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制作

电视节目的制作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电视节目的种类不同,它所制作的程序、过程的繁简也要因节目的内容而定。在此,仅将电视节目分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电视纪录片(纪实类栏目)制作、电视剧制作三大类来介绍。

一、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通常是由记者本人确定了新闻报道的选题之后,经过有关人员的把关进行采访、拍摄。电视新闻的采访与拍摄可以说是电视新闻制作最为关键的环节。

(一)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新闻事实,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挖掘事实真相。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和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传播的表现手法之一。电视记者是将事实材料转化为画面和文字解说,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尽管电视记者在屏幕之后的采集、调查活动是观众看不到的(这一点与其他媒介的记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电视记者与其他媒介记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视采访可以在镜头前进行。这种直接展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采访发挥了电视媒介独特的优势,将记者采访由采集手段变成了报道、传播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具体采访实施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这里所说的准备首先是理论准备,因为理论准备有助于记者从宏观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报道水平。采访所要进行的第二个准备是政策准备,政策准备有助于记者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情况准备。采访前,如果能对报道对象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在头脑中有一个大致的轮廓,那么,在采访时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应该从怎样的角度和哪些方面去了解所需要的信息。除了以上的各种准备之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心理以及一些事务性的准备。然后,采访就可以开始了。

在采访时,首先要深入新闻现场,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记者的直接观察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最重要的渠道。电视的形象化视觉画面报道、传播形式和手段都决定了电视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而且,观察还要同思考相结合。电视记者要从新闻报道的意义、作用出发,将观察到的现场以理性的思考去透视,要透过现象看出它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

具体采访的下一个步骤就是用语言对报道对象进行访问。是否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访问技巧,是衡量一名记者业务能力的主要依据。由于电视记者不同于其他新闻媒介的记者,当电视记者在进行采访时,采访过程本身就是报道过程。所以,对于电视记者的采访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的设置以及怎样提问,都需要记者事前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因此,电视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既要有深度,还要有新意;提问要有特点;提问还要因人而异。

记者还应注意在采访的过程中,被采访对象才是主角,记者不要经常插话,打断被采访对象的叙述,也不要在采访过程中过分强调记者自己的主张。

电视记者从幕后走上了幕前,进行现场的新闻采访报道时,还应该注意给电视观众和被采访对象一个良好的印象。记者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与被采访者的沟通以及与电视观众的交流,甚至影响到新闻的可信度。因此,记者要把握好自己的体态语言,不可以忽视体态语言的传达作用。电视记者的外貌体态、举止神情、穿戴打扮等,是一个人气质、风度、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的反映。能够在摄像机和被采访对象面前潇洒自如、充满自信,与平日加强个人修养特别是心理状态、应变能力、意志品格的培养与锻炼息息相关,这是电视记者平时的必修课。

虽然现场采访报道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视节目中,但是,它仍然不失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形式,因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它得到了更普遍地运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电视新闻的特色之一。

现场采访报道运用了电视直观、形象的传播优势,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信度、权威性,满足电视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现场采访报道还可以将新闻的损耗程度减少至最低限度,由于电视屏幕上,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除了声音(文字语言)之外,还加入了体态语言,因此,电视观众可以从采访过程的整体来把握、感受以及接受来自电视的信息,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

(二)电视新闻拍摄

电视新闻拍摄应该尽量使用“抓拍”的拍摄方法,也就是在采访的基础上,采用挑、等、抢的方法拍摄记者认为可以反映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的电视画面。电视新闻的画面不应出现过度摆拍的镜头,即记者没有权力支配、摆布被摄对象,没有权力对被摄的一切进行人为的干预甚至“阻止拍摄”。电视新闻画面不允许弄虚作假。

我们所讲的使用“挑、等、抢”的方法进行电视新闻拍摄,具体而言,“挑”就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自己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对新闻现场的观察,选择出可以表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画面语言,并将它们用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的拍摄方法。例如,在报道英雄人物的电视新闻中,英雄或许会有很多的闪光之处,电视记者必须选择那些最能打动观众心灵的画面,这样才能使人们记住这个英雄。所谓的“等”,就是电视记者要等待最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最本质真实的拍摄瞬间,而这个瞬间往往又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或许拍摄的新闻人物不善言谈,更不善于在摄像机面前表现,那么就必须等待,当他适应了一切的时候,他的“表演”就会开始,而这时,才是最佳的开机时间。“抢”指的就是在新闻事件,特别是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由于事件来得过于突然,转瞬即逝,有时甚至没有记者思索的余地,所以,在拍摄这样的新闻时,记者的敏捷反应非常重要,在新闻现场要不失时机地抢拍下一切有利于电视新闻报道的镜头。例如,足球比赛破门的一刹那、定向爆破时墙倒屋塌的瞬间等。

