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否定之否定是真理,改革之改革是发展,要对过去落后生产方式,僵化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任何时候,反对改革、阻碍改革的做法是错误的,没有对过去落后生产方式,僵化体制的否认,没有基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在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早期一批改良派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张之洞,康有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然终以失败告终。

中国近一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热情依然未减,从过去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晚期的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与民主,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是微乎其微,直到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才看到了曙光。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我们都不可否认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是一场体制性的变革,是在一个农业大国里成功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生长机理,才彻底的改变了过去落后挨打的面貌。

为什么近一两百的西学潮,却唤不醒沉睡中的中国雄狮呢?是因为我们过去一直都是以一种“利用”的眼光,一种“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功利观念,是洋为中用的拿来主义看待和学习西方。然而这种拿来主义忘记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落后不是技术,武器等外在硬件的落后,而是文化、体制与思维方式的落后。

这便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功之理,即中国的改革是体制性的改革,是将过去封闭的计划体制,讲究平衡稳定和抑制创新的农业系统,改变为市场机制安排下竞争、开放的商业系统,这一系列的改革是围绕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产权革命。

一九五八开始,人民公社在整个国家推行,当时搞得中国是遍地饥荒。为了减少饥寒交迫,人民公社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人民公社之后实行了分工制,跟着是生产大队,直到到了一九七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出现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包干制”。

这个制度一实施,华夏子民翻天覆地,中国的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有这样一个“七十高龄胜于十条壮汉”的故事。安徽宿县一位70高龄的老人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子,无法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也就得不到那赖以维生的口粮。不想眼睁睁地饿死的老农,于是请求公社干部允许带着儿子上山养病并开荒自救。一个老一个病两人上了荒山,老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出了16亩荒地,不仅收到了口粮,还向公社交了1800斤粮食和养鸡得到的60元钱。老人个体劳动创造的丰收奇迹与当时集体劳作下的歉收、饥荒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民在惊羡之余认识到:把田分给各户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摆脱饥荒,于是,全省各地纷纷要求包干。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1978~2007年,我国GDP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7万亿元,年均增长速超过9%,增长了l3.86倍;财政收入从l132亿元增长到5万多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15282亿美元。

30年的辉煌成就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之路。任何时候,反对改革、阻碍改革的做法是错误的,没有对过去落后生产方式,僵化体制的否认,没有基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7QZsgK2XJW5NLrG8YTG4CUPMEI7uJVrajYOyH0XKvFzOpdSAI8RnAT01g/kkOy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