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才遇明主,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名垂青史,而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却一生怀才不遇,这是为什么呢?
韩非(约前281—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宗室公子。他有些口吃(结巴),不大能讲话,但是能写文章。年轻时上书韩王,要求变法,意在富国强兵。韩国是个小国,当时法制不明,权臣当道,用人不当,内政混乱,外事失措,国势削弱,备受侵略和屈辱。韩王胸无大志,韩王周围亲信又对韩非进行排挤,所以韩王最终没有采纳韩非的意见。
韩非还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起向儒家大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他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对《道德经》很有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进谏韩王失败后,韩非退而著书,将其平生之研究心得,分别整理。《孤愤》《难言》《显学》等篇最为有名。还是秦王的秦始皇看到这些文章后说:“我如果能见此人,与其人讨论一番,那就死而无憾了!”
后来,秦王派兵攻打韩国,韩国派韩非到秦国去当使者。秦王和韩非见面后,谈得很融洽,很想重用他。这招来李斯的嫉妒与警觉,他向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最后李斯派人逼韩非在狱中服毒自尽。
韩非的怀才不遇,既有性格的因素,也有所遇韩王、李斯、秦王等人的不良的机缘,更是因为封建君主“阳儒阴法”的治国策略,使他不会像儒家人物那样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