之所以要强调“抓拍”,要“挑、等、抢”,就是希望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尽量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坚持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忠实地记录下生活的原貌,并将它传达给电视观众。

二、电视纪录片(纪实类栏目)制作

电视纪录片(纪实类栏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闻性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与新闻片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另一类是艺术性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差异要大一些。电视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也需要经过前期的构思阶段、拍摄阶段,然后进入后期编辑阶段。

(一)构思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前期的构思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确定片子的主题。主题确定并非是坐在办公室中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实际的调查、采访之后所做出来的。例如,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热播的大型电视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主创人员在拍摄前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采访,准备资料,这为节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定了主题之后,就应着手拍摄提纲的写作。有了一个拍摄提纲(哪怕是粗略的大纲),就可以避免在拍摄现场因胸中无数而忙乱无序。这是由于摄制一部电视纪录片(或一档电视栏目),需要许多人的精诚合作,而提纲可以使他们在开始工作之前就明白共同的目的。尽管提纲会被修改,甚至被全盘否定,彻底推翻,但仍然具有价值。任何形成了文字的东西,总会比口头的阐述来得实在、确切,人们会更加认真地对待它,并且它还可以成为摄制组全体人员的奋斗方向。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提纲包括若干方面的内容:对于主题的阐述;拍摄内容和范围;对于主要段落的大致构思。拍摄提纲需要简明扼要,一般一两页纸即可。提纲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拍摄提纲完成之后,就进入申请预算经费、筹备摄制组等一些比较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中了。一切安顿完毕之后,摄制组就可以进入前期的拍摄阶段了。

(二)拍摄阶段

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首先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摄像机应该处于观察者的位置,尽量不要控制、干预事件的进行。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若干问题,首先是纪录片需要介绍性的镜头,因为电视观众必须了解在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要尽早地用全景镜头介绍事情发生的现场。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陈旧,但它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纪录片需要运用全景镜头介绍与主题相关的人和事物。电视纪录片中的第一个介绍性镜头如果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那么,他一定会接着看下去。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图上,凡是与内容无关的或者不重要的东西都应该删剪掉。电视屏幕不是一个能够容纳我们想要的全部内容的场所,而是一个能够去掉我们不想保留的东西的地方。作为一名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者,经常想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再次,当我们用电视画面表现运动时,应该尽可能地调动画面内的人、物运动,也就是说尽量使用画面内的场面调度,以减少镜头的外部运动。过多地使用推、拉、摇、移等外部运动,观众看到的会是杂乱无章的甚至令人眩晕的镜头。

最后,无论我们拍摄的是怎样的镜头,都不应忘记我们是在用图像叙述故事。因此应该把所关注的焦点放在情节、内容上,而不是拍摄的技巧上。

电视纪录片以及电视纪实类栏目的后期编辑,我们将在下一节介绍。

三、电视剧制作

(一)准备阶段

电视剧制作在准备阶段需要做两件事:制定分镜头剧本和其他准备。

在确定了电视剧的文学剧本之后,电视导演应在此基础上与剧作家一起将其完善、整理,制定出适于拍摄现场所需要的电视剧分镜头剧本。分镜头剧本是拍摄现场所使用的工作脚本,因此,它必须将文字形象分解为画面和声音形象,用不同的画面和音响来对被摄对象进行解析,在屏幕上分隔出段落和场次,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组合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创造出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象。

其他准备工作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缩短制作周期,因此必须在开机之前尽可能地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剧组中所有的相关人员,包括美工和设计人员、灯光设计师、摄像师、音响师、服装师、化妆师等,都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案,并使之达到导演的要求。其中,演员需要在阅读剧本和导演启发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创作形象,设计好自己的表演。现场各部门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做到胸中有数,在导演的统一调度之下默契配合,完成好自己的艺术创作。

(二)拍摄阶段

英国电影导演雷纳逊在《电影导演工作》一书中指出:“导演在安排一个镜头时,必须考虑到下列这些问题:故事的根据;人物性格合乎逻辑的具体布局;人物的心理动机;哪一个角度更富于动作性和感染力、连贯性、预期的视觉效果和情绪效果;剪辑方案和切入镜头的运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感和结构感;画面究竟以多长为宜;怎样改变和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怎样运用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一个镜头在一场戏中应占多长时间;怎样确定或改变拍摄对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这段话涉及了组成画面的各种因素,也就是在拍摄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

在电视剧的拍摄中,演员的表演固然重要,但导演应以更广的视角来把握一切,除了对演员的一些要求之外,导演还需要在拍摄阶段对色彩、影调的掌握、场面调度等作出决断,对于场面调度应作统一的艺术的处理,这是塑造人物形象、使画面更有戏剧性、更好地处理节奏和制造气氛的重要手段。 bD1LD/pGagkiTvWoCRJXGd2IydZBeSrsyhaUOXs9kCFVo47djk4pPR/66ZMHkX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