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农业的改造不是技术问题,从宏旨上看乃为农业商业化之改造,是将中国传统农业通过市场化改造为现代化农业,这仍然为中国城镇化之核心问题

◆有了对产权的保护才有对农业商业化改造之入口,才会有产权的转移,才能将农业资源实现市场化与商业化,才会有所谓的现代农业

中国近30年的经改,本质上乃是产权制度之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种田的权利还给了农民,改革开放把经营企业的权利还给了个体。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观点,即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历史上私有产权早就存在,但这种举国系统性改革产权所有制历史上不曾有过,它使得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了走向商业化道路的基础,从而也彻底的改造了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下的社会结构。这一改造的核心则是围绕产权制度而开展,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概括,即从权力等级划分到私有产权的改革,解放了人的生产力,带来了市场经济,创造了社会财富。

私有产权是商业化的前提,没有产权的独立就无法实现资源的转移与交换,合作与生产;另一方面看,产权之独立也是法治化社会之基础,没有对个体产权的尊重,民主社会便无法开展,这也正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数目字管理之体现。只不过黄先生之不同在于,他提出数目字管理的出现则需要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和相关法规系统的支持,而中国的法制系统与经济制度则是在变革之后逐步实现的。到底是先有法制后有产权,还是先有产权后滋生法制?孰先孰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产权的维护和巩固必须要有法制系统支撑,要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个人产权。如果个人产权等不到保护,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与法规无法跟进,市场经济的效果会走向其反面。按照张五常观点,私有产权受到损害就会出现“租值消散”的效果,那所谓的“无形之手”会因为财产归属无法清晰量度而失去效力,创造社会财富机制便会戛然而止。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前30年实为私有产权的形成与发展的30年,产权的变革让中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这些财富的持久存在和稳定,甚至再创造,就需要对产权制度进一步巩固和维护,也就是要强化支撑市场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法治系统,否则一切的繁荣会因为产权得不到保护而出现财富消散。

目前,中国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如部分央企行政垄断产业导致的“挤出效应”,从而逼退民企使其走向破产倒闭的边缘。行政垄断下房地产的一股独大,权力寻租泛滥,权贵资本主义横行,摧毁实业根基,企业家精神丧失,将整个中国近30年经济高速发展拉入到了低谷,其本质乃为保护产权的法治系统出现问题,当个人或企业的产权等不到保护,没有站一条公平竞争的起跑线上,社会财富会出现消散,经济衰退便是结果。

为此,我们要确立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中国近30年的繁荣主要为工商业之繁荣,其根本在于法治系统鼓励和保护个人财富的创造与追求,这才有无数不断拼搏与奋斗的企业家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但中国乃为一农业大国,地区差距尤为不平衡,中国的农业落后直接制约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如果中国农业的问题不解决,走不出传统农业的坎,中国的城镇化只不过是一场梦,一世空。

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民,且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创造力将其进行商业化改造,改变其低效落后的现状,增多粥少必然即成现实,城镇化搞到最后就成了贫民窟,如农业专家温铁军所言:“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国家。”

西方经济学专家舒尔茨提出要改造传统农业,然其改造的方向依然是技术层面的产出投入之说。中国农业的改造不是技术之问题,从宏旨上看乃为农业商业化的改造,是将中国传统农业的资源要素流动起来,通过市场化方式改造为现代化农业,这是中国城镇化之核心问题,这核心之核心是产权。

中国农业之产权制度的改造,要从过去30年的产权改革转变为产权的保护上去,这种保护不仅仅是狭义上法律或道德层面上对农民财产侵犯的谴责,而在于从产权与商业系统之间的逻辑层面,即有了对产权的保护才有对农业商业化改造的入口,才会有产权的转移和市场化交换,才能将农业资源要素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才能发展成所谓的现代农业,这才是城镇化的入口,本书的宏旨正在于此,即: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kPh/ujS/Ryh0ZQ1Nq3KyNBdWoXaOh/EahtSGJLPZOEIIgh4zIrZ4yj6eeEEjkp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