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

荀子为何被目为“儒家别宗”?

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学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为杂家,有人把他归入法家,但称其为“儒家别宗”似乎是各家的共识。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司马迁作《史记》,把荀子与孟子合写在一篇传记里,表明二者在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荀子在儒家学派中别立一宗,批判和改造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倡“仁”,孟子主张“义”,荀子则提出“礼”,注重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他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荀子写过一篇《性恶》来驳斥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善”是人为的,是通过后天学习礼义而实现的。

据《史记》等书记载,他曾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到达楚国,春申君以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的学说虽然不如孟子的学说一样纯正,但他汇聚道、法、名、墨诸家学说,统一于儒学之道,开启了儒家学说注重广采博取、兼综百家的传统。 8Ru1Hzkf5/4/X6L1bhT1FsUKTc47as2Ce785EUpeO2MuzxtBATyvaekK7+ZiRy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