24小时播出,除覆盖澳门外,还可覆盖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澳门目前有两家卫星电视公司,即澳门宇宙卫星电视股份有限公司(MSTV)和澳亚卫视有限公司(MASTV)。

台湾的广播电视业高度发达,同时在广播电视运营和监管方面也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历程。2006年2月22日,当局正式成立了通讯传播委员会(NCC)。按照规定,岛内的电信法、广播电视法、有线广播电视法、卫星广播电视法等法令的拟定、修正、执行监管等将由NNC负责。

截至2006年年底,台湾共有广播电台176家,无线电视台5家,有线及卫星电视频道220多个,其中24小时新闻台有7个。台湾的电视普及率已接近100%,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也达到85.2%,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传媒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台湾电视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走在前列,其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五、“走出去”工程

为了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努力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进当地民众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广播影视业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走出去”工程。通过大力推进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海外落地及国产电影海外发行工作,该工程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中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在电视领域目前主要通过长城平台实施。长城平台是由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和相关境外电视台的频道集成的海外播出平台。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所属的中视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负责长城平台海外落地项目的运营。

(一)长城(美国)平台

2004年10月1日,由CCTV-4、CCTV-NEWS、CCTV-E、CCTV-F和部分地方电视台共17个频道组成的中国卫星电视长城(北美)平台,通过美国艾科斯塔卫星(Echostar)电视直播平台在美国开播,其中CCTV-NEWS直接进入该平台的基本层,有效用户达1000多万,CCTV-E和CCTV-F也覆盖北美80万用户。

2007年,长城(美国)平台的运营开始进入成熟期,并在美国中文电视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每年获经济效益达4000余万人民币。截至2007年年底,该平台的用户数已超过5.8万户。

2008年1月1日,中国电视长城(美国)平台正式进入美国麒麟电视网播出。节目内容来自长城(美国)平台现有17个频道、CCTV法语国际频道以及即将进入长城(美国)平台的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厦门卫视,共计20个频道。

长城(美国)平台目前已成为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国际中文电视平台。

(二)长城(亚洲)平台

2005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联合8家地方台组成的长城(亚洲)平台正式开播。长城(亚洲)平台是长城(美国)平台的延伸,11个中国卫星电视频道通过亚太5号卫星Ku波段播出,覆盖港澳台地区和韩国、越南、缅甸、泰国等亚洲国家。

(三)长城(欧洲)平台

长城(欧洲)平台是长城(美国)平台和长城(亚洲)平台的延伸,于2006年8月28日在法国巴黎通过IP电视正式开播。除法国外,长城(欧洲)平台还将陆续进入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华人较多的国家。14个中国电视频道将采用包括IP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等多种传播方式覆盖全欧洲。

(四)长城(加拿大)平台

2006年12月23日,加拿大广播电视电信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准许中央电视台长城平台9个频道在加落地播出。2007年4月17日,长城(加拿大)平台正式开播。

(五)长城(拉美)平台

中国电视长城(拉美)平台以卫星直播方式在拉美地区落地,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开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进,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电视台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由于制播分离实践不断深化和经营准入政策逐步放开,民营电视机构和外资参股电视机构的数量也日益呈上升之势。截止到2007年年底,中国已有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机构2587家,其中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广播电视台1993座,教育电视台44座。开办电视节目1283套,此外还开办有付费电视节目138套。全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4%和96.6%(引自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成为名副其实的广播电视大国。

在“走出去”工程的指导和推动下,广播电视外宣工作不断推出新举措,取得了新突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海外租机、租时段落地的播出方式进一步加强,使每天对外播出的43种语言1000多个小时节目中的29种语言350小时节目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直接落地。与此相配套,节目形态也日益本土化,以适应当地听众的接收习惯。在开拓进程中,2006年与肯尼亚合作在当地开办了第一座境外调频广播电台。与此同时,努力加强发射播出能力。2002年在新疆建立新的大功率发射台。2004年与阿尔巴尼亚合作建成发射基地开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闽南话、广州话、客家话和普通话向港澳台地区每天播出80小时节目。“华语广播网”逐步扩大。

中央电视台外宣节目第四频道、英语频道以及西班牙语、法语频道通过卫星覆盖全球,通过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卫星直播平台、地面无线电视、IPTV和宽带互联网等方式在美、英、法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整频道有效落地,其中第四频道落地近1500万户,英语频道落地近5000万户,西法频道超过200万户,总落地户超过6500万户。2004年中国卫星电视长城北美平台在美国开播,成为北美规模最大、节目最多、订户最广的中国卫星电视服务平台。长城亚洲平台和非洲平台于2005年建成开播。长城欧洲平台2009年建成开播。同年阿拉伯语频道和俄语频道相继开播。

在我国实力和影响力空前增强的有利环境下,“走出去”工程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成绩斐然。在电视外宣发展进程中,黄河电视台通过美国SCOLA电视网的播出作出了巨大努力,发挥了令电视外宣工作者难忘的特殊作用。

本章参考书目

1.中国应用电视学会编辑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刘志明:《电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4》,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6》,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5.赵玉明、王福顺主编:《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6.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2010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7.陈卫平主编:《中外广播电视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思考与研讨题

1.简述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

2.简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如何理解数字电视、高清电视? 77D69r9LeWFoVBN92aXpuzvlXTpmZv9o2e24h3GpxAL4PQa0VZp9Qr24bG6zHJ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