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前言

1910 年代,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务部事务局调查课,对清代内务府官庄和典当进行调查。 1920 年代,再度展开华北地区的农村调查,包括内务府官庄地亩数量以及契约文书。 周藤吉之认为,满洲入关后承袭旧有以壮丁为基础的土地经营形态,设置旗地官庄。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开始丈量旗地,雍正四年( 1726 )丈量奉天旗地,载入红册。旗地红册记载着旗地位置、日(或亩)数、所有者、庄头姓名、四至、耕种者姓名。他指出畿辅旗地约二十三万顷至二十五万顷,圈地约二十万至二十三万顷,带地投充地约三万顷,其中内务府官庄约一万顷,其中约五千顷为带地投充,另五千顷为圈地。 石桥秀雄讨论清代中期畿辅旗地的政策,旗地在清中期开始崩解系因制度缺陷、人口增加、旗地耕作关系变化、旗人生活奢侈堕落等。雍正年间实施井田制、乾隆年间旗人大量典地,故实施旗地回赎,都是保护旗人的土地政策。佐藤圭四郎研究官庄的形成与兴衰,内务府依照土地面积大小设一等庄、二等庄、三等庄、半分庄等,按照产物的种类设置豆粮庄、稻田庄、瓜园、菜园等。雍正年间,庄头任意增租夺佃,直隶总督奏请租户与地主订契约,禁止庄头恣意增租。

大陆学者在 1980 年代有许多论文讨论内务府官庄,如魏鉴勋、关嘉录写过康熙盛京内务府皇庄管理。于德源讨论清朝初年圈占京畿五百里的土地,作为八旗兵丁、王公贵族的庄园。就《畿辅通志》所载,顺天府二十四州县,以及延庆州的圈地共占 3 033 699 亩的土地。 刘守诒的论文对清代内务府的官庄进行了分类,他将官庄归纳出老圈庄与投充庄,投充庄内可分为纳银庄、投充果园与投充户。他还认为《大清会典》记载的地亩数是不实际的。 李帆对畿辅地区纳粮庄的产生、发展、生产关系等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祁美琴《清代内务府》一书的第七章讨论内务府皇庄。 以上讨论主要围绕着从农奴制转为租佃制的过程,以及皇庄的剥削形态。近年来,高王凌研究租佃关系,发现从各地租簿所看到的地租额和地租实收率下降,政府对佃权采取保护态度,譬如禁止增租夺佃的政策。

虽然大陆学者在著作中多称内务府“皇庄”,实际上清朝称为“官庄”,十多年前我曾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读《内务府来文》、《内务府会计司呈稿》和《内务府庄头处呈稿》等档案,此系有关内务府官庄的经营、地租方面。《内务府银库进项月折档》有每年地租收入。 就制度上来说,会计司档案有庄头家谱图,呈现庄头世袭的次序。官庄地亩清册则记载土地坐落地点、庄头姓名、庄户姓名、土地面积、每亩租额等,内务府掌握了官庄的人地资料。我曾撰写过内务府官庄的户口,分析庄头和壮丁家庭的结构和社会阶层,因为人丁的滋长和清代官庄管理制度的改变,造成庄头亲丁沦为佃户或者佣工。 一般认为皇帝对庄头剥削,但我比较清代各地的地租,皇室的地租仍属偏低。 而且清朝禁止增租夺佃,皇室在地租的收入远低于其他商业方面的收入。

其次,皇室对庄头欠租往往采取革退的方式,至清后期改为州县衙门“官征官解”。本章拟讨论几个重点,第一,清初圈地与庄头的编制;第二,官庄的管理;第三,官庄的地租及其变化;第四,庄头制度的崩溃。清朝皇帝努力塑造仁君形象,在天灾时蠲免钱粮,皇室的官庄在旱涝之年亦有蠲免地租,但水患之后庄头无力修复农田而欠租,皇帝则将庄头革退,又让继任者赔补欠额,庄头不像盐商资金雄厚,不堪赔补者即逃亡,造成官庄经营上的问题。其次,银钱比价亦为庄头经营上的问题,值得在此做深入讨论。本章除利用一档馆的档案外,亦利用已出版的资料汇编,如《盛京内务府粮庄档案汇编》、《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档案选编》等。除了档案之外,《清实录》、《大清会典》、《清代文献通考》等文献,亦有助于了解清初官庄设立及组织问题。 wGrVLVoskzUQcKMom1zC0KBw1g7iv5ZcU/0rVZQeapNA9wioqbUstjOHD/q/4h